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规划范文

时间:2023-03-04 08:42:01

花园规划

花园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食用花园;规划设计

我国是最早的“食用花园”的实践者、改造者,纵观中国园林发展史不难发现早期园林起源和菜园分不开。我国有很多美丽自然的“可食景观”,云南罗平的油菜花、元阳的梯田等。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园林都用到过“可食花园”的技艺。“食用花园”是一个具备观赏、种植、采摘及食用为一体,特色鲜明的现代型花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由此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活动空间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引发的各种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人们对田园梦的情感不断加深。不仅是因为餐桌的安全问题,也因为人们可以在食用花园种植的过程中锻炼身体、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最终达到美化环境、获取健康食材和治愈身心的功效。

1 食用花园规划设计理念

通过科学规划,结合园林景观整体规划设计。建设集种植、观赏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小区食用花园。现今的园林景观大多只注重观赏性,缺乏参与性。21世纪的中国需要能够全面做出环境、文化、城市、社会、经济和精神贡献的风景园林学,强调公众参与和公众环境教育,其目标是为人类营造兼具“生产型”、“生活型”、“生态型”和“精神型”的风景园林地境[1]。食用花园的设计强调食用性、观赏性、参与性及科普教育性,通过种植区、观赏科普教育区的设置为居民提供锻炼身体、康体恢复、社交娱乐、获取健康食材、景观欣赏和科普教育的机会。

2 食用花园规划设计原则

(1)经济适用:根据小区规模、档次、面积、所处位置、居住人群诸多因素,结合小区景观主题,既要低成本又要使用方便,又要更好的服务于业主。

主次分明:食用花园应是整个小区景观的点景既要起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效,又要突出主题、特色,但又不能“宾主不分”把小区园林景观分割开来。(3)协调统一:食用花园和小区景观是一个整体景观,不能和主体孤立。既要统一主题,又要与整体的平面、立面、色彩、季节的变化、整体意境相融合。(4)和谐美观:食用花园是一副花卷。不仅要与周围的景观呈现点线面的韵律感,还要相互衔接、相互融合色彩感,更应该有四季变幻的意境感。但并不是复杂烦乱的色彩差别大的不协调、不融合的景观。(5)回归自然:食用花园是围绕人为中心设计的产品。那么该产品不仅要贴近自然,融入自然,更应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出因修的精神内涵。

3 食用花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3.1 功能分区

在种植区内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置不同的区块,为同龄段人群提供交流、协作的机会,为此可设置青少年区、成年区和老年区。青少年区提供青年参加劳动锻炼身体、降低学习压力、了解自然、珍稀粮食的作用。成年区提供成年热爱运动、喜欢自然和绿色有机蔬菜的机会,减少肥胖、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对单调的生活产生兴趣。老年区为老年人锻炼身体、增加身体抵抗力,创造社交机会减少孤独感、降低老年痴呆症的发生等。

科普教育园设计着重普及农业知识,介绍农业产品,推荐当地优秀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展示高端农作物。市民既能学习、教育,又能观赏、品尝,并且能提高市民对自然的热爱,激发市民对“食用花园”的热情,同时也为我国农业和科普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小区居民提供更好更全面更贴近自然的科普教材。

3.2 园路规划

根据食用花园可食用、不宜踩踏的特殊性,并结合“食用花园”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小区环境卫生的和谐和美观。种植园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园路不宜太宽0.5m为适宜。观光园适宜在主园路周边便于观赏。

3.3 给排水工程规划

食用花园以生产可食用农产品为主,应多利用自然地形排水为宜,局部采用暗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避免破坏小区环境和园林景观。食用植物成熟期前应考虑灌溉大于排水,成熟期以排水为主。食用花园雨季主要考虑排水的问题,旱季则主要考虑灌溉的问题。生活污水不得排入园内地表或景观水体中污染食用花园的环境。

3.4 园区绿化设计

种植“食用花园”区周围的绿化规划,均以不影响园内农业运作和园内区域功能并且还需考虑某些植物的招虫性、有毒性、快速生长性、抗病性差等综合考虑,尽量运用花果观赏性强的果树,并且采用多年生观花、观叶花卉为主进行搭配,运用绿篱进行空间隔离,减少草坪或尽量不要运用草坪。

3.5 园区种植土的选择

可食用花园种植土应选择没有被污染的土壤,根据植物的生活习性在粘土、壤土、沙壤土、沙土中选出适宜的土壤进行种植,并且应酸碱度应在植物生长pH值范围内。

3.6 植物的选择

食用花园植物的运用以可食性植物为主,坚持蔬菜、果树搭配的原则,为增加美观效果可适当选用部分园林观赏植物辅助景观的营造。植物的选择可分为几个大类,分别为(1)藤本植物:葡萄、西红柿、葫芦、南瓜等。(2)水生植物:茭白、荷花、水芹菜等。(3)果树:石榴、樱桃、桃、枇杷等。果树可作为食用花园的主景树,同时也具备花果观赏性,提高园区的吸引力。(4)观赏植物:食用菊、茉莉、栀子、玫瑰等。

4 结语

食用花园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提供健康食材,最重要的是通过食用植物种植活动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如果能很好地在居住区、公园绿地利用和推广,将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居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合理的设计和正确的施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才能发挥食用花园的作用,最终使食用花园更多、更好的在城市生活中体现。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农业生态园)――可食用花园规划设计的主体脉络,2013(6)

2 杨锐.论风景园林学发展脉络和特征――兼论21世纪初中国需要怎

样的风景园林学[J].中国园林,2013(6)

3 Robert Kourik《The Complete Book of Edible Landscaping》(可食地景

花园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屋顶花园 规划设计 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屋顶花园的概念和国内外发展史

1.1屋顶花园的概念

屋顶花园绿化,顾名思义是指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城围、桥梁、立交桥等的屋顶、露台、阳台或大型人工假山山体上进行造园、种植树木花草的统称。它与露地造园和植物种植的最大区别在于把植物种植于人工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之上,其种植土壤与大地土壤不直接相连。

1.2屋顶花园国内外发展史

屋顶花园并不是现代建筑发展的产物,它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古代苏美尔人最古老的名城之一UR城所建的大庙塔,这就是屋顶花园的发源地。然而屋顶绿化正真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到20世纪60-80年代经济较为发达国家开始较大规模的建设。我国古代建筑一般以木质结构为主,所以很少有屋顶花园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我国第一个屋顶花园在广州东方宾馆屋顶建成。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屋顶花园绿化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屋顶绿化的建造工作已有显著成绩,但总体来看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2屋顶花园的功能及特点

2.1屋顶花园的功能

屋顶花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屋顶花园绿化可以降低城市温室效应、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吸附空气中尘埃物,此外屋顶绿化中的植物可吸收并贮存屋顶的雨水,有效增加城市空气湿度,更好地促进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2)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城市的建筑物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多。通过营造屋顶绿化很好地缓解极端天气及强紫外线引起的屋面卷材热胀冷缩形成的裂缝、渗漏和老化,有效保护建筑构件,延长屋顶使用寿命。(3)丰富城市景观,屋顶绿化作为“建筑的第五面”,极大地丰富城市园林景观,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绿化覆盖率。(4)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屋顶绿化能够使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保持与自然的联系,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宽松舒适的交流环境。(5)增加经济效益,屋顶绿化能够提升建筑品位,为房地产开发商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商业价值,还能提高建筑的节能效益,减轻城市雨水处理系统的负荷。

2.2屋顶花园的特点

屋顶花园与露地造园和植物种植的最大区别在于把植物种植于人工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之上,其种植土壤与大地土壤不直接相连,因此屋顶花园有着其本身的特点:(1)光照强度大。屋顶的太阳辐射强,升温快,夏季高温干旱,冬季低温寒冷。(2)风力强。屋顶风大,使植物蒸腾和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又因屋顶水源供应有限,所以极易造成干旱。同时,大风会造成屋顶植物的折断和倒伏。(3) 屋顶的荷载有限,制约着景观的规划设计。(4)成本较大。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时,必须考虑屋顶承重、防水阻根和灌溉等问题。工程材料成本高,且后期养护管理要求成本较高。

3屋顶花园的景观设计元素

屋顶花园设计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谓的“造园”活动,所有的景观要素同样适用于屋顶花园中,但它又和普通造园有所不同,这和屋顶花园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承接的建筑结构息息相关。

3.1植物

绿色植物是屋顶花园的主体,在屋顶有限的使用面积和空间内,各类草坪、花卉、树木所占面积比例应达到50%~70%甚至更多,但是屋顶花园是一种特殊的园林建设形式,它处于建筑物或构筑物的顶部,屋顶花园具有土层薄、少肥, 容易干燥、失水,无遮荫, 风大等特点,由于这一特殊性限制了屋顶绿化植物种类的选择和应用,因此植物应以阳性喜光、耐寒、抗旱、抗风力强、耐贫瘠,根系浅且易活、易栽培、耐修剪的乡土品种为主。屋顶花园植物种植方式主要有地载、盆栽、桶栽、种植池载和立体种植等形式。

