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时间:2022-09-24 04:58:37

孟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摘要: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孟子擅长辩论,其语言素以逻辑严密、形象生动、气势充沛、说服力强而著称。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孟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孟子 辩论 语言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原有的社会秩序渐趋动荡,社会呈现出礼坏乐崩的混乱局面。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吹自家学说,抨击非己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成为这个辩论时代的佼佼者。孟子的辩论,学识渊博,挥洒自如,说服力极强,特别是运用缜密的逻辑推理和大量生动、形象的譬喻,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艺术感染力。本文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孟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善用比喻,形象生动

孟子善辩,在论辩中十分善于运用比喻和比喻论证。据粗略统计,《孟子》全书261章,共有93章运用了比喻。其比喻数量之多,是先秦诸子中首屈一指的。孟子善用比喻,成为他辩论的一大特色。他的比喻取材广泛,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自然贴切。汉代首位研究《孟子》的赵岐,在《孟子章句・题辞》中就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通过运用比喻去帮助他辩论,使他能够轻而易举地战胜论敌。

在《梁惠王上》,孟子询问齐宣王治国的最大愿望,齐宣王羞于出口,“笑而不言”,孟子在虚设了五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之后,单刀直入地说出了齐宣王的迫切追求――发动战争,随即把这种追求的结果比喻为“缘木求鱼”,而且“殆有甚焉”、“后必有灾”。孟子的这一番论辩,采用形象、生动、贴切的比喻,深刻地揭示出齐宣王希望依靠武力统治天下的荒唐想法,警示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在《滕文公下》,针对关市不合理的税收制度,孟子以寓言故事“偷鸡贼的逻辑”来比喻,幽默生动,直击要害。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指出,“日攘一鸡”和“月攘一鸡”都是非义的偷盗行为,改正“非义”,何必等待来年?这种比喻鲜明有力,发人深省。

另外,孟子的比喻,还有大家所熟悉的以“挟泰山以超北海”喻不能;以“揠苗助长”喻违背客观规律、急功近利,必定失败;以“五十步笑百步”喻不从本质、根源上解决问题;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喻生死的选择(舍生取义);以“水无有不下”喻“人无有不善”;以“茂林不加保养变秃山”喻“善性不加保养变兽性”;以“一暴十寒”喻学习不专心致志,就达不到预期效果;以“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喻百姓向往仁政等,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喻。这些高度形象化的比喻,准确地阐明了深刻的哲理,能够有力地说服对方,战胜论敌,使论辩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推理严密,讲究逻辑

孟子在论辩中,熟练运用了多种逻辑技巧,去反驳论敌的论题、论据、论证方式。谭家健在《略谈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中指出,孟子虽然不像墨子那样有比较完整的形式逻辑理论,但是“却能普遍而熟练地使用着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其文章都有着严格的逻辑”,①在论辩过程中,孟子成功地运用了逻辑技巧,从而“无论和谁辩论,孟子都从没有输过”。②

孟子在辩论中,非常善于运用类比推理,他向对方提出一连串问题,欲擒故纵,步步紧逼,巧妙设防,请君入瓮,最后使对方无言以对。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采用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先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论到司法官的失职,再推论到国君的行为。孟子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最终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在辩论时,孟子还善于运用演绎推理,从容应付对方所出的难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辩证解决,使谈话逐步向他预定的结果发展。如《公孙丑下》: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陈臻的推论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二者必居其一,但实际上却局限于形式逻辑的范畴,缺乏辩证逻辑的灵活性,不能解决特殊性的问题。陈臻采用了两端论推理形式,这是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的综合推理,词锋犀利,看似难以回答,但孟子巧妙地跳出了“两难推论”的局限,用一全称肯定命题“皆是也”机智作答,使陈臻疑惑不解,然后孟子就“取”与“不取”的理由作了充分说明,肯定“受”与“不受”都对,都有理由,因为导致“受”与“不受”的条件不一样。论据充足,使对方完全折服。

孟子在辩论时,还经常使用归谬法来驳斥对方,以证明自己的论点。如《梁惠王上》: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这一段叙述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运用归谬法分析了“不为”与“不能”的本质区别。孟子首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让齐宣王自己对此加以否定,然后再联系齐宣王自己的做法“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使齐宣王自己意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而予以否定,轻而易举地总结归纳出齐宣王不施行仁政是“不为”,而不是“不能”,即齐宣王是不愿意做,而非做不到。

孟子的辩论,除了运用逻辑学中的演绎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二难推理)、类比推理、归谬法等逻辑技法外,还运用了归纳推理、反证等逻辑技法,推理严密,语言准确,很少有人能找到纰漏将其驳倒。

运用成语,简洁精辟

孟子在论辩中,常常借助于前代权威人士的言论来增强自己论辩语言的说服力,旁征博引,左右逢源。他精通历史,熟记诗书,引用典籍名言,字字千金。《孟子》一书中,产生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成为我国古代典籍中重要的成语源。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成语:不远千里、与民偕乐、弃甲曳兵、兵刃相接、秋毫之末、明察秋毫、不违农时、衣帛食肉、不可胜用、仰事俯畜、缘木求鱼、挟山超海、始作俑者、寡不敌众、放辟邪侈、上下交征、旱苗得雨、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梁惠王下》中的成语:疾首蹙额、匹夫之勇、箪食壶浆、凶年饥岁、鳏寡孤独、旷夫怨女、大旱望云、见死不救、出尔反尔、流连忘返、发政施仁、创业垂统、幼学壮行、水深火热

