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新技术/方法/发现

时间:2022-09-24 03:41:08

观点/新技术/方法/发现

观点

晚餐过量易引发糖尿病

专家指出,压力大,运动少,晚餐吃得太多、太好,是糖尿病高发的主要原因。现代人压力大,容易产生兴奋反应,使血糖激素升高;另一方面,现代人的午餐吃得简单,但晚餐吃得太多、太“好”。人体在晚上合成脂肪的能力高于白天,如果晚餐吃得太多、太好,就会导致脂肪积累过多,肚子变大。而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比例远高于正常人群。

压力过大易患糖尿病

最新研究显示,承受高强度工作负荷和压力的人,出现2型糖尿病的几率较工作负荷和压力相对较低的人高84%。

专家指出,首先是因为他们的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造成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从而引起血糖、血压的持续增高。此外,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大大增加患糖尿病的危险,例如很多“工作狂”往往会错过正常吃饭时间,之后又会在加餐时摄入更多的热量,导致血糖、血脂、激素水平突然增高。如果饭后缺乏运动,血糖也有可能到第二天难以降到正常的水平,长此以往,糖尿病就会不请自来。

蛋白饮品可降低高血糖发生率

荷兰研究人员日前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于进餐时饮用蛋白水解物和亮氨酸混合型饮料可降低其发生高血糖的危险。纳入研究的糖尿病组与安慰剂组发生高血糖的比率分别为39%和55%。

糖类治疗药物可能引起血糖监控错误

日前,有若干种酶技术应用于血糖监测,例如,葡萄糖脱氢酶吡咯喹啉醌、葡萄糖氧化酶、葡萄糖己糖激酶等。这当中,采用葡萄糖脱氢酶吡咯喹啉醌酶技术的血糖监测系统,由于无法区分葡萄糖和其他糖类物质,会产生血糖值的假性偏高。医护人员在根据血糖假性高值对患者给予更多的胰岛素治疗时,容易造成低血糖昏迷、不可逆的脑损伤或死亡。

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连续发出了关于接受糖类治疗物质治疗的患者存在潜在假性高血糖的安全警示,这些糖类治疗物质包括:口服木糖,注射类的包含麦芽糖、半乳糖药物,含有环糊精(艾考糊精)的腹膜透析溶液产品。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特别提示,在接受含糖类物质的药物治疗时,应避免使用葡萄糖脱氢酶吡咯喹啉醌的葡萄糖监测系统的产品。

为避免相关产品在我国造成人体伤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已批准上市的血糖监测系统进行梳理,对采用葡萄糖脱氢酶吡咯喹啉醌酶技术的血糖监测系统所提供的说明书进行复查,增加或更醒目地标注糖类治疗药物对该类血糖监测系统的影响。

增加脂联素受体可减轻糖尿病症状

日本一项新研究显示,用基因技术使实验鼠肝脏中能与脂联素结合的受体增加,可减轻实验鼠的糖尿病症状。脂联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能促使脂肪燃烧,抑制代谢综合征。

研究人员发现,因肥胖而患上糖尿病的实验鼠肝脏中,脂联素受体的数量只有正常实验鼠的60%。研究人员尝试提高合成脂联素受体的基因的活性,使受体数量增加,结果患病实验鼠的血糖值下降了约一半,接近正常值。

研究人员认为,脂联素受体激活了在肝脏中起作用的多种酶的活性,改善了胰岛素的作用,进而缓解了糖尿病症状。如果能找到提高脂联素受体活性的物质,就有可能开发针对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新疗法。

新技术

国内第二个创新一类新药

廉价糖尿病药有望上市

上海完全自主创新研制新药获得重大突破。国内第二个完全自主创新一类新药并且是价格低廉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国产“谊生泰”有望两年后上市。

研制单位介绍,国内一类创新西药除了青蒿素,“谊生泰”是第2个。目前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进口药,患者每天花的药费至少40元以上,贵的100元,而“谊生泰”将以一个让老百姓普遍可以接受的价格上市。

瑞士利用细胞移植

治疗1型糖尿病获进展

瑞士日内瓦大学医院宣布,他们通过细胞移植方法治疗1型糖尿病获得了进展,其治疗方法是在局部麻醉下将一些细胞注射到患者胰腺内,让患者自身产生胰岛素,从而保持体内血糖平衡。据报道,一名接受治疗的女患者已有10年未再使用胰岛素,她是世界上首位接受细胞移植后停用胰岛素时间长达10年的糖尿病患者。

日内瓦大学医院1992年首次使用细胞移植方法治疗糖尿病,此后与法国和瑞士8家医院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迄今,共有74人接受细胞移植,其中法国42人,瑞士32人。