3.2园路与铺路

园路有组织各景观空间、引导游览并提供驻足休息的作用,同时它还可以成为从高空俯瞰时的景色。屋顶花园的园路与铺路应该在满足承压的状况下选择质轻、小巧和景观性强的材料或结构。在材料选择上宜选择不反射路面材料,不能选用易风化的路面材料。同时尽量避免使用大面积的石材铺装,可采用大量的草坪这种软质铺装,其既不会造成压伤, 又能形成美好的景观。如果园子面积较小,园路在布局上应迂回而婉转。

3.3建筑与景观小品

屋顶花园的主体是绿色植物,但合理的园林建筑与小品不仅能为人们提供休息场所,还可以为设计增色不少。出于屋顶场所结构的特殊性,屋顶花园的园林建筑与小品以少、小、精为宜。亭、廊等园林建筑较适合建造于屋顶花园,设计过程中应该把握好比例尺度是否与屋顶花园成比列,建筑风格是否与环境相宜,园林建筑的内部尺寸是否满足游人活动需求。除此之外,屋顶花园的景观小品和建筑设施也需要考虑到承重和抗风、抗压、抗暴晒、抗风霜等许多恶劣的环境,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要以质轻、坚固、耐蚀等为主。

3.4水景

屋顶花园中的水景设计应该考虑到屋顶承压能力,在此基础上设计水景尽量以小面积的水景为主, 多为几何形状,为提高观赏价值也可安排规则的喷泉,放置轻质的小假山等。水景的设计整体要考虑到排水和防水的问题。

4屋顶花园设计的原则

4.1安全性原则

对于“城市第五立面”的主要绿化场地是整座建筑的顶端-屋顶,且往往对屋顶进行绿化是在建筑建好之后才附建的,因此在绿化的过程中会对屋顶产生一些附加荷载。屋顶花园首先应当满足屋面的荷载要求,其次还要满足屋面的防水安全、防护安全等要求。因此,在设计前应先调查建筑的相关指标,在满足规范的条件下设计相应的荷载和人流量。不仅要注意植物的各层防水构造是否有防植物穿刺措施,以防破坏屋面防水层造成漏水;还要注意屋顶四周应设计牢固的防护措施,防止植物坠落伤人,要有安全的防风措施。

4.2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屋顶花园一般均具有休息、停留以及观赏这三项基本的活动类型,所以屋顶花园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了人们休息、停留以及游园的行为活动,满足人们的行为需求。除此之外,设计屋顶花园时也应该考虑到不同使用人群的特征,除了青年人这个主要的使用人群外,屋顶花园还需考虑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来进行无障碍设计。

4.3科学性原则

屋顶花园中各项园林工程的荷载均要换算为每平方米的等效均布荷载,精确计算,确保屋顶花园建设的每一步均有章可循,科学合理。要利用建筑本身的结构受力点布置景点和设施,尽量把把大的构件安置在承重柱或承重墙上。

4.4美观性原则

结合植物、微地形、水体、小品等造园要素,科学合理的组织绿化空间,在此同时由于屋顶本身的居高,可以收纳屋顶内外各种景物,应秉着“嘉则收之,俗则屏之”的手法,打造有特色美景。

4.5经济性原则

屋顶绿化要先做好概预算,选用低维护的植物,在丰富植物品种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耐旱、耐寒的植物,以减少后期养护成本,结合实际情况,节省开支。

5结论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身边的绿色环境必然有着更多要求。屋顶花园作为城市绿色环境中的重中之重,必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功的屋顶花园景观设计应做到在考虑荷载能力、屋顶形状、面积大小等因素的同时,结合屋顶花园的设计原则,综合运用各类景观设计元素来创建满足人们行为和精神需求的具有丰富层次的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天宇,李杨. 屋顶绿化―――构建生态城市的新途径[J]. 工业建筑, 2009,( 9) .

[2]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 2013 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R].

[3]黄金W.屋顶花园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4]刘建波,秦光同.“屋顶绿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J]建筑创作,2000,02.

[5]祁素萍,赵旭.城市建筑的屋顶绿化[J].城市问题,2010(5).

[6]陈波.建筑与屋顶花园[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

[7]毛学农.试论屋顶花园的设计[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3).

[8]任蕾.屋顶花园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5(5):1-2.

[9]查翔.城市景观之屋顶绿化[J].中外建筑,2006(2):55-56.

作者信息:

花园规划范文第3篇

作出了简单的阐述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花园规划布局 建筑设计 景观

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and project cases, mainly in case of planning and design, this paper made a simple analysis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Garden architectural desig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layou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项目位于惠州市淡水老城区与大亚湾片区接壤位置,与两成熟区域均保持一定距离。项目位于惠阳中心城近郊,淡水镇淡澳河以西,属新桥片区。项目距离惠阳市中心,车程5分钟;项目距离大亚湾车程10分钟。

设计目标及原则

以打造南中国谷居豪宅为基本目标,充分发扬地方文化的思想核心,追求人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平衡。

整体发展的原则:加强地块内部及外部各功能组成部分的整体关系,合理有序的配置有限的空间资源,通过科学的用地布局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规划,串联各个小区与组团,发挥居住区综合平衡功能,保持其发展的整体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人们不断发展的需求,体现“人性化”的设计思想,建筑造型追求现代简洁流畅的特色,景观布局崇尚绿色和生态,创造一个人性化与感知性完美结合的居住区设计典范。

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注重概念性规划理念性与可操作性的结合,合理配置资源,精心构思,建设高品质、 高技术适合新型生活概念与方式的居住区。保护开发山水资源,打造“生态、环保、安静、安全”的高档山水社区,营造都市近郊中高档住区风情小镇情调和生活氛围。

近远期结合的原则:规划遵循“远近结合,分期建设”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开发模式,使得规划体现出一定的弹性与灵活性。

设计概念:

荷池居庭-----灵感来源于荷花的清纯雅致。坐落在主湖心的奢华低层独栋住宅岛是整个设计的中心点。荷花的盛放姿态与岛的外形相得益彰。荷花主题作为基础从湖心岛向外扩散并发展成一系列居住组团。每一个组团都有内部花园和景观水池,且中心湖水体将延伸至南北大型组团中以创造居住水景最大化;所有组团将通过大型公园和人行道连起来。中心湖东部的两大山谷将保留为条状公共花园,是山水之间的绿色纽带。建筑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心湖与山相互交融的动态美。坐拥山湖两景,是此项目的独特优势。基地内成长的水晶石块,更突出表现了动静结合之美。此设计把玩于山与水之间,旨在找出最完美结合点。低层住宅设计采用精美的结晶石形式,坚固的扎根于石造的基座上,犹如山雾萦绕于山谷般漂浮于湖上,驻足在此,大片湖景尽收眼底。主高层组团位于湖的南/北畔,恰似水畔仰望天空的仙鹤,与低层住宅的雅致设计相映成辉。主入口沿路有商业区,沿内环路的边线发展。低层住宅群和高层组团虽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建筑材料的贯通和设计美感的延续使其自然的融为一体。

用地布局

结合现有地形特征,将整个片区设计为“一湖二谷三区”的总体布局和道路骨架:“一湖”是基地中央现状水库,通过精心设计的环湖,“二谷”是指基地东北角两个自然山谷;“三区”是小区的南、北两个高层区及中央的低层住宅区。小区主要环湖林荫道路作为基地的视觉中心轴线,通过宜人的环境小品、以雕塑、喷泉、小桥流水等景观元素将各部分连接并统一起来。

而三个大组团将以小尺度的居住邻里单元来组织,为体现“自由”“自然”“有序”的设计理念,三个大组团间隔的区域将以景观和邻里公园作为缓和空间,营造一种私密、祥和的空间氛围,强化了已经形成的自然边界。同时在各个组团之间运用绿地进行分割的手法,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居住空间,使社区居民产生强烈的领域感和归属感。

设计将大部分公共建筑集中设置在基地西侧沿内环路一带,局部向居住区内部延伸,形成一个新的商业文化中心区。从北向南依次为集中商业,会所,沿街商业,幼儿园、9年一贯制学校。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管理机构均集中设置在一处集中商业的顶部。虽然该区域人口规模较大,但周边基础设施的配套缺乏,社区中心将成为商业、文化娱乐设施集中的公共活动中心。

多种类型的住宅是构成社区的基本单元。在这次规划中,包括:独栋住宅、双拼住宅,联排住宅、叠院住宅及高层住宅。不同住宅在规划的密度、容量上差异明显,为不同类型的居民提供了不同的居住场所。

