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有效激发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教学策略

时间:2022-09-24 03:44:23

试论有效激发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教学策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动机理论认为,当个体对创造活动怀有较高的能力信念时,将促使个体乐于从事创造性活动;然而当个体对创造产品的产出怀有较低的结果预期时,则将拒绝投入于创造行为,致使有较差的创造表现。因此,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创造行为与表现产生内在的动力机制,并深刻地影响个体的创造行为与表现。既然个人对自己创造能力的自信是创造性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在教学中变得至关重要。

一、社会认知论: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来源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1986)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自我效能是指个体自己评估在特定领域或环境中,能完成特定行为的能力,自我效能高者会全心投入活动,获得高成就,低自我效能者无法全心投入活动,而导致失败。由于创造力本身具有领域的特殊性,因此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也不同于一般性自我效能感,它所反映的乃是个体在创造活动中对自己所表现的自我信念或期望。这样,自我效能感就成为影响从事特定行为的重要动机力量,并进而促成个体采取有效的行动去完成活动。因此,在创造力的实践活动中,自我效能感势必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

社会认知理论主张,个体的行为反应受到个人的信念、行为和环境三者交互作用所影响。班杜拉主张,个体的自我效能信念会影响其对任务的选择、努力、坚持性等行为。环境将影响人们的行为表现,如教师对学生表现的积极回馈将会影响学生对任务的努力程度、面对困难的意志力或志向水平的设定。

二、有效激发创造自我效能感的教学策略

(一)树立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提高成就动机水平

班杜拉(1997)指出强烈的自我效能感是产生创造性产品以及发现新知识的一个重要条件。创造是一项有目标的价值导向活动,因此,设定什么样的创造性目标便成了学生在从事创造活动时期望实现的结果。由于学生所设定的创造性目标对其创造动机、选择策略、努力调整及成就表现具有重大的影响,由此可知,设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是创造性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明确具体可行、难度适中且循序渐进的目标,与空泛的目标、过难或过易的目标相比,更容易提高自我效能感,且当设定的目标越接近完成时,学生的动机与自我效能也越高;反之,当学生设定的目标太远大或超乎其自身实际能力时,将会使其不断地遭受挫折与失败。

因此,在设置目标时,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式,初步确定学生从事创造的起点行为,区分过去的行为和现在的行为,进而设定难度适中、循序渐进且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才能不断地提升自我效能感。

(二)提供角色示范,进行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培养有着重大的影响。当一个学生看到与自己能力水平差不多甚至不如自己的同学创造性地解决一个新问题或产生了一个新“点子”时,会相应地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恰当地提供富有创造力的榜样示范,例如,描述榜样的创造性人格特质、经验以及创造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创造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引发其见贤思齐的心理动机。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把周围的同学作为学习榜样;有意识地讲解或引导学生自己阅读一些科学家、发明家的事迹,观察影像资料;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参观各种各样的科技创新发明展览;也可以与有创造性的人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与交流,让学生获得切身感受等等,这都有利于激发从事创造发明的自我效能感。

(三)营造宽松、安全的教学气氛,降低学生的创造焦虑感

营造宽松、安全的氛围,学生不用担心训斥、指责,心理、生理上都得到安全、自由和放松。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能够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都得到了综合的培养和最佳的发挥。在有压力的情境下,个体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而降低自我效能感,影响到学生的创造预期。总之,通过营造积极宽松、安全的环境,给学生以关心、爱护、鼓励,让学生感受“自己是一个能够取得进步和成功的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

(四)让学习者体验“成功”,学会积极的自我强化

成功是可使人进一步努力的重要因素,而失败则是降低个人努力动机的重要来源。因此,当学生缺乏完成创造活动的自信心时,教师应该给予成功的机会,促使学习者重拾学习的兴趣与好奇感,并由成功经验的获得进而提升个人的自信心,而这种策略对较少体验成功经验的学习者特别有效。因此,教师不妨提供成功的经验,促使学生重拾信心,进而促使学生努力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

(五)指导学生学会积极归因,并及时提供归因反馈

学生对其行为结果的成败归因不仅会影响其成就表现,从而也会左右着学生的创造动机、坚持性与情绪反应。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强的个体,倾向于把行为的失败归因于后天努力不足或方法策略使用不当等;而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倾向于把行为的失败归因于能力的缺乏。如果学生连续遭受失败和挫折,容易使学生习得了“无助感”。无助感会导致学生丧失创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的减弱或消失。因此,指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归因模式,这成为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学习结果的反馈及提供反馈的时机对影响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有着不同的影响。一般认为,无论是提供学习努力上的反馈还是能力上的反馈,只要使学生相信其有能力学习,均能提高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师在提供反馈时,针对不同状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反馈方式,对于能力较好的学生更多地提供能力上的反馈;而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必须采用努力反馈的方式,才能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归因,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

【参考文献】

[1]阳莉华.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现状的调查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5):9-10,32.

[2]张景焕,王亚男,初玉霞,徐希铮.三种压力与创意自我效能感对创造力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1,34(4):993-998.

[3]周浩,龙立荣.工作不安全感、创造力自我效能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1,43(8):929-940.

[4]顾远东,彭纪生.创新自我效能感队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9):63-73.

[5]李西营,张莉,芦泳莉,张恒升,张龙萍.创造性自我效能:内涵、影响因素和干预[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108-

114.

[6]Bandura,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86.

[7]Bandura,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N.K.: Freeman,1997.

上一篇:大学生手机上网现状调查与分析调查报告 下一篇:基础商务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