《孟子・公孙丑上》中的成语:如运诸掌、易如反掌、浩然之气、恻隐之心、与人为善、倒悬之急、心悦诚服、出类拔萃、揠苗助长、事半功倍、尊贤使能、反求诸己、具体而微、恶其所好、坐于涂炭、饥不择食、闻过则喜、舍己从人

《孟子・公孙丑下》中的成语:地丑德齐、舍我其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地利人和、采薪之忧、恶湿居下、绰绰有余

《孟子・滕文公上》中的成语:饱食暖衣、绝长补短、守望相助、用夏变夷、下乔入幽、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纪纲人伦。

《孟子・滕文公下》中的成语:独行其道、毁瓦画墁、乱臣贼子、不忘沟壑、吊民伐罪、一傅众咻、逾墙钻穴、枉尺直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救民水火

《孟子・离娄上》中的成语:离娄之明、规矩准绳、天下无敌、濯缨洗耳、濯缨濯足、濯缨沧浪、授受不亲、好为人师、罪不容诛、安宅正路、授手授溺、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舍近谋远、不虞之誉、求全之毁、自暴自弃、声音笑貌、殷鉴不远、无后为大、孝子慈孙、仁心仁术、足蹈手舞、易子而教、守身如玉

《孟子・离娄下》中的成语:赤子之心、夜以继日、富贵利达、左右逢源、私淑弟子、由博返约、易地而处、掩鼻而过、视如草芥、过门不入、披发缨冠、视如寇仇、若合符节、声闻过情、取友必端、盈科后进、已饥已溺、好勇斗狠

《孟子・万章上》中的成语:源源而来、以文害辞、以辞害意、以意逆志、先知先觉、枉己正人、岌岌可危、自怨自艾、不肖子孙、一介不取、知人论世、藏怒宿怨、齐东野语、幡然改途

《孟子・万章下》中的成语:辞尊居卑、市井之臣、充类至尽、位卑言高、金声玉振、却之不恭、顽廉懦立、抱关击柝、勃然变色

《孟子・告子上》中的成语:专心致志、乐善不倦、舍生取义、杯水车薪、一暴十寒、操存舍亡、心有鸿鹄

《孟子・告子下》中的成语:敬老慈幼、动心忍性、以邻为壑、献血为盟、寸木岑楼、困心衡虑、

《孟子・尽心上》中的成语:穷不失义、鸡鸣而起、摩顶放踵、引而不发、久假不归、安身立命、进锐退速、一毛不拔、不言而喻、曾经沧海、举一废百、当务之急、习而不察、独善其身、安富尊荣、居仁由义、以身殉道、过化存神、俯仰无愧、不愧不怍、弃若敝屣、春风化雨、豕交兽畜、似是而非、死于非命、岩墙之下

《孟子・尽心下》中的成语:百世之师、来者不拒、自以为是、守约施博、总而言之、同流合污、再作冯妇、言近旨远、茅塞顿开、仰不愧天、负隅顽抗

孟子成语的结构,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也有“多字格”的,这些成语意思精辟、形式简洁,富有深刻的哲理和教育启迪意义。运用大量的成语,是孟子论辩语言的一个突出特征。

排比铺陈,气势逼人

孟子在论辩中,大量运用排比手法,气势奔放,感情激昂,词锋犀利,观点明确,文章纵横捭阖,排比铺陈,具有令人无法阻挡的超凡气势,充分体现了孟子擅长辩论的语言风格。如:

《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中,针对齐宣王希望实现自己的最大愿望,孟子故意设问,连用五个排比问句,欲擒故纵,引出齐宣王有大欲,“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这五个排比问句并列铺陈,凸显语势,穷尽了齐宣王可供选择的所有可能情形,但齐宣王已经领教了孟子的厉害,避而不答。于是,孟子以锐不可当之势,又用了四个排比短句,和盘托出了齐宣王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抚四夷”,直切主题,毋庸置疑。这种排比,句式齐整,情感激昂,掷地有声。孟子运用排比,既渲染了情绪,又增强了说服力。

《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中,孟子与齐宣王论乐,希望齐宣王能“与民同乐”。孟子从正反两个方面具体描述“不与民同乐”和“与民同乐”两种截然相反的施政结果。“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孟子运用两个排比段落,形成鲜明对照,得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结论。这一段集中地运用了铺陈、设问、排比、对比、对照的形象描写,反复论述“与民同乐”,酣畅淋漓地渲染“与民同乐”的效果,气势逼人,令人信服。

《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运用一组排比来论述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即“性善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在这里,孟子反复运用排比句式,重言申明,以壮文势,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准确扼要地表达了性善思想。

注 释:

①②谭家健:《光明日报》,1957-09-08、1957-09-15。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编校:郑 艳

上一篇:广告话语传播中的符号意义判断 下一篇:法制类电视节目的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