整体住宅布局以地形地貌为基础,从西向东分别为缓坡地形,星河湖,和2条山谷的不同特点,成为住宅类型分布的主要决定因素。星河湖周边以低层住宅组团围合,从湖边向外依次升高建筑高度。其中独栋住宅布置在水库东侧一处小岛上,自成一体。其他为双拼住宅,联排住宅。水库南北两侧的较平缓地形上布置高层住宅。高层住宅分为数个大组团。起伏有致的天际线和60米宽的绿化带,也为居民向南向北观山视线留下视线通道。基地东侧的山谷山坡地,宜以低层住宅为主,故成组团地布置双拼住宅,联排住宅、叠院住宅。从山谷向山坡,顺应地势设计住宅。并在组团之间留下较多地空白空间,以形成多处视线通廊,犹如国画中的飞白手法。

住宅布局以组团形式为主,有利安保及分期实施。小区内组团布局强调识别性和认同感。每个组团因位置和大小的不同,而自然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坡地空间形态。通过不同的坡地环境和绿化的布置,区别出不同人文环境特色的组团,并通过对组团中心绿地的精心设计和合理配置,强化居民的归属感。组团内住宅布局强调每户居民对组团中景观的充分利用,使尽可能多的住户“推窗见景”。通过住宅单体的造型和空间限定,并结合户外绿化环境设计,形成内向围合的邻里空间,创造亲近、自然具有人情味的居住环境。

设计策略:

1. 对基地自然地貌形态的尊重:

通过仔细勘查现状基地地势的特征和植被状况,在设计上将充分结合地势现状依山就势。例如在保留主要的汇水冲击的沟壑同时,进一步将它们塑造成社区内主要公共登山路或者景观通廊。

2. 当地材料的运用:

例如具有当地特色的石材,通过精心设计成为主体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样做不仅降低的运输的成本和能耗,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已经比较对于成熟加工技术,为项目服务,同时在新的建筑设计中注入更多的本地元素。在景观设计中也最大程度地使用本地的植被和树种,例如竹子等等。

3.自然恢复策略:

对亚公岭由于过去不当开发所造成山体和水体的破坏进行恢复,措施是通过重建基地内星河湖的水体,结合景观、建筑等的设计,以恢复其原始的自然山体风貌。

4. 公共设施部分:商业,会所以及学校。

公建集中聚集于项目的主入口区域,是衔接城市和社区的媒介,它不仅是社区也是整个星河丹堤的形象代表。所以它应该具有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双重气质。顺应自然,因势利导是设计的指导思想。

5. 视线通廊:

按照从公共到私密的过渡原则,结合来访人群的运行路线,将环湖路纳入设计当中,使其成为公共区域的入口、广场、室外台阶到水体的视线通廊的桥梁。

沿内环路路城市设计

单体建筑由中间向两侧依次提高,品质则由向中间逐步抬高。结合组团绿地的应用,同时也形成了高度上的对比和空间的变化,丰富了空间形态的构成。沿内环路建筑高度控制约为99米,住宅与商业多层裙房相结合,高低错落,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与山体形成呼应。

公建配套

规划沿内环路沿线布置了商业用地,其中最北端为大型购物中心,在最南端布置一所9年一贯制学校,同时在基地内部根据功能分区的不同规划了南北两个幼儿园。从仲剀路进入基地内约200米规划一服务于整个社区的会所。

道路交通规划

1. 交通组织与“组团内人车分流”

交通组织总体构架的基本单位为地块环路,由环行的小区主要干道和各地块的小型环路将各地块串为一个鱼骨状结构的整体。通过合理有效的交通组织,经济地实现了“交通便捷”这一理念,提高了交通可达性。

主干道道路宽约20米,两侧各有林荫人行步道,与各小区内人行相连,形成密布整个区域的人性步道系统。次干道道路宽9米,沿主要等高线设计。各组团内蜿蜒曲折的小径亦相互关联,穿行于开阔的绿地和茂密林荫内,将各种运动健身活动场地串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健身步道系统,成为居民晨练及有氧运动最接近自然的理想场所。

2. 停车组织

为保证环境特色及人车分流的实现,规划独栋住宅、双拼住宅,联排住宅、叠院住宅每户拥有独立的室内或室外停车位和组团公共访客停车位,高层区采用地面与地下车库相结合,社会停车与居民停车分设,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停车方式。

八 .绿化景观设计

1.绿地系统

绿地系统设计着力体现其系统性和生态性。利用北侧山体景观与住宅区互相交错的天然优势,将整个住宅区的景观与山体景观相互渗透,成为居民休闲漫步的好去处;充分利用现有山体景管资源,通过住宅布局使尽可能多的居民享受到这一自然景观。沿主干道亦形成林荫绿带,结合组团间人行绿地,营造出幽静深远的居住氛围。每个组团中心均形成组团中心绿地,不仅为优美环境、健身场地提供了理想的空间,而且成为了组团内每户居民景观视野的中心所在。宅间绿地丰富自然,提供了良好的小环境。各住宅组群户外空间的个性塑造,将小区户外环境编织为一首具丰富乐章的交响曲。由此而形成了从中心绿地到组团绿地,再到宅间绿地的三级绿地系统。

2.环境设计

环境是整个小区的灵魂,良好的且具亲和力的环境设计能切实改善该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提高整个小区的品位。同时也能给开发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设计者和业主在设计中共同追求的目标所在。

小区以新人文中心为依托,总体气势宛如一幅清丽的水彩画,气韵流淌,内部设计又匠心独具。一草一木,皆清新婉约,别具风韵。

注重对山景水景的利用和营造,注重每户居民都能享受到窗外的美景,精心设计的小区空间环境,通过与各种运动健身场地的完美结合,真正成为小区居民“科学运动,健康生活”的理想场所。小区内的绿化以自然为主,乔灌结合。

结束语

花园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香山湖 规划 设计

广州金地香山湖项目用地位于余家庄水库东侧,用地总面积为1676182.25O。环境优美,依山傍水,交通便利,西接新新公路。

西面与高尔夫球场隔余家庄水库相望,地块外东北方向为海拔270米的丘陵,地块外东南面为海拔为200米左右的丘陵,地块外北向为海拔163.2米的丘陵,地块西南地势低洼,形成一片湿地水面,与西面的余家庄水面相连。该地块中间部分及南部均为大面积丘陵地貌,山体植被繁茂。

用地内大部分地表均覆盖着浓密植被,环境安静,景色秀丽。地块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呈自然不规则地形,内绕1000亩清幽明澈的余家庄水库,项目水岸线迂回绵长,拥有绝佳水景资源 ,与万顷绿茵――27洞荔湖高尔夫隔水相望,构筑绿色高尚运动场所 ,外环连绵起伏的自然山系,南望南香山西麓,独具立体坡地环境 ,自然山体上原生林木葱郁繁茂,释放大量对身体有益的富氧离子,形成修养身心的自然宝地 。

一、 规划构思

创造“自然生态小镇”,在设计中强化对自然丘陵植被的保护,对动植物水文的保留和利用,在远离城市尘嚣的山水之间,营造亲切自然的小镇风貌。

1 自然生态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游山玩水,享受悠然舒适的美好生活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本规划着眼于用地内极其难得的自然生态化的环境,把自然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保持绿色生态,营造出湖光山色、青山碧水的美景,打造宛若世外桃源的动人生态社区。保护原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开发过程中积极利用和修复自然资源,维持一个连续的开放的空间生态系统,保留湾区岸线,创造丰富的水岸生活。

2 生态岛风情

本规划设计中入口窄,腹地厚,整个地块可以切分为6个生态大岛的设计,通过一条市政主要干道把六个生态岛串联起来, “以人为本,以人为先”的设计主旨在本规划方案当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二、 规划布局

1 布局特点

用地内现状环境优美,植被茂密。为了减少开发建设对用地内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规划上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地形的原貌及大多数的原生态植被。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多种手段来打造:

1.1 整体布局顺应地形,契合用地形状,一条市政道路贯穿整个地块,通过情景化设计改善道路的呆板的形态,并减低此道路的道路等级,使之形成大盘内的道路,6个生态岛上,高层和低层自成组团,每个组团有各自的出入口,形成居住区完善的道路系统。

1.2 划分住宅和公建主要分布区域,根据地形条件和景观资源,结合建筑类型,打造不同特色的住宅组团,并营造公众参与性强的社区活动空间。

1.3 接近水库的平缓用地内,强调水面景观的利用和开发,设计滨水生态景观带,打造宜人的生态景观人行流线。

1.4 与周围山体临近的景致都被慎重保留,注重山地建筑的布局,特别是住宅都立足于减少对山形坡地的破坏,形成错落别致的建筑群落,突出山地建筑的特色风貌。

1.5 沿山体布置高层住宅建筑组团,靠近水库布局低层及多层产品,结合原有的水文系统,与余家庄水库大片水面联系起来,强化人文与景观的结合,打造人文社区多层次交往空间。

1.6在中部丘陵地区,立足于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布置低层住宅设计,体现规划设计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别墅外形独特,简洁美观,形成山水景观中美丽的风景线,成为余家庄水库和荔湖城新的景观焦点。

