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花园的故事

时间:2022-09-24 03:51:55

胡家花园的故事

今年五月,荒圮数年的胡家花园经过整修又展现出一代名园的风姿。步入园内,触景生情,使我联想起它的往事。

六十多年前,我大姐家住集庆路仓门口。一天,父亲带我们几个儿女去大姐家玩,他对我们说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至今不忘。父亲说,离这里不远,有一座花园,是胡家老爷做官时买下的私宅花园,因其是胡家的,所以周边的人都称胡家花园。父亲说,胡家花园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榭有舫,有亭有阁,假山堆砌玲珑,路径回环曲折,是清代一座名园。父亲说,在他小时候,正值清朝末年,中华门西人口密集,民宅小巷,没有一个可供当地居民游玩的场所。胡家老爷或许是善心大发,或许是家人吸鸦片烟,需要资金补贴,胡家花园曾一度对外开放。围墙是临时用砖块和芦席搭起来的,只有一个门出入,游人须买票入园。胡家为防止游人不买票混入园内,特地从上海巡捕房雇来两名身材高大的红头阿三,他们手持木棒,把门镇守,谁还敢不买票呢。也有一些机灵的小孩子,趁红头阿三不注意,“哧溜”一下钻入园内。父亲还说,胡家老爷是南京人,他年老多病,辞官故里,一心牵挂园内景致宅院,临终前,一连几日,他要园工抬着他察看各处景点,在家人陪护下一处一处赏玩。父亲说的故事,是我初识胡家花园的印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父母搬到集庆路居住。我读南京师范学校时患上肺结核,休学回到父母身边休养,除服药物外,还需依赖去胡家花园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早晨五六点钟,父母把我叫醒,我先去师姑庵喝一碗豆浆。当时师姑庵很小,只有三四个尼姑,可她们制作的豆浆可谓琼浆玉液,口感一流。喝完豆浆,从师姑庵去胡家花园已经很近了,只有几分钟的距离。当时的胡家花园已失去父亲所说的风采,一代名园成了一座荒芜宅园。原有的清水堂、水石居等已分割为民居,偶见一些镂窗花墙和散落的假山石,可追思当年的风貌。虽说胡家花园人文景观已茫然无存,但土山、树林等自然风貌尚在,空气清新,我徜徉其中,深深地“吐故纳新”。经过十个月休养生息,我终于恢复了健康,回到了学校。我对胡家花园有着依依不舍的感情。

退休后,我被邀请参与《秦淮区志・秦淮风光带》编撰工作。从园林志中,我读到有关胡家花园的介绍。父亲所说的胡家老爷叫胡恩燮,字煦斋,号愚园老人,官至苏州知府。该园本是明中山王徐达的西园,后为中丞吴用光之园。胡氏购得园后,于清同治甲戊年始筑此园,光绪元年建成。园以水景为主体,故名“愚园”,隐喻“大智莫如水”之意,水体亦称“愚湖”,俗称胡家花园。据《秦淮区志》载:晚清时,愚园仍为金陵胜地,园内共有三十六景,为了维持园内的维修管理费用,园林部分对外开放,售票每券小洋一角,厅楹挂水牌,茶点、小酌、正菜俱有。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父亲所说胡家花园晚清时曾经对外开放确有其事。

值得一提的是,园主胡恩燮不仅为苏州知府,而且是一位精通园艺的专家。在他长期任苏州知府期间,汲取了苏州园林造园之精华,并用之于胡家花园的构建。他利用胡家花园地处古凤凰台,西部山岗为花露岗余脉,园内多水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掇山理水,临水筑屋,广植竹、柳、莲、梅四时花木,并成功地运用动静、虚实、隔景、借景等多种中国造园技法,丰富了园林层次,扩大了空间感。特别是假山石堆砌得尤为玲珑精巧,故有“金陵狮子林”之称。

今日修葺一新的胡家花园,虽比清时小了一些,但湖光潋影,老屋毗邻,留住了南京老门西的“根”,留住了南京城市记忆。

(车大敬,曾任教于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渊声巷小学,后调任江苏广播电视台、江苏经济台任职)

上一篇:我们一起“捉蝴蝶” 下一篇:“教学不足”与“教学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