TCF7L2基因变异有助于治疗糖尿病

科学家声称,已经发现2型糖尿病70%的遗传风险跟DNA(脱氧核糖核酸)的5个区段有关。科学家发现在4个区的基因改变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还证实第5个区一种叫做TCF7L2基因的变异跟糖尿病有关系。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究糖尿病的成因和疗法。

这个国际研究小组在《自然》杂志发表报告称,他们的发现将帮助寻找2型糖尿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而且有助于筛选人类染色体找出致病基因。这一发现说明,可以创造新的基因测试法预测人们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在研究中,加拿大科学家对近7000名志愿者进行了检查,这些人大多有糖尿病,而且很多人有糖尿病家族史。他们使用新的基因芯片技术,很快发现这些人DNA编码中多处微小的差异。他们发现4个区域跟胰岛素分泌和胰腺的发育有关,还有一种负责蛋白质编码的基因。这种蛋白质仅存在于胰腺中产生和释放胰岛素的β细胞里,帮助锌离子的移动。

以科学家造出世界第一颗

搏动“微型心脏”

以色列科研人员成功创造出世界第一颗搏动的“微型心脏”,有望用于修复心脏组织,造福数以百万计的心脏病患者。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创造出包含所有关键细胞的心脏组织。

该心脏不足1平方厘米,布满微细血管,与构成心脏的复杂组织非常相似。先用胚胎干细胞生成心脏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三种细胞,然后把它们植入可生物降解的结构中。几个星期后,这些细胞合为一体,形成一小片搏动的心脏组织。至关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了一种让构成心脏的不同类型细胞共同成长并发挥作用的方法。

英国一教授说:“我们希望,干细胞将来可以成为修复因心肌梗死而受损的心脏的‘工具箱’。我们甚至可能创造出用于移植的心脏瓣膜、血管或者整个心脏”。

方法

科学家发明

用空气检测1型糖尿病的新方法

近日,美国的糖尿病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利用空气来检测1型糖尿病的简便新方法,通过统计丙酮分子的情况来推算人体是否患有1型糖尿病。

糖尿病专家表示,1型糖尿病患者的身体不能完全把葡萄糖代谢掉,其不完全代谢的产物之一就是丙酮,人体呼出的空气中含有丙酮分子。专家说,首先将人们呼出的空气收集到密封的玻璃容器里,然后用发明的仪器在红外线的帮助下检测玻璃容器里空气中丙酮的浓度,实验证明,1型糖尿病患者呼出的空气中丙酮的浓度值达到1.4。专家表示将进一步完善这种方法,从而更方便地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监控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

通过皮肤给药治疗

中国科学家找到治糖尿病新法

中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可有效通过皮肤传送大分子药物的透皮短肽,将该短肽与胰岛素在生理盐水中简单混合并涂于患糖尿病大鼠腹部的皮肤上,可产生良好的降糖作用。此外,该短肽还能帮助人生长激素透皮。该项研究成果在春节前夕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

通过皮肤给药治疗的关键因素是如何使大分子药物能够有效透过皮肤进入循环系统,研究小组将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应用于透皮研究,终于找到了一个由11个氨基酸组成的能高效帮助蛋白质类药物透皮的短肽。实验表明,该短肽促进胰岛素透皮的活性,具有高度氨基酸序列特异性,它并不直接结合胰岛素,而是通过短暂打开皮肤屏障使大分子药物能够透过皮肤。该短肽代表了一类基于生物学相互作用的新型皮肤渗透促进剂,可以避免现有物理和化学方法的不足,为大分子药物透皮提供了新思路、新手段。

发现

糖尿病与肾结石患病率增加相关

近期的研究提示,肾结石的发生率在美国和世界都增加,并且根据美国研究者收集的数据提示,糖尿病可能是肾结石的一种易感因素,特别是那些有尿酸沉积的肾结石。

研究纳入了3561例患者和同等数量年龄及性别匹配的对照受试者。然后研究者搜索了糖尿病、高血压和肥胖症的诊断索引。研究组在调整了年龄、索引的年代、高血压和肥胖症之后,糖尿病与肾石病诊断显著相关。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研究组获取了269例被证实为新发肾石病的受试者和260例匹配的无结石对照的随机样本。糖尿病的几率大小类似,但是由于样本较小,所以不再有统计学显著性。然而,当他们根据结石类型分析这些病例时,糖尿病发生率在10例尿酸结石患者中为40%,112例钙结石患者中为9%,对照组为7%。在调整了体重指数之后,与尿酸结石相关的糖尿病几率为5.03%。