三 总体布局

地势沿余家庄水库地势低、四周高,由周边几个丘陵围合成为一个由西北向东南开口的谷地;中部为小的丘陵;在中心区域及地块南部各有1条冲沟,整个地块基本上为一个自然谷地。

最西部新新公路入口区域为商业区和公建服务设施,规划了富有趣味性的商业广场,同时在地块北部冲沟位置,规划了富有褐石风格的风情街,并考虑结合山体做登山公园,冲沟南侧小山坡上规划为五星级酒店。

地块北侧为海拔270-220米的连绵的丘陵主体构成,地块红线位于100米左右的山坡上,中间为几个小丘陵,西接余家庄水库,南部和中部位置为自然冲沟。在沿山体设置高层组团,局部保留小丘陵,通过改造小山丘,布置低层住宅,强化内部绿化环境景观。。由丘陵至水面,形成高层住宅 -低层住宅由高到低的建筑景观层次。

四 户型分配

根据用地中各部分所处的朝向、景观资源、空间形态和整体规划形态,设计了多种不同的户型,按组团分布,形成错落别致的建筑空间,突出了规划中由整体到局部的规划思想。

在环境最优美、视野最开阔的临湖平缓用地上,设计了低层住宅。低层住宅强调对水面的最大限度的观赏,建筑朝向多样,组团围合感强,交通便利。

叠拼洋房主要以观山景和远望水景为主,分布在低层住宅外圈靠山体处,组团内部空间变化丰富,交通十分便利。户型设计以标准层一梯两户为基本模式,立面变化丰富,建筑形态整体效果好。

高层住宅是从景观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充分协调好地形和建筑相互关系的成果。在沿着山体公园,设计了高层住宅,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景观资源,减少了地面的土方量,保护了用地范围内宝贵的自然生态。

五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分布新新公路入口及几个冲沟的景观位置较好处和几个分区之间。入口处集中设置了公建商业。南区设置了会所和商业设施,便于居民使用,方便社区内组织活动,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六 道路系统规划

1 完善的车行体系

用地西接新新公路,用地交通出入口比较集中,必须强调环路系统。本规划在基地内有一条贯穿地块的情景化主要市政干道,以及沿余家庄水库有一条车型景观大道,以便将住区内车流快速疏散至城市道路。

贯穿基地的设置一条18米宽的四车道主干道,作为用地内的快速车行道,把低层住宅组团住宅与多层和高层住宅组团住宅划分开来,沿水库出入口6米的道路结合功能性和景观性,沿湖畔而行,可观赏山水美景,绿树红花,令人感到心旷神怡。内部环路主要联系低层住宅组团,外部车行直接进入高层住宅组团地库,高层区域仅保留消防车行道,宽度为4米,多层及低层住宅组团区,车行均可到达,宽度均为5米。

用地内部分道路坡度较大,组团外部道路、地下车库与建筑之间的地台高差复杂。住宅组团均设计了环形消防车道。组团内部采用扩大硬地形成回车场的方法,方便消防车的通行。

2 富有韵味的步行系统

步行系统分为居住区级和组团级两部分。在用地内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中设计居住区级的步行系统,设置趣味性、观赏性强的步行道,引导人流,组织绿化景观,增强社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促进社区商业和景观的交融,高层组团内除了保留应有的消防车道外,全部考虑景观步行,完全做到生态社区。

3 消防系统

消防系统结合了车行系统和步行系统,将两者合二为一,道路最小宽度不小于4米,尽端处设置12米X12米的回车场,高层沿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系统直达每栋住宅,保证发生火灾时顺畅到达,快速扑救。

4 静态交通布局

花园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现状与创新;生态优先;商业价值;阳光车库;台地建筑

1 总体规划

1.1 场地概述

区位分析

该项目位于中山市博爱七路南侧,处于中山市东区。用地北临18米的规划路,南接山体,用地北低南高,有一定的场地高差,有较好的景观资源和环境资源。北面场地标高12.90米,南侧场地标高22.76米,用地南面有一处荔枝林,南侧有山体,局部已遭破坏,山崖下有一处水塘。

一期用地位于用地的北侧,地块西侧地势较低、较平整,标高10.00米,地块东侧地势较高,标高在13.15米到18.86米之间。拟建7栋26层住宅、利用地形高差布置的沿街商业两组(位于住宅首层以下,临街而设)及两层地下室。

气候、工程地质条件

用地位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22.1℃,1月最冷,平均13.4℃,7月最热,平均28.8℃,全年无霜期达350天以上;年降雨量1600~1700毫米。雨季集中在4~9月,期间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0%,夏季降水不均,旱涝无定,秋冬雨水明显减少。

由于地处低纬,海洋和陆地天气系统均对中山市有明显影响,冬夏季风的交替是中山市季风气候突出的特征:冬春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冬季的偏北风因极地大陆气团向南伸展而形成的,干燥寒冷。夏季偏南风因热带海洋气团向北扩张所形成的,温暖潮湿。

1.2 规划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本工程设计全面贯彻国家有关政策和法令,严格执行各项有关设计规范及规程。在满足建设单位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现场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精心设计。设计遵循“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并将“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于每个设计环节。注重环境设计,力求为用户创造一个交通便捷、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舒适安全的温馨家园。

规划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原则

⑴ 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功能布局,强化区内的居住功能,享受阳光,形成清新明亮的居住氛围,注重室外空间的景观效果,为居民营造良好的室外空间环境。

⑵ 强调形式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和建筑风格,避免目前区域内房地产市场建筑风格的混乱状态,形成自身的特点。

⑶ 建筑单体功能布局合理,设计有开阔的阳台等过渡性空间,户型设计灵活有利于市场的推广销售和不同业主多样的选择,特别要注意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不同居住习惯。

*尊重现状与创新相结合

本次规划充分考虑中山的地域特色,结合地块周边的环境景观,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采用“精致化个性独立”设计,充分发挥每个区位的特点,力求给每一户在拥有南北朝向的同时拥有其独特的景观优势。

*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

生态的观点,古已有之,这可以从众多的古籍中查证,中国古代的阴阳调和的建筑观,其实也就是一种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观念,这些观念在中华民族家园观念中也得到了集体无意识的体验,只不过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渐渐为人们所遗忘。如今,人类终于再次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生态保护的概念也得以广泛接受。

另外,规划布局在保证住宅高度舒适性的前提下,将商业价值最大化,同时也提升了住宅的配套和品质;居住与沿街商业相对分离,保证了居住空间的安静,有效协调两者关系。地块内外环境的高度结合、建筑形体与景观空间的塑造、人文要素的融入等,形成本方案在建筑群体的合理布局方面与景观规划的高度统一。

规划结构及布局

本次项目总体规划整个项目结构可归纳为:“一核、两片区。”

“一核”是指用地中央形态丰富的公共绿地。

“两片区”由南北向道路分开的层数分别为26层和17层两个片区。

“一核、两片区”与地块内各组团和景观节点相连。

住宅为南北朝向,保证每户的自然通风和采光的要求。商业及配套设施布局于小区主入口,方便住户的使用,便于管理。

本地块的规划用地为住宅用地,将小区主入口安排在北侧面向18米规划路的位置,同时在18米规划路靠近用地红线东西两侧设置两个车行出入口。

根据用地现状条件和规划用地布局,结合道路系统结构,强化小区领地归属感,建筑根据不同区域的景观特征进行布局,建筑主要沿区域边分布。小区集中公共绿地与住宅周边设置小景观绿化,同时与阳光地下室车库考虑,形成区内有放有收的多层次的空间,建筑主要户型在以争取最佳景观的前提下又充分考虑朝向,结合了南方的气候特点和使用上的要求。

通过城市道路经主入口广场到达,叠水广场直达各组团片区,利用本身地形特征及地下车库,节节抬升,将小区与城市使其视线上通透,而空间上通过景观和台地层层升高,即在保证了良好景观的同时,强化了组团空间的独立性。

空间组织及景观设计

小区景观采用现代、精致的设计手法,充分考虑用地形状,以叠水广场形成入口主轴,景区内形成带状景观轴,利用高差变化结合阳光车库,设计不同景观节点,秉承“将建筑轻轻的放到景观中”的思想,规划多片公共开放空间绿地,形成错落有致、四季更迭的庭院景观,将美景渗透每一住宅。

住户由小区主入口进入小区公共中心,再分别进入各自组团,然后进入楼宇,实现了由城市空间过渡性空间区内公共性空间住宅单元私密性空间的演变。而在这一系统的空间演变之中,则精心结合建筑和场地设计布置绿化景观,达到步移景换的效果。

