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9-24 07:44:26

新形势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摘要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科学与人文、继承与创新的协调发展,对学生全方位实行素质教育。

关键词 探究式 自主式合作式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科学与人文、继承与创新的协调发展,对学生全方位实行素质教育。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理论依据:探究式教学是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借鉴了杜威的学习程序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的,主要可分为两类:①引导发现式:创设情景———观察探究———推理证明———总结练习;②探究训练式:遇到问题———搜集资料和建立假说———用事实和逻辑论证———形成探究能力。经过华东师大的教学实践,形成以“引导—探究式”为主要框架,比较符合国内实际的实用型教学模式。

优劣透视:本模式比较适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知道一个科学的结论,而是使学生领略到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在学习中实现掌握知识和方法,强调科学家发明和创造过程的重要性,使学生领悟到科学探究中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这样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的任务就是怎样合理、有效地引导,而大部分工作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

二、自主式课堂教学模式

理论依据:自主性是人类成为主体的关键,它决定着人们能否独立自主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和能力。自主性强的人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很长的时期内,教育忽视了人的人格和心理的因素。人是一个完整的人,他的发展,不仅仅是智能结构的变化,还包括着心理上和人格上的变化。前苏联的一些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概念引入到教学理论中,把人的发展基础确立在主体对客体的主动实践活动上,认为人的发展是在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人是在活动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认识自己的本性,从而实现内在和外在的统一,使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主精神得以发展。学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认知水平,虽然有些并不一定是合理的,但只有通过自身的再认识才能很好的得以纠正。下面提供一种较典型的过程模式。

优劣透视:该模式适用于陈述性知识点的学习。该教学形式重点在于培养自学能力,通过学生自身的认识水平,恰当的选择合适的章节进行教学。当然,这种形式有一个较长的准备阶段,学生刚入高中就可以逐渐地在课堂中进行渗透,到高一的下半学年可以在较大的知识范围内应用了。该模式最为可贵的是,当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后,教学真可谓实现“教,就是为不教”的更高境界。

三、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

理论依据:合作式课堂教学最早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教育界的专家们注意到了传统教学“你讲我听”的单向灌输极大地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难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为了解纠正这种弊端而提出的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我们都知道不会合作的人才在未来社会中是不可能立足的,从世界注目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合作研究获奖者的所占比例变化就可见一斑。从第一个25年的41%,到第二个25年的65%,再到第三个25年上升到97%。合作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合作是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在“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育理论指导下,以“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顺应)中实现意义建构”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手段来实施教学。笔者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深刻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提。实战演练:

1.课题的形成

由学生提出研究的课题,可以确保课题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指导教师也可提供研究的方向。比如:生活中有些不理解的自然现象、看不明白的事物,也可以是平时学习中搞不懂的、总是出错的题目。要使学生体会到做课题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待到时机成熟可逐渐地加深课题的难度。

提出课题以后,根据操作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的筛选,再整理出不同类别的课题,列出表格由学生选择。

2.组织的形成

分组原则上是自由组合。由提出课题的学生组织本课题成员根据人数进行分组。比如:在“伯努利现象”课题的研究中,报名的有七八人,则可以划为一个大组,大组中按照课题的特点又可分为理论论证、实验论证和应用三个小组,小组内也可再分工,但一定要确定一个小组协调员,保持和其他小组的沟通和交流,另外还要与指导老师保持密切联系,汇报进度、困难和提出要求。

3.分组活动

明确指出:重大决策由集体举手表决;有问题时通过相互讨论协商;小组活动要协调一致。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一种民主的学术氛围,使每个成员在相互的交往、协作中体会到彼此的重要性,领悟“互补是一种需要”的真正含义,如何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

上述内容只是整个过程的一小部分,要在每个细节中体现合作的总体思想,这样教学目的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优劣透视:本模式主要用于活动课的学习安排。在矛盾、困难和创新中促进学生间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培养协作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同时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上述三种模式只是众多课堂教学模式的一部分,选哪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要根据知识的特点而定,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做可行性研究,并制定教学进度表,总结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尤其重要的是,切不可急于求成,短期看不到明显成效,又回到以前的老路上去。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现在,对我们国家来说,发展的机遇是空前的,但挑战也是现实和严峻的,面对知识发展和科技活动全球化,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时不我待,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了中国教育的未来,同行们积极行动起来吧!

上一篇:高中地理课复习中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下一篇:企业采用宽带薪酬的冲突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