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纪中 坚持与融入

时间:2022-09-24 04:13:34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取得了极大成功。这种成功使得巴黎人开玩笑说:“我们很幸运,没有拿到2012年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承办权,这阵我们可以旁观伦敦怎么办?!”。当然,世界舆论在强调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承认“北京的成就是难以重复的”。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种所谓“利群偏差”理论,认为内群体成员(如我们中国人)的积极行为往往被描述成为一种普遍品格。外群体(例如英国民众)会把北京奥运会的结果描述成一个特定孤立的行为。对我们而言,冷静地回顾我们筹备和承办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的全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变化,对于下一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至于科学地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果、经验、教训也许是有益的。

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始于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解放始于思维方式的变化,思维方式的变化又始于开放的思维。开放的思维又始于对各种人和事的刻板印象和偏见的打破,刻板印象是一种过度的概括,它包含了一些事实,但被过分夸大了。偏见是一种态度,而态度又是感情、信念和所导致的行为的独特产物。因为,一个有偏见的人可能不喜欢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这就是不够开放的思维方式可能引起的一种后果。

远的不说了,就以今年奥运会前所发生的一些情况为例进行分析。

在我们满怀诚意和激情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进行最后准备的时候,国内和国际上突然发生了一系列对我们而言,可以说是挫折的情况。什么叫挫折?当我们预期将要得到的满意结果却在行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挫折就产生了。特别是当我们遇到外界敌意的挑衅时,例如,国际上所谓的人权问题,声言要抵制北京奥运会,向中国施压,在北京奥运会圣火海外传递过程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煽动一些不明真象的人进行阻挠破坏,发动更大规模的挑衅。

社会学又有一种挫折――攻击理论,一般人很容易把强加的挫折中产生的敌意转移到一些安全的目标上,于是,难免国内群众有抵制外货的要求,这样就造成了气氛的紧张。其实,这只是对外界攻击行为一种防御性反应而已,谈不上什么“国际危机”。这源于西方某些人对中国长期以来的偏见。特别是西方舆论对中国的“格外关注”,并导出一些虚假相关,去引导人们“看到”根本不存在的联系。对中国无端指责目的在于对他们所谓优越地位进行辩护,对中国的制度进行非议。

而对这种西方的政治偏见,也改变了我们过去对西方政治的一些印象。以平常心来对待,用办好我们自己事情,办好奥运会,履行我们的国际承诺的坚定信心,用更加开放的思维应对,当我们的预期与现实存在差距的时候,我们调整了心态,减少挫折感,不把这种挫折简单地看成是一种剥夺。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将是我们自己努力的结果,而不需要任何局外人对我们指手画脚。

我们思维方式的调整变化也导致西方民众看待中国的思维方式的变化,这种互动的作用影响力很大,北京奥运会前夕,国际主流舆论对中国报道的导向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一直持续到现在。社会价值观是难以轻易变化的,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会因为我们思维方式的开放而发生变化,西方对中国的比较积极客观的评论也不会改变他们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然而,我们却可以在更加相通包容之中寻求更广泛的共同利益,以促进共同的和平发展,和谐的世界和更加公平的竞争。这确实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使我们从实践中学习到,怎样才能在坚持我们价值观的同时,更加和谐地融入这个多样化的世界体系。

要实现任何实质性的变化,首先是思维方式的逐渐变化,因此只能是逐渐变化,因此只能是渐进的,多方面积累的,这也许是我们改革开放30年的一条经验。

上一篇:中国的进步 下一篇:为什么是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