交通组织

本项目属于中高端住宅区,具有人流多、车流量大同时具有周期性、高峰性的特点,因此在总平面的交通系统规划中力求做到疏散快速、便捷。

小区采用局部人车分流,车行道在地块成环形,利用原地形北低南高,设计阳光地下车库,使小区车辆在区域内部流动,从而保证了小区内部步行空间的完整性。

该规划地块及周围道路可分为三级:北侧规划道路宽18米;地块内部设置路宽7米的机动车道,环绕小区;组团内部为4米车道(兼消防车道)。

路网是依据部分“人车分流”的原则进行规划的。

在设计时,根据居民的出行特点和地块周边条件,尽量考虑给行人以方便、快捷的步行交通环境,使步行出口安排在人流集中的中部,区内设置隐型消防车道,平时为步行系统,紧急情况为消防车道,这样完全避免机动车辆对居住环境的影响,保证给居民生活、休息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

竖向设计

根据现有地形标高及周边城市道路路面标高坡向,将规划雨水排放区域向周边道路找坡进行设计,雨水主要由地块向外面排向市政管网。在居住区内,则根据现有地形地貌的特点,设置了两个台地,建筑布局紧密结合地形,丰富了空间的趣味性,为环境景观设计创造条件。

整个用地的竖向设计采用入口利用高差形成的入口广场与规划道路自然连接进行设计布局,有利于设计立面风格的协调和统一。在建筑跟景观结合的地段,采用种植植物的处理方式,力求建筑和绿化空间的亲和性。

2 单体建筑设计

2.1 平面设计

一期1#~7#楼为26层住宅,楼高79.90米。住宅楼首层架空4.7米,局部架空,并在地下室顶板上局部挖空,设景观采光天井,满足自然通风采光需要,同时让住户通过阳光地下大堂回家。住宅楼入口布置在小区绿化花园的内部道路上,1~4#楼首层以下利用地形高差设置了两组沿街商铺,1~5#楼首层设置住宅大堂和住宅(附送独立的花园),6#~7#楼首层架空,结合入口广场设置小区的主要人行入口。1#~7#楼2层以上均为住宅。

本项目共有两层地下车库(地下二层有人防掩蔽功能),车库三个出入口分设于小区环道上。一期项目设有两层地下车库(地下二层有人防掩蔽功能),车库两个出入口分设于小区环道上。结合现状地形的高差,设计阳光地下室,用地东西两侧地下一层停车库局部外露,尽量做到地下室能自然通风采光,减少通风设备。

住宅的垂直交通主要由核心筒内楼梯及2台电梯解决,其中一台为客梯兼消防电梯,一台为客梯。两部电梯都由地下一层或地下二层至顶层,地下室垂直交通主要由12个核心筒两台电梯和一座楼梯解决。

2.2 立面设计

建筑造型表现出现代性特质,轻盈,优雅,简洁时尚,色彩清新与自然环境协调,有文化内涵,融合建筑细部,强调绿色健康生活社区。运用线条、构架、色块的组合,面砖、玻璃、铝质百叶等材质的对比,营造出清新、明快、简约的现代建筑风貌。

沿街商业运用深灰色的石材、铝质仿木的百页及超白玻璃的完美结合,具有极浓厚的现代商业感染力。中部主入口广场设置的15米*16米的大雨篷,起到了联系商业广场与架空层花园住户大堂的作用,造型大气稳重。错落的形体,空间虚实的交接,丰富了建筑的立体感和个性感,极具鲜明个性。

3 结语

花园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屋顶花园;功能;管理问题;措施

1 顶花园概述

屋顶花园是指以建筑物顶部平台为依托(包括屋顶、天台、露台、阳台)所进行的绿化装饰及造园活动的总称。它是人们根据不同屋顶的结构特点及屋顶上的生境条件,选择生态习性与之相适应的植物材料,通过覆盖植物,设置园路、铺装、水景、园林建筑小品等技术艺法,从而达到丰富园林景观、提供游览和休憩活动空间的一种形式。

2 屋顶花园功能

2.1延长屋顶使用寿命:屋顶花园可以很好的缓解昼夜或季节温差较大地区的极端天气及强紫外线引起的屋面卷材热胀冷缩形成的裂缝、渗漏和老化,延长建筑物寿命保护建筑物构件。

2.2节约能源:研究表明,夏日,有绿化的屋顶内表面的四天平均温度值比室外低4.8℃,这起到了很好的降温隔热作用,大大降低了使用制冷设备所带来的能源消耗。

2.3隔音降噪:绿色植物对声能具有一定的吸收作用,研究表明绿化后的屋顶与普通砾石屋顶比较,最大减噪量可达10dB。

2.4 节约水资源:它可以保存雨水,缓解干旱,减少人工灌溉。屋顶花园作为一种新型绿化系统,可以与城市的储水系统相结合,不仅能够缓解旱季的干旱,还能对水源进行储存和过滤,用于植物的灌溉。在屋顶花园中,植物的根系和树冠也起着贮存水源的作用,如果将屋顶花园在城市中大范围进行应用,既能够减轻排水压力,又能为城市节约很多水资源。

2.5改善污染状况:通过吸收更多的CO2,增加屋顶的绿化面积,降低屋顶外表面的平均辐射温度,最终改善城市的热循环环境,调节城市的整体温度,从而减缓城区的温室效应,调解城市局部微气候。同时,通过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和其对大气污染物质具有的一定的吸收和降解作用,有效的减轻了城区大气污染和环境污染。

2.6美化环境:充分利用屋顶的空间,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正好能够弥补城市绿化土地缺乏的现状,缓解城市用地与绿化之间的矛盾。此外,屋顶花园的建设,还能丰富城市景观层次,改善视觉效果,提高居住在舒适度,满足居民对绿色的心理需求。

2.7经济利益:一方面可减少政府对绿化的投入,另一方面屋顶绿化结合种植瓜果蔬菜花卉,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3 现有问题

我国目前大力倡导发展屋顶花园,但是其建设目前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封闭、内部运作、不仅维护和管理成本巨大,而且不能作为公共资源对外开放。这样屋顶花园使用率很低,同时也影响了屋顶花园的普及和发展;相应的行业标准、产业政策、法律规范尚待健全;屋顶花园和其他公共绿地的设计建设及管理使用相脱节。其设计重形式而少趣味;虽然列入城市发展规划,但没有纳入整体性运营系统;发展目标和手段过于集中在建立绿色指标体系,评价重心落在硬件建设、组织形态和程式化管理上,没有将其与社区,居民的生活相融合。

4 解决措施与方向

4.1 宏观上

1、健全服务管理制度、规划技术保证。考虑城市环境长期发展战略,加强公共屋顶花园开发建设。把立体绿化系统作为城市空间格局的主体骨架,将散点绿化连接成绿色网络,建立一个数量、类型、规模和布局合理的完整的公共屋顶绿地系统,严格规划并逐步实施。将行政立法、学术研究、前期立项、设计开始、操作实施、媒体宣传等纳入整体性运营计划,建设公共屋顶花园管理运营的操作系统。

在管理层面,我国城市可视实际需要,采用私有、半开放和全开放等多样化的管理模式, 使屋顶花园真正融入公众生活,真正成为各级公共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2、推进规划编制、政府政策引导

我国城市应从法律法规层面,将屋顶花园规划

作为城市规划的必要组成部分,并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屋顶花园规划的编制工作,以明确屋顶花园规划的法律地位,确保屋顶花园规划编制的可行性。

4.2 微观上

落实行动、注重细节。 分明功能层次,满足民生需求,增强居民归属感。

应充分认识公共屋顶花园在城市中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为人们提供多样性体验场所。将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公众活动策划、项目运作和行动普及,使环保活动具有休闲性、愉悦性和趣味性,为居民的休闲生活提供良好的场所和丰富的内容。

我国城市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不仅人口密度大,而且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因此应以功能为导向,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屋顶花园,而不是集重资去修建个别令大部分市民望而却步的“展览品”。城市发展的目标是让美好的城市为城市的人民所享用,而不是只能瞻仰。

应打造温暖亲切的城市生活文化。用触手可及的健身休闲设施和绿色生态的开敞空间吸引人们走出封闭的家庭环境,不再依赖沙发和电视,参与到公共交流之中,原本毫无交流的彼此能够因此拥有丰富的邻里亲近感和归属感。

5 结语

屋顶花园从过去的为调节小气候和改善环境以及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逐步在向集休闲、娱乐、观赏、教育为一体的综合绿化休闲场所转变。它在为我们的社会创造更多绿化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正确的发展、建设屋顶花园对我国未来环保事业l展及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黄珂.巴黎公共屋顶花园系统的整体性运营策略[J].中国园林,2015, 08期 :82~85.

2.蔡霖, 李朝阳,廖金源.新加坡屋顶花园规划设计简析及启示[J] .中华建筑,2013,02期:87~91.

3.王珂.城市屋顶花园的功能及其建设应用[J] .现代园艺,2016,02 期:143.

4.李海霞,曹敏.论夏热冬冷地区屋顶花园的隔热保温节能措施[J] .现代商贸工业

2011,21期:328~329.