即使如此,研究者说,糖尿病可能不是引起肾石病发生率增加的唯一因素。它可能部分地归因于较好的检查,因为敏感成像模式被广泛应用。

母乳喂养的婴儿

长大后不易患2型糖尿病

英国研究人员研究发现,接受母乳喂养的婴儿长大后似乎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较低。研究人员在对包括76744名志愿者的7项研究进行分析后发现,那些在婴儿期就接受母乳喂养的人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要比其他人低39%。

同时,研究人员还对包括4800名志愿者的另外6项研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那些在婴儿期就接受母乳喂养、无糖尿病症状的儿童和成年人与喝奶粉长大、无糖尿病症状的儿童和成年人相比,前者体内负责控制血糖的激素――胰岛素的水平明显较低。

所有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在婴儿期,母乳喂养的婴儿与喝奶粉的婴儿相比,前者体内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要低于后者。通常情况下,如果胰岛素水平较高,就会增加患心脏病的危险,同时也会加重糖尿病病情。

糖尿病患者将有专用米

由南京农业大学选育的糖尿病患者专用稻米生产技术,近日即将投产,这个专用水稻新品种名叫W3660,是南农大水稻研究所从日本引进低水溶性蛋白水稻种对我国优质水稻主栽品种进行改良,通过杂交、回交选育而成,性状稳定、本土适应性强。W3660的保健功能在于稻米中水溶性蛋白含量为3.1%~4%,比普通稻米9%低了一半多,糖尿病、肾病患者食用这种大米,不会因为吸收过量蛋白质而在体内产生大量糖类加重病情。据悉,该品种大米的前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糖尿病、肾病患者食用后能有效缓解病情。

最新研究显示:

常吸二手烟容易患糖尿病

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经常吸二手烟的人可能患上隐性糖尿病,使得罹患糖尿病的几率变高。

据报道,美国对4座城市的4572人进行了长达15年的研究调查,结果显示:22%的吸烟者有可能出现葡萄糖耐受不良(即隐性糖尿病)的情况,而自己虽不吸烟但却总是吸二手烟的人在这方面的风险概率也达到了17%;戒烟成功的人为14%;从不吸烟且不吸二手烟的人为12%。

专家认为,吸二手烟是导致一个人出现葡萄糖耐受不良的新的危险因素,如果人的身体出现了葡萄糖耐受不良的情况,那么体内的血糖水平会随之提高,罹患糖尿病的几率将非常高。

肥胖诱发糖尿病谜底找到了

中国科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所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一种非常规的基因调控机制――RNA编辑与营养代谢和能量代谢密切相关,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的国际学术期刊上。这意味着今后科学家有可能找到新的靶点来治疗因肥胖症诱发的糖尿病。

为了探求肥胖诱发糖尿病的奥秘,上海科研人员将目标锁定在长期进行高脂喂养的胰岛素抵抗小鼠身上,这些小鼠都是体重超标的肥胖者,而且都已经患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经过一番仔细对比后,科研人员发现在这些胖小鼠身上发生了一种代谢综合征,那就是一种名叫ADAR2mRNA的酶增加了近两倍,而另一种酶ADAR1mRNA却没有显著差异。当身处由饥饿引起的能量缺乏状况下,胖鼠们胰岛素中的ADAR2蛋白表达却受到了抑制,当饥饿的胖鼠重新享用了食物后,ADAR2的抑制便随之消失。

据此,上海科研人员推测与ADAR2有关的生命过程极有可能参与了和糖尿病有关的胰岛素调控,是肥胖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奥秘之一。研究人员表示,由此继续的研究有助于找到药物治疗糖尿病新的攻击靶点。

2型糖尿病基因组图公布

来自MIT和哈佛大学Broad研究所、瑞典隆德大学以及瑞士诺华公司的研究人员近日宣布,他们完成了基因组层面上的基因差异地图,这些基因差异与2型糖尿病等代谢疾病有密切关系。现在,科学家可以通过登陆www.broad.mit.edu/diabetes/,免费得到所有数据及分析结果。

这项工作是2004年开始的“糖尿病遗传学计划”(DGI)的成果,DGI就旨在破译2型糖尿病的遗传成因。

2型糖尿病是一种受几种遗传因素影响的复杂疾病,尽管单个因素作用甚微,但合在一起就会显著增加一个人的患病风险,对DGI数据的初始分析反映了这种复杂性。

现在全世界从事学术研究和产业开发的科学家都可以通过免费的数据尽快验证他们对基因如何影响2型糖尿病的理论假设。

上一篇:糖尿病友缘何易骨折 下一篇:信息快递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