小学生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途径探析

时间:2022-09-24 09:00:59

小学生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途径探析

课堂教学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通过对学习兴趣、问题意识的培养,开放性、讨论性、发散性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可以大力发展创新能力,有效克服对信息饱和,崇尚权威对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制约。

小学生创造力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一、小学生创造力发展面临的困境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抗美调查研究显示:“86.5%的人认为高考、升学率是学校排在最重要位置的事,39.35%的人感到目前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与创造力培养的目标相矛盾。”在以往的教育课堂中,创造力培养的困境主要有二:

1.信息饱和

在传统教育中,课堂是满堂灌,学生只有接受知识的时间,一味接受,呈现出“拿来主义”的局面,没有思考便没有想象,便没有质疑、超越、创造。过多的严谨推证,繁复的步骤吓倒了学生质疑的勇气,也限制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2.崇尚权威

任何一种绝对权威或个人专断下的学术气氛或教育环境都可能造成创新意识的摧残,都会阻碍创新人才的成长。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向学生灌输课本上的定理,定律就是千古不变的真理的思想,使学生不赶越雷池一步,逐步形成了唯书、唯上、唯师的倾向。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正式进入学校,进行正规学习活动的开始,从这时起,学校教育将成为小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课堂教学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力的首要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的思维状态,容易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萌动的创造意识。

(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知识源于好奇心”在小学阶段,学生有一种本能的求知欲望和很强烈的好奇心,老师可以适时地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这种好奇心的天性和心理需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将自己新奇的想法表达出来,耐心地回答他们的各种问题,不迷信权威理论,使他们一直拥有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由此激发他们对事物的不断探索,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二)正确的引导

罗伯特・罗森塔尔曾经做过“预测未来发展的试验”,随意抽取一些认为将来优秀发展的学生将名单交给老师,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这被称为“教师期望效应”。这说明在创造力培养的过程中,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老师越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越强。

1.培养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未知领域或陌生现象产生兴趣、探求、叩问、疑虑等心理状态并力求弄懂搞清不确定、不明白的事理的一种较为强烈的思维性心理品质。”然而经调查发现,学生不愿提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传统教育把学生看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知识的建构者。因此,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改变单一的提问角色,达到学生口能发问,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新问”,“深问”,“优问”,自己做到“普问”,“赏问”,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提出高质量、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必须为他们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让他们的思维在开放性的课堂里自由驰骋。兴趣能激励人们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之一,一个人对于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坚持不懈地去探索思考该事物的奥秘,发现创造的秘诀。因此广泛而稳定的兴趣对塑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重要的作用。

设疑激趣作为创造性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抓住学生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利用机会使学生心理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乐趣,采用设问的开头,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使课堂开好头,充分调动课堂的气氛。

三、以自主学习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有计划地适时组织小组讨论

亚历克斯・奥斯本提出世界上第一个创新发明技法“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实际上是一种智力激励法,是让参与者敞开思想,鼓励畅所欲言,自由发言,主意越新越怪越好,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

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发现小组讨论是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前组织讨论,互相启发,综合分析,最后归纳出完整全面的结论。比如老师提问红色的圆形问同学们像什么,答案丰富多样,有的说像太阳,有的说像红苹果,有的说像石榴。若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或多种解法的时候,通过争论最终找出最优思路和最佳答案,是创造性思维从发散到集中的训练。

(二)引导开展综合社会实践

综合社会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性教育四大领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建立班级网站,打造专题性学习社区。研究性学习方面,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社会考察,实践,体验活动,进行如“家乡特产调查与分析”,“火灾隐患与预防”等一系列专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开阔视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践主题设定需要学生了解和制订小组活动方案,设计开题报告。学会通过各种途径如电脑、书籍、报刊查资料,学会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锻炼自己的活动能力。通过活动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勤于动手的习惯。整个活动中,集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时代性于一体,融观察、实践、学习于一炉,真正达到各个领域的统一。

综合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亲自感受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不畏挫折,敢于创新等方面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马抗美,翟立原.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调查与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1).

[2]罗伯特・罗森塔尔.行为研究纲要:方法与数据分析.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3]裴跃进,赵雅丽.试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个关键要素[J].天中学刊,2002,(02).

[4]张静.浅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04).

上一篇:关于医院客户服务系统解决方案 下一篇:浅谈如何构建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