作者简介

花园规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花园式学校;规划设计;景观建设;绿化建设;养护管理

花园式学校是指校园环境建设实现生态化、园林化,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净化,校内无空气、噪音、水域污染的学校。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校,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绿化委员会审核,才能被评为“花园式学校”。创建花园式学校要搞好规划设计,加强景观建设和绿化建设,注重养护管理。

搞好规划设计是创建花园式学校的前提。规划设计的好坏,决定创建花园式学校的成败。进行校园规划设计,要有长远目标,着眼全局,进行整体安排,突出景观建设和绿化建设,使校园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绿化美化设计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的基本建设,构建一个实用美观、特色鲜明的学居环境。通过规划设计,使校园总体布局合理、协调、有效,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为师生们创造一个生态化、园林化的美丽家园,提供一个学习、研究的理想宝地。

校园是育人的场所,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大课堂。学校要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有人对校园环境建设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学校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着问题,主要表现为缺少人性关怀,缺少文化内涵,缺少自身特色。有的学校的同学曾有这样的感受:阳光明媚的休息日,约几个知己想到校园里晒晒太阳聊聊天,可是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一个理想的去处;期末考试临近,想到室外找个地方看看书,可是游走了整个校园,最后还是回了寝室。因此,搞好校园规划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要体现校园文化,要追求个性特色。

校园是一个与人息息相关的环境。马克思、恩格斯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如何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同时,环境建设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也有重要影响。校园规划设计应以人为本,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利用资源,体现对生态系统完善、功能组织合理、景观特色鲜明、人文精神彰显的追求,实现校园环境、功能、布局的优化,使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可观、可游、可居、可学。

校园规划设计要体现环境育人的功能。利用环境艺术,丰富校园文化。通过宏观层次的总体规划和空间布局,中间层次的建筑造型和景观形态,以及微观层次的文化设施、形象标识等去物化和表达学校长期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使其为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塑造优秀品格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校园建设要融科学性、功能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寓教于景,寓教于境,使校园环境发挥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每所学校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历史背景等是各不相同的,编制校园规划时,要从这些实际情况出发,注重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保护,充分尊重不同学校在建设规模、发展要求、办学理念等方面的差异,统筹安排好建筑设施、雕塑景观、环境绿化、道路交通等各项建设,努力打造具有个性特色的校园风貌。

校园景观是校园环境的一个亮点,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校园景观建设是提高学校整体形象的关键。校园景观设计在我国刚起步不久,如今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在新建的大学校园,都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并且突出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计。

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是自然界中可供人观赏的、有意味的景物,如山岭、水体、石头、洞穴、花草、树木等。营造自然景观,要通过艺术构图体现出自然物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在校园建设中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创造山景、水景、石景、物景等自然景观,能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和环境效应。我国传统大学校园的选址多以远避尘嚣、环山抱水为佳,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山体与水系采取了很好的保护措施,使校园景观和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人文景观是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人工景物,如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工具、武器等。建筑是人文景观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指各类楼房,还包括大门、广场、桥梁、隧道、河渠、塔等。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是一所学校的外在缩影和“商标”,学校大门、透视墙等是一所学校整体形象的“脸面”,应该好好设计和建设。校园雕塑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蕴含着潜在的教育意义。我国的校园雕塑,一般具有纪念性、象征性、激励性、装饰性等特点,是进行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的最好素材之一。人文景观还包括名胜古迹。

校园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石一桥,都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景观元素,可以构成丰富多彩、有意味的校园景观。有的学校,一块石头就是一处风景、一种文化;有的学校,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个静物,这就是景观设计和建设有与无的区别。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蜿蜒起伏,错落有致,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古朴典雅,巍峨壮观,一批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批当代建成的标志性建筑气势雄伟,新老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学生住宿区梅园、樱园、桂园、枫园因其风景而命名。校内四季常青,花香流溢,以樱花最为有名。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系和珍稀植物,使武大校园成为一个天然的植

物园。建有“孔子铜像”、“李四光塑像”、“爱因斯坦塑像”、“六一纪念亭”、“鲲鹏展翅”等人文景观。漫步武大校园,景观丰富,人文气息浓厚,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校园景观是学校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校园景观设计和建设的缺失是我国学校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加强景观建设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适用原则。校园景观要依据人体工程学的原理来设计,符合人的生理心理习惯,能够满足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发挥景观的作用。如草坪建设应以开放草坪为主,多选用耐践踏草种,既有优美的景观效果,又方便师生们游憩。校园景观建设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使用方便和无障碍设计,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使人喜闻乐见,流连忘返。

美观原则。校园景观除了满足功能要求外,还要考虑人的审美情趣,满足人们赏景的要求,使功能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景观设计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按照对称、均衡、比例、节奏、韵律、对比、和谐等要求进行构思。景观建设要根据美的规律来建造,体现色彩美、形态美、声响美、流动美、香味美等,使人心情舒畅,乐在其中。

生态原则。校园景观设计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征,对原有土地、植被、河流等要素进行保护和利用,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和变化,满足可持续性发展。校园景观建设要与生态原则相吻合,对自然进行再创造,营造出整体有序、协调共生的良性生态系统。

校园绿化是校容校貌的重要方面,是学校环境建设和管理水平的直接体现。绿色是生命的源泉、生灵的化身,绿色植物被人们称为“有生命的建筑材料”,具有净化空气、减轻污染、调节气温、降低噪声、愉悦身心、消除疲劳等功效。绿化美化净化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师生高尚的情操,有益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日出有浓荫,月照有丽影,风吹有清香,雨来有韵味,这种优美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幅引人入胜的风景画。

创建花园式学校,要提高校园绿化覆盖率,各项校园绿化建设指标符合要求。建筑、构筑物周围有花、木相衬,可绿化地域及零散空地有树林、花草覆盖,主、次干道和支路绿化到位。开展立体绿化,拆墙透绿,景观效果好。校园绿化建设要突出植物景观,植物配置合理,乔、灌、花、草立体组合,层次感较强。合理安排建筑、雕塑、花坛、草坪等景观,营造园林化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植物为主,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一种优雅的绿化格调。校园绿化自成体系,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多种多样,努力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使校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温馨的校园环境。北京大学校园又称燕园,与颐和园、圆明园毗邻,明清两代曾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数百年来,其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北大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历史遗产,营建了独具魅力的校容校貌,使之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风光的秀丽特色。校园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园林景色步移景异。亭台楼阁巍然耸立,雕塑碑刻点缀其间,湖光塔影,风景宜人。著名的“一塔湖图”指的就是未名湖湖畔的景色。

校园绿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根据学校的规模、特点、自然条件、经济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最大程度地美化环境,美化生活。

绿化建设要与自然条件相符合。绿化工作要从学校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选择不同的植物种类来绿化环境。南方的学校可以选择亚热带喜温植物,北方的学校则应选择适合于温带环境的植物。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应选择耐旱、抗旱的植物,在湿润地区则要选择耐湿、抗涝的植物。

绿化建设要与建筑形式相呼应。建筑是校园环境的重要因素。校园建筑多种多样,形态不同,风格各异,校园绿化要根据建筑形式、功能等的不同进行规划设计,创造新颖独特的绿化环境,把不同形式的建筑统一在绿化的整体之中,使建筑景观与绿化环境协调一致,两者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绿化建设要与学校特点相协调。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点,校园绿化应结合这些个性特征,反映学校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中小学校园的绿化要丰富,形式要灵活,体现出青少年活泼向上的特点。大学校园一般分为办公区、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等,由于每个区的功能不同,对绿化的要求就不一样,绿化形>!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加强养护管理是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的学校对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专门的机构,没有专业的队伍,没有足够的经费,把绿化管理工作理解为简单的修枝除草、浇水施肥、防病防冻,影响了学校的绿化建设和环境保护。因此,科学的养护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校园绿化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要紧抓不放,常抓不懈。按照“绿化校园,美化环境”的要求狠抓落实,使校园绿化更优、校园环境更美、校园品位更高,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适时做好浇水、松土、除草、施肥、打药、修枝、防冻等养护工作,培育好花草树木,养护好植物景观。根据不同季节和不同花木,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做到科学管理。管理应有粗有细,重点绿化重点养护,尤其要做好古树名木的精心养护工作。提高绿化质量,避免春天栽秋天死、成活率低等现象发生,巩固绿化成果。找出符合植物生长规律的种植方法,增强植物的生态适应性,降低人工养护费用。加强校园绿地土壤改良,保证植物茁壮成长。开展环保工作,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按国家标准收集和处理有害物质。做好卫生工作,保持环境清洁。推行低碳生活,节能减排,使用环保型材料,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校园环境可持续发展。

加强养护管理,要注意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健全组织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学校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具体负责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以保证养护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二是采取先进的养护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配置当代先进设备,运用当前国内外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搞好绿化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高标准,严要求,用科学方法实现科学管理,用目标管理实现管理目标。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健全规章制度。对师生员工进行环保知识教育,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校园环境保护工作中来。建立并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采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广大师生养成爱护校园环境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白晗,安娅宁.加强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11).

