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划过的音符

时间:2022-09-24 07:12:50

指尖划过的音符

摘要:四胡是蒙古族的传统乐器,蒙语称为“胡尔”。有千百年的历史可追溯。四胡可分为低音四胡、中音四胡和高音四胡。元末清初在宫廷和民间中,低音四胡、中音四胡大量流传。在2006年5月20日,蒙古四胡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国家设立奖金培养国家级传承人,现有国家级四胡传承人四人,分别是吴云龙、特格希毒龙、白音宝力高和伊丹扎布。

关键词:科尔沁;蒙古族;四胡

蒙古族音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这是千百年来的草原游牧民族在文化、生活、迁徙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它包括民歌、戏曲、曲艺(说唱)、歌舞(舞蹈)、民间器乐等。其中民歌包括长调、短调和混合调;歌舞有安代舞、筷子舞和盅子舞等;曲艺、说唱音乐中包括英雄史诗、好来宝及乌力格尔;乐器中有四胡、马头琴,蒙古三弦等。

尤其在科尔沁传统音乐文化当中,说唱音乐尤为明显。与说唱艺术密不可分的乐器-----四胡,也在不断成熟发展。它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地域性色彩。

一、四胡的起源于形成

四胡是蒙古族的传统乐器,蒙语称为“胡尔”。有千百年的历史可追溯。下面简单介绍蒙古四胡的起源及形成。

据传说,隋唐年代西拉木轮河①流域的早期,蒙古部落中有与胡琴②相近的一种乐器叫“奚琴”。《新唐书》记载奚琴性质与今胡琴类乐器相近,它是胡琴的前身。

文I记载,北方古代游牧民族当中有牛筋弦、马尾弓,用乌木或红木制作的一种乐器,琴筒木制,呈圆形、六角或八角形,一端蒙羊皮或莽皮。琴杆用乌木或红木制成,四根弦。唐代人称它为“胡人的一种乐器”,简称“胡琴”。它是坐着演奏的乐器,无论是在马背上亦或是在蒙古包中都一样。演奏时用左手按弦,右手持弓,拉法或用手指拨弦。到了宋代,大大发展,加入到了宫廷乐队中。

匈奴人使用“胡尔”,与蔡琰③被掳他乡,思念故乡的心情有关。汉朝人称它为“胡人的乐器”,也称“古琴、胡琴”(两根弦),主要流行于塞北西域一带,现无确切资料证明,但是各种胡琴的传说在民间流传。

元代以来,四胡广泛流行于蒙古高原。在科尔沁草原上,“四胡”最盛行时期,达到每家一把胡琴,在16世纪阿拉坦汗的壁画上,绘有四胡等乐器。17世纪中叶,随着蒙古国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音乐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进入新的高峰。这时的四胡已基本成型,共四根琴弦。琴弓是马尾由两股夹在一、二和三、四弦之间。一、三弦同音,是高音;二、四弦同音,是低音。演奏讲究按音、泛音、空弦等多种音色的对比。五度定弦,自低至高为C―D,常以C调为定音标准。“胡尔”在蒙古族乐器中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草原游牧音乐文化的基本标志。

二、四胡的风格类型

四胡可分为低音四胡、中音四胡和高音四胡。元末清初在宫廷和民间中,低音四胡、中音四胡大量流传。说唱艺人不断发展。到了20世纪40年代,孙良和吴云龙在中、低音四胡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创造出高音四胡。原来低音四胡的绒线改为钢线(在低音、高音四胡中钢线也有粗细之分),形态上高音四胡有所缩小,马尾和拉弓也有所改变,特别是在琴箱的制作上,下了一番苦工。形成了现在的高音四胡。

低音四胡,又称大四胡。广泛流行于内蒙古地区,特别是科尔沁地区。发音圆润优美,音色浑厚深沉。是蒙古族民间说唱艺人在表演胡仁乌力格尔、英雄史诗、好来宝和演唱民歌时所使用的主要乐器。低音四胡很少独立演奏曲目,多以伴奏形式出现。尤其在胡仁乌力格尔伴奏当中形成了人曲合一这样一种演奏形式。胡仁乌力格尔即蒙古说书,大致产生于19世纪内蒙古东部科尔沁草原。经多年发展积累,曲调的安排上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好来宝,意译为“连起来唱”或“串起来长”。于汉族的数来宝和莲花落近似。曲调节奏方整,音域适中,节奏规律性强。代表艺人有琶杰、毛依罕、孙良、吴云龙等。传统曲目有《八音》、《荷英花》。民间器乐曲、古典小说和新编故事等曲目众多。

中音四胡,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的蒙古族聚居地区的嘎查村。音色圆润、明亮。是四胡重奏和民乐合奏的主要中音乐器。也用于为胡仁乌力格尔、演唱民歌或音乐伴奏。民间中突出的艺人有孙良、吴云龙、青格勒图、阿拉坦巴根等。改编的四胡重奏曲有《蒙古八音》、《阿斯尔》、《老八板》等。