[2]马雪梅,等.对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思考[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周妍.浅论大学校园景观规划[J].工程与建设,2009,(4).

[4]陈晋.高校校园景观建设浅析[J].山西建筑,2009,(11).

[5]张广政.浅谈高等学校校园环境建设[J].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4).

[6]李炎.大学校园绿化工作的规划设计和实施[J].高校

花园规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上海城市陵园;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F110文献标识码: A

“入土为安”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传统,但是,无序的孤坟野冢在城市边缘随意的扩展会对土资源造成浪费。因此,集中有序的城市公墓是不能缺少的功能用地。但是,当前对城市公用墓地的总体规划却并不系统。上海作为人口大城,在城市陵园规划与设计方面的紧迫性尤为突出。在进行现代城市陵园规划时,要把陵园的传统文化同人文纪念功能结合起来,使陵园不再只是悼念亲人、缅怀先祖、弘扬孝道的场所,也可以成为市民休闲游览、接受教育及欣赏美好文化艺术的场所,这样不但能够产生良好的文化效应,而且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效应,为城市陵园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上海城市陵园规划的基本概况

科学发展观为上海城市陵园的规划、发展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在陵园的规划与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保证上海城市陵园的健康发展。要想在陵园规划中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要用发展的、现代的、国际的眼光进行长远规划,积极吸收国外成熟的陵园规划理念,寻求各方面专家的帮助,重视与城市经济发展格局间的协调,重视整体规划与局部操作间的衔接,使陵园规划真正具有长远性、合理性与科学性。这就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指明了未来上海城市陵园建设的基本方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发展、可持续与协调,发展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然后就是协调其他方面与发展间的关系,在规划上海城市陵园时,也需要把发展放在首位,并把可持续性考虑进来,进行长远的发展规划。

政府在城市陵园规划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果政府没有积极参与陵园规划与建设,那么城市陵园规划与建设只能驻步于研究阶段。上海市当前对于城市陵园的整体规划以及区域性规划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因为陵园对于周边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仍旧存在,因此政府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在进行上海整体发展规划时,也要把陵园规划考虑进来,陵园作为公共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城市整体发展规划齐头并进,使陵园规划真正为城市市民排忧解难,把陵园对周围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造成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小。政府应该从以下两点出发给予城市陵园规划以支持,一是将上海城市陵园规划与建设纳入到上海城市整体发展格局中来,而不是把陵园规划与建设孤立出来;二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海葬、树葬等节地、环保的新埋葬形式。

此外,上海城市陵园规划与建设需要突破过去的行政辖区的束缚,把上海看作一个整体。过去的城市陵园规划把行政区域作为重要的规划依据,这种行政格局虽然能够很好的解决某一时间段内的很多问题,但是随着城市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壮大,行政辖区的划分方式已经很难是时代新形势相适应,必然会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匀与过度的资源浪费,因此必须尽快改变这种行政辖区划分方式。

二、上海城市陵园的规划建设理念

1. 公园化原则

在进行现代化城市陵园的规划与建设时,要避免出现恐怖、阴森的墓葬感觉,要给墓葬地以重新定义,赋予其宁静、祥和的正面氛围。城市陵园的公园化理念,本意就是把陵园建设成为一个大型公园,通过绿化遮掩、景观设计、墓碑的艺术摆放等,把墓地变公园,使来陵园的人感觉到置身于安宁的花园中,让祭拜增添祥和的感觉,让人们在祭拜的同时,心里能够多一份安宁。

2. 现代风格原则

在城市陵园的规划与建设中,要适当融入现代化建筑风格,使之与人们的审美趋同。如在陵园设计中引入现代样式的桥梁、亭台及回廊等,添加亲水平台、布膜等现代化景观元素,采用玻璃、钢结构等现代建筑材料等,使陵园给人以现代化的感觉,让人耳目一新。

3. 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陵园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需要考虑到人们祭拜、扫墓等必然性需求,在绿化带设计、墓穴布局、车辆管理以及人员流动引导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工作,避免出现陵园混乱无序的情况,打破陵园该有的宁静、安详的氛围。

三、上海城市陵园规划与建设的研究

1. 陵园建设的区域划分

上海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是由中心经济增长区发展,然后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大规模城市化,因此,在进行城市陵园规划时,要考虑城市中心同郊区间的关系,使经济发展与城市陵园规划间保持协调的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同陵园规划有着很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所分配的城市陵园用地数量就越有限,城市陵园对经济与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就越大。反之,如果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所分配的城市陵园数量就越多,对城市经济与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就越小。因此,上海城市陵园规划需要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城市中心地域已经不可能再分配出额外土地用作陵园建设,即使有土地,也会让步于经济发展用地,近郊区位置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上海城市化进程的重点发展区域,其土地资源也较为短缺,并且陵园用地的规划也会对未来经济与社会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近郊区也并非理想的城市陵园选择地,远郊区则是目前上海城市陵园规划的重点选择区域。

2. 合理规划葬式结构

当前,普遍的葬式结构是墓葬,从墓葬类型来看,所占用的土地较多,但是墓葬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产物,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被废除。因此,我们现在提倡小型墓,通过这种方法来降低土地压力。此外,我们还要积极提倡花坛葬、海葬以及树葬等环保、节地并重的新埋葬形式。逐步构建起“以陵园养林”的科学机制,发展新型组合式埋葬形式,创新陵园埋葬新格局,为节约土地资源、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通过系统化的思想规划上海城市陵园结构,形成紧跟时代新形势的陵园格局,实现上海城市陵园的长远性发展。

总结:对上海城市陵园进行科学的、人文化的规划与建设,把上海城市陵园变成上海的一张名片,是当前上海城市建设需要坚持的一个方向。在进行陵园设计时,要避免营造恐怖、阴冷的墓葬感觉,要给墓葬地以重新定义,赋予其宁静、祥和的正面氛围,把陵园建设成一个美丽安详的地方,使墓地不再是冷冰冰、阴森的地方,让埋葬故者的地方成为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成为一个埋葬着无数故事的美丽圣地,这是我们每一个晚辈都希望看到的,用公园化的设计思维来设计城市陵园,不但为逝去者,也为缅怀者提供一个舒适、优美的环境。我们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下,以求实务新、科学的态度对待上海城市陵园的建设,为建设美好上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万里. 上海市――提高社会公益水平 彰显殡葬为民宗旨[J]. 社会福利. 2008(07)

[3] 柴芬友. 园林式的陵园环境营造探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23)

[3] 尹豪俊. 现代陵园规划设计的策略与实践[J]. 中华建设. 2012(06)

[4] 束晨阳,韩炳越,马浩然. 纪念性园林规划设计探讨――以葫芦岛市和平公园概念性规划为例[J]. 中国园林. 2008(04)

花园规划范文第9篇

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及其启示

城乡规划管理中的文化内涵研究

规划移动执法监察平台研究与开发

可持续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探析

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面临的难题探讨

碳税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影响分析

我国空港物流园区的规划特性探讨

“多规合一”中生态环境规划体系探讨

融入地域文化的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探索

国内新城建设及其对济南东部新城规划的启示

基于TOD和IOC模式的梧州红岭新区规划建设

乌兰浩特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规划特色探析

面向智慧城市的数字规划发展思考与实践

“武汉规划公示”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与实践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城市规划信息采集研究

统计数据在重庆城乡规划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重庆市主城区城中村改造规划体系探索

面向“多规合一”的信息平台设计与实现

重庆市规划诚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研究与应用

“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进展评述与分析

生态城市设计研究层级的技术体系构建

大同市“五规合一”信息联动平台研究与实现

江西赣州市中心城区交通应急通道体系规划研究

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建设规模控制方法探讨

大学绿色校园虚空间主轴的塑造——以广西大学为例

城乡全域空间规划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思路研究

大数据、大平台背景下的城乡建设一体化信息平台研究

城乡规划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衔接策略探讨

城乡规划纳入公共政策:城市增长管理政策工具经验

“多规合一”项目审批前期审查制度创新和流程改革

数字水印和访问控制在城市规划信息安全保护中的应用

广州市、厦门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案例分析与思考

厦门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多规合一”推动下厦门市城市规划审批流程改革的思考

区域协调集约发展理论视角下义乌工业园规划设计探析

城市“中优”发展策略下的济南旧城改造与更新

新艺术装饰风格居住区景观设计探索——以羊山湖公馆为例

传统区域可意象性环境的构建——以北京前门大街为例

国外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及其启示——以斯德哥尔摩和温哥华为例

历史街区改造的困境与对策——以济南解放阁舜井街片区为例

“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方案研究——以浙江省淳安县为例

大型地下空间发展模式探讨——以广州珠江新城地下空间为例

多维度的城市更新——以德州市京沪铁路两侧区域规划为例

“智慧城市”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建设实践——以镇江市为例

从“信息孤岛”到功能整合的“多规融合”协同办公平台建设研究

城乡统筹背景下“城郊村”改造探索与实践——以慈溪市湾底村改造为例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公共设施建设历史及用地分类标准修订演变研究