高音四胡,又称蒙古小四胡,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它的音色经过改进区别于中、低音四胡,声音清脆,优美,音量大。主要用于独奏和演奏叙事民歌、民间器乐重奏或合奏。合奏时多与三弦、竹笛和低音四胡一起;较多的合奏是低音四胡、三弦和高音四胡的合奏。著名的艺人有孙良、吴云龙、特格希毒龙等。传统曲目《八音》、《荷英花》、《阿斯尔》、《赶路》等;创编乐曲有《蒙古八音十二调》、《阿尔斯十二调》、《欢乐的草原》等。

三、四胡演奏中著名的民间艺人

1. 毛依罕(1906-1979):著名说书艺人、好来宝手、民歌手、诗人。生于1903年,卒于1979年2,终年73岁。是内蒙古哲里木盟扎鲁特旗人。由于出生时家庭贫困,在1岁时,父母把他送去伯父家抚养。伯母擅长唱蒙古民歌,还能拉胡琴等,在她的带领下,毛依罕自小喜爱蒙古族音乐,从五六岁开始随伯母学习演唱及拉四胡。这无疑是对他今后产生巨大影响的。20岁以后毛依罕根据亲身经历,所见所闻编成乌力格尔、好来宝,创作形式、演唱风格丰富。毛依罕喜欢深入农村牧民生活,他走遍了扎鲁特旗和阿鲁科尔沁旗所有的地方,每到一处,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在此期间,创作了《仇恨》、《四季》、《富豪》、《巴音诺彦》等;出版作品专辑《毛依罕好来宝选集》;说的书目主要有《东辽》、《西辽》、《唐代故事》等。

2. 孙良(1910-1997):孙良童年时代居住的科尔沁草原,七岁就开始学琴。随着学习的加深和不断的实践,他认识到中音四胡存在一些不足,它的音色少,音区低,音域窄,不能像竹笛或马头琴一样单独演奏,这使得中音四胡在演奏上有了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多年对四胡的学习,演奏和实践,经过长期努力,认真钻研,多次试验,孙良成功制作出一把声音高亢,明亮;得心应手的高音四胡。这把高音四胡可以单独演奏,深受当地牧民喜爱。后来又经过多次改进,制作,使高音四胡日趋完善,很快在草原流传开。创立了蒙古高原高音四胡的正统流派。

孙良还改编和创作民间乐曲,他自己创作的四胡曲有:《春雁》、《家乡新貌》等。同时他还编制四胡曲和民间器乐合奏曲,以著名器乐曲《八音》为例,流传于蒙古族民间的“八音”,原来仅有五个调,后经过孙良的改编,逐渐发展,丰富到12个调。《八音》---至少有三十几种演奏法,因此被称为《孙氏八音》,成为蒙古族民间音乐独放异彩的珍品和蒙古四胡教学中的经典教材。

3. 吴云龙(1935―2013):又名官布斯楞,蒙古族四胡艺术大师、四胡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蒙古族四胡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出生于奈曼旗一个贫困的牧民家里。家里虽穷,却是名扬远近的音乐世家。每天辛勤劳作后喜欢依偎在奶奶的怀里,听奶奶讲故事,之后静静睡去,这是他童年美好的回忆。七岁起跟随著名胡琴手连德胜系统地学习四胡演奏技艺及乐理知识。经过仔细学习和对四胡的热爱,吴云龙开始自己创作四胡作品,代表作有《牧马青年》、《草原骑兵》、《摔跤手》、《白马》、《幸福的路上》等;除了创作四胡音乐作品外,吴云龙还结合各类民歌、民间音乐改编曲目。代表作有《八音》、《绣金匾》、《荷英花》等;随着对四胡的不断学习和了解,吴云龙还创作四胡与三弦的二重奏,代表作品有《四季》、《纯洁的姑娘》、《鄂尔多斯民歌三首》等;深深植根于民间生活的吴先生在音乐创作上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时代特色。为了让学生和喜爱四胡的爱好者能够正确、系统的学习四胡,吴云龙先生于2006年出版《吴云龙四胡教程》,这本书的问世,反响热烈,在四胡的教学方面有了严格的教学体系、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习四胡的学生有了正确的指导。

四、四胡在文化传承中的群与价值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已不再单纯追求物质享受,更多的是关注精神文化层面的丰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得到重视,愈来愈多的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发觉出来。从我们自身也有了对本地区文化的传承。四胡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几条清晰地道路。