历史文化名村规划保护与利用研究——以广西贺州福溪村旅游开发为例

从要素整合到“多规融合”——长沙市“大规划”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探索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以部级历史文化名镇岩头镇的总体规划编制为例

花园规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B

传统的校园景观规划布局一般是比较规整, 强调轴线、行列式排列的建筑和整齐的道路, 加上内外都较为封闭的建筑, 室内外难以交融, 空间闭塞, 缺少视觉变化。国内多所新建大学在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已经注意到以上问题,例如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的设计,在建筑基底为九宫格的基础上,在开放空间大面积的种植了稻田,并且通过便捷的步道串连着一个个漂浮在稻田中央的四方的读书台,每个读书台中都有一棵大树和一圈坐凳,让书声溶入稻香。现代校园景观中以往师生间单向的传授知识的方式被目前双向的相互交融关系所代替,从前呆板的校园空间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

1 校园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校园开放空间景观设计是指校园公共外部空间,包括公共开放绿地、水体空间、广场空间、院落空间,随着近年来开放式校园概念的深入,这些空间所组成的校园开放空间体系对人们认识大学校园起着先入为主的重要作用。因此,现代校园的布局在总平面上更重视校园开放空间的设计,有时甚至甚于对校园建筑本身。校园开放空间景观系统以生态、文化、经济的综合效益为目标,是校园中人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的空间基础。

校园开放空间景观设计中应合理把握各构成要素的尺度关系,在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合理有效的设计校园开放空间,从而更好的为在校的师生服务。

2 校园开放空间景观设计构成要素

2.1 公共开放绿地

校园景观设计中设计具有独特自然景观的区域作为绿色的开放空间,让人充分感受自然之美。这种绿色开放空间与校园的建筑景观环境形成呼应,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和教学员工的压力。人们在这种自然的环境里进行交流或者娱乐。

2.2 广场开放空间

校园广场可以进行迎宾、庆典、聚会、展览、表演等多种公共活动,是学校最重要的礼仪性空间。校园广场过去一段时期内, 由于历史原因竖立太多的政治人物的雕塑铜像, 令人生厌。现代的校园广场设计常通过雕塑、绿化设计,展示校园丰富的文化生活,是人文景观中心。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因素,创造宜人的校园空间序列,形成良好的视线走廊。沿主要轴线布置空间节点,在主轴线两侧控制连续而富于变化的建筑界面。

2.3 水体开放空间

在近年的校园规划中,完善的水系已经成为组织校园功能、景观的骨架。大片的开阔水面可以结合开放绿地设计,以产生再现自然的景观效果。如果校园里有现状湖泊,那么结合湖泊的沿岸开敞空间就可以设计一系列以水为主题的丰富小空间。

2.4 院落空间

院落空间早期多见于宿舍区建筑布局,后发展到教学区,近年来校园规划中常将教学楼、实验楼以多层建筑围合形成大小不同的院落空间。院落是与建筑关系最为紧密的场所,它的四面几乎都被建筑物或建筑元素所围合,它能为在建筑物内使用的人提供最便捷的室外活动空间,是教师与学生在课间和工作间隙休息与交往的场所。

3 校园开放空间人性化的景观设计

3.1 行为参与和空间交往

人的社会交往需要有一定的传媒介质,在环境设计中,设计者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环境作为媒体,创造人与人及人与物之间的广泛交流。如果仅有空间而没有人的活动和身心投入,空间就只有物理的尺度概念而无实际的社会效益,只有空间与行为相结合,才能构成某种行为场所。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作用是为师生提供活动的天地,只有调动师生的参与和身心投入才能使它具有生命的活力和富有人性。

3.2 人性化设计的方法

3.2.1 了解使用对象

通过采用观察、访谈、问卷调查、以及通过从官方机构获得信息等途径找出户外空间设计的主要和潜在使用对象,借助绘图、电脑计算、文字说明等工具统计和分析这些使用者的职业、性别、年龄、家庭结构以及他们的文化背景、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从而全面的确定使用对象的情况。

3.2.2 研究使用对象的行为和需求

运用观察、拍照、标记、记录行为习惯、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有关空间使用情况的资料,分析总结出使用对象在户外空间中行为活动的性质、习惯并且结合大众行为心理学知识,剖析这些使用对象的需求以及对于空间设计的要求,从而分析出使用对象如何使用空间、期待何种变化的问题。

3.2.3 协调人和场所的关系

基于对使用对象以及场地现状的了解,结合现状场地的使用情况,明确场地中哪些元素是富有趣味性和人情味的,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流驻足参与,哪些元素不被人们所关注而无人问津,总结各种元素受喜爱的特点和被冷落的原因,并结合场所的特点保留积极的要素、谨慎剔除不协调的要素,合理引进受欢迎的要素,从而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愿望和需求,协调人和场所的关系。

4 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的特点

4.1 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概况

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位于大连市旅顺口区龙王塘街道盐场新村,总用地规模1平方公里,分两期建设,其中景观规划设计占地27公顷。校园地势西高东低,中部地势略低,南北入口略高,程盆地状。南入口主路傍山而进,校园中部存有自然湖面,新校区现状地形空间脉络清晰。

4.2 景观设计主题

设计主题集中于为大连外国语学院创造现代,时尚,进步的形象和环境, 体现大连外国语学院独特的国际化和外语教学目标。巧妙的把景观设计概念与校园现状独特的自然地貌和文化特点融汇一体打造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生态园林景观。

4.3 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的特点

在景观设计中清晰划分了景观开放空间节点的层次, 体现有一系列国际化的观赏性花园的主入口和仪式路的主要空间节点, 到二层景观空间节点突出各个主要校园因素如大学广场、学生广场、艺术学院花园、语言学院花园,学生教师公寓, 和谐湖等展示景观细节。

4.4 宜人的公共绿化空间

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基地设计具有用地规模较大,远离都市中心的特点,并且选址于清山绿水之间,具有理想的自然环境条件。这对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而言是十分有利的。由保留的自然生态园林区和穿插于校园各功能区之间的人工绿化共同构成园林校区的绿化系统,中心绿化台地,以及精心配置的喷泉、雕塑,达到了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营造出校园的文化氛围。

4.5 有序的广场组织

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沿南北轴线依次设计迎宾广场、中央广场、学生广场,在设计通过丰富的铺地设计、雕塑、小品和绿化设计,展示校园丰富的文化生活,是人文景观中心。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因素,创造宜人的校园空间序列,形成良好的视线走廊。由南入口进入的仪式主路,沿途布置一系列空间节点,特色文化绿坡沿中轴线创造出最大化视觉效果,靠两侧路边倾斜,过往车辆清晰可见绿坡效果。轴线依地形起伏,收放有致,起承转合,形成交响乐般的空间序列关系。

4.6 亲水设计

针对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中部的和谐湖,在原有水系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亲水平台,垂钓桥,并结合地势设计了跌水自然瀑布,为学生的课余生活提供了一个亲切的自然环境。师生在此或倚望,或临水长谈,多样的空间形式生成多样的行为模式。

4.7 特色化的院落空间

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在东西组团之间,设计了艺术学院花园,国际花园等,通过趣味性、参与性休闲空间的拓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对大连外国语学院环境和文化特色的认知,设计中集中体现出大连外国语学院现代、时尚、进步的形象。结合其国际化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大连外国语学院教学语种所相对应国家的副主题景观设计,例如俄罗斯、英国、法国等花园。

4.8 人性化的空间设计

景观设计中自始至终考虑了师生在使用中的需求和感受,从安全性、舒适性、场所性等各个方面考虑了设计思路中的人性化。例如:在大连外国语学院新校区的广场设计中,它位于主要人行交通的入口处,周围被主要办公楼等围合,平日里仍然有较多的人经过并在此驻足。广场边缘的设计往往决定着其受欢迎的程度。除了周围重要建筑物的入口有合适的停留空间外,广场周边设计了一系列休闲小空间,高大的树荫下一组组舒适的座椅,为在次驻留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交流空间,在体现校区国际化,现代化的同时,考虑了人性化的空间设计。

结语

校园的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对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造成影响,但合理的景观设计可以将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限度。在开放空间设计中不仅仅要“以人为本”,还应抛开图纸、面向真实的土地,视空间设计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尊重和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等理念和方法。要以生态环境为中心,注重对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与利用。如何在能够满足个人的空间需求同时,最大程度的塑造有文化特色的开放空间,为今后校园景观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也将是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以景观生态学为导向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J].规划师,2005,02.

[3]田国行,赵亚敏,张玉书.生态文化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主流文化[J].网易,2006.

上一篇:广场规划设计范文 下一篇:校园规划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