国家、地方政府扶持:在2006年5月20日,蒙古四胡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国家设立奖金培养国家级传承人,现有国家级四胡传承人四人,分别是吴云龙、特格希毒龙、白音宝力高和伊丹扎布。国家往下还设有地区一级、盟市一级、旗县一级四胡传承人。还有在内蒙古的科尔沁地区,蒙古四胡的教育家,制作家和演奏家的不断涌现,为四胡在各方面不断进步和传承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传承人还可以自己培养徒弟。科左中旗被评为“四胡之乡”, 在2013年开展了一千人同时演奏四胡的盛大场面,这也打破了世界吉尼斯记录;辽宁阜新自治县开展千人四胡;扎鲁特旗承办国家高级别四胡说唱艺术的研讨会,梅兰芳大师亲临参与。

学校、民间培养:蒙古四胡也进入了科尔沁地区的大中专院校并有了规范的教材,如《吴云龙四胡教程》的编著,这大大提高了对四胡爱好者的正确培养、规范化的教学道路和良好的继承。四胡在科尔沁地区蒙古族中小学校普及有了基础性的传承。艺术院校、某些高校以作为专业性在发展。特别是科尔沁地区的一些学校已经邀请民间艺人,把艺人请进来,来到学校。进行民间与学校的相互交流,是学生受益匪浅。形成了一体式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四胡与民间叙事曲相结合,流传出许多经典的科尔沁叙事民歌,二者相辅相成,同时也为民歌传承做出巨大贡献。使民歌变得丰富多彩,种类繁多。还有就是在民间成立团体,每个团体都有四胡班伴奏者和演奏者。

比赛锻炼:四胡的传承与发展还体现在大赛上选手们的相互切磋、交流、学习。八省区首届四胡大赛于2006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举办;参赛选手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精神饱满,手法娴熟,用独奏、重奏及组合演奏等形式,展示了传统民族器乐的魅力。还有2011年11月扎鲁特旗民族宗教事务局、旗老年体协、旗文化局、旗委老干部局联合举办全旗首届“祥云杯”四胡大赛。2012年11月在前郭尔罗斯举办八省区第三届蒙古四胡演奏电视大奖赛;华北六省市四胡大赛在内蒙古已经举办4届;近期2014年10.26―27,由通辽市文化局、通辽市民委举办,通辽市群众艺术馆承办蒙古四胡比赛,来自通辽市各旗县共40余名选手参加比赛。比赛分为独奏和重奏,最大参赛者年龄有80多岁,最小参赛者仅上小学一年级。他们各个劲头十足,能看出四胡在科尔沁地区的喜爱程度。本次比赛的目的是促进交流,相互学习。

五、四胡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四胡的发展道路逐渐清晰,已具备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但是,回过头来看我们走过的道路,还有需要我们思索的问题。就四胡今后的发展,需做出更多努力,在其发展的规范性上,可以民间与学校通力合作,做成有规模的一批队伍;在四胡的专业化方面,需要地方政府帮助,提供演出、排练基地,让四胡爱好者有聚集地,互相学习、探讨;成立专门研究四胡音乐的机构,涉猎广泛,包括对四胡的历史研究,追根溯源,对四胡曲目的研究,在作曲技法上,音乐作品分析上,还有四胡与其他乐器的合奏,都可以研究;定期开设培训班,举行专业团体和民间艺人团体比赛。在积极发展四胡的事业上,我们切不可盲目,急功近利,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而是它偏离正常轨道,不要让四胡成为一种“子承父业”的陌生手段,不要让四胡成为只存在于书本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只会使我们走入死胡同。

草原辽阔,琴声悠扬。科尔沁蒙古四胡对于生活在科尔沁地区的人们来说是有着无限的感情寄托的,希望它能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用音乐这一缕暖阳,吸引更多的人来认识和喜爱上这个淳朴、豪放、深沉、内敛的民族。

科尔沁蒙古四胡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我辈人的努力,希望它能更好的留给我们的后代。奶茶飘香,琴声回荡,不再是美好的愿望。

[注 释]

① 西拉木伦河:为西辽河北源,发源于大兴安岭山地。

② 胡琴:由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所传来的乐器泛称。

③ 蔡琰:字文姬,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儿子。擅长文学、音乐、书法。

参考文献:

[1]贺希格图.指尖流失的岁月[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2013(4)

[2]耿学刚.科尔沁蒙古族萨满仪式音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叁布拉诺日布,王欣.蒙古族说书艺人小传.辽沈书社,1990年

[4]白乙拉,科尔沁蒙古族四胡的形成与发展.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

[5]任真寓,剧作家.大庆市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2008年

[6)著名四胡演奏家---孙良,内蒙古文化音响出版社.

[7]纳・格日勒图,柯沁夫.吴云龙四胡教程[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8]四胡表演艺术家---孙良,内蒙古文化音响出版社.

[19苏雅.蒙古族四胡的传承与发展[J].乐器,2006.(1)

[10] 乌兰娜.蒙古四胡的社会化发展趋向[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7,(5).

[11]白乙拉.科尔沁蒙古族四胡的形成与发展[J]内蒙古民族大学报2011年

作者简介:邓滢,女,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2014级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浅析井筒工作面注浆工程技术的应用 下一篇:高空大跨度轻型玻镁防火板快速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