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随文练笔

时间:2022-09-24 03:16:28

找准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随文练笔

摘要: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如何引导学生随文练笔,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技巧。本文通过“利用插图”、“补充空白”、“模仿写法”和“续写结尾”等方法,结合相关课例,找准课文的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进行随文练笔。

关键词:找准;结合点;随文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写作是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与自由表达创设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钻研教材,找准读写点,引导学生进行随文练笔。这样,才能在不断的训练和积累中,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同时克服“怕作文”这个老大难的问题。

一、利用插图,随文练笔。

翻开小学人教版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里有许多生动形象、色彩明丽的精美插图,这些插图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形象化,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方便。这些插图的内容,很多都是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有助于学生找到思想的共鸣,碰撞出美丽的火花,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看图与读文相结合,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往往,用这样的方法去进行教学,学生会较容易熟悉课文内容,使课堂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的背景是两人送别时候的画面插图,在学生掌握了诗意后,我们可以安排学生根据画面把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进行写作的训练。有了诗歌的大意在脑海,再观察插图上的细节,学生适当将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就能够很轻松地改写成一个小故事了。在练习中,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在刚刚下过雨的早晨,路面一片洁净,柳树在雨后显得更加青绿。诗人握着元二的手,依依不舍之情洋溢在脸上。他说:老朋友,请喝下这一杯送别的酒吧。你一路西行,走出了阳关之后,就很难看到熟悉的脸孔,也再也没有像我这么知心的朋友了!元二听了,热泪盈眶,喝下了这杯酒,连说:老朋友,珍重。我会永远珍惜我们的友谊的!然后,两人拱手道别,元二一边走,一边频频回头,过了很长时间,才走出了诗人的视线。”看,这样的改写,实在是融入了小作者的感情了,读来令人感动。又如《乡下人家》一文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家六人在瓜棚架旁围坐的画面的情景,但是文中没有具体描写。这样,就给随文写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象人物说了什么话,以及会做些什么事。在脑子里酝酿好之后,再写下来,从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良好的读写能力。

二、补充空白,随文练笔。

我们的语文教材留有许多空白,这些“空白点”留给了学生思考和想象的极大空间,我们就可以利用此空白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补白”,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是一个有广阔空间的练笔,教师引导得好,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写出随心所欲的美文,达到很好的练习效果。反之,教师引导得不好,就会严重地束缚学生的思维,写出的文章也就达不到如期的效果了。例如《白杨》一文中,作者连用三个“只知道”。那究竟不知道什么呢?根据文中留下的语言空白,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去推想,引导学生围绕“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爸爸为什么要他们去新疆读书”和“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这三个“不知道”去拓展文本。这样的拓展,学生的思维会瞬间豁然开朗,创作的灵感也如开了闸的洪水,止也止不住。通过练笔,学生还可以感悟到爸妈的良苦用心,以及感受建设者的艰难工作环境,从而在心里面由衷赞美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又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当学到父亲在为了救儿子而不断地挖掘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并练笔:此时,父亲会想些什么呢?被埋在下面的阿曼达又在想些什么呢?这样提示,学生自然而然的会发挥想象,构思父子心灵沟通的语言去进行写作,写出感人肺腑的文章。又如学习了《坐井观天》,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开头:“听了小鸟的话,青蛙跳出了井口……”然后让学生续编故事。这样设计,彷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宁静的心湖里早已荡漾开了美丽的涟漪。然后下笔,就能文思泉涌,涌现出一篇篇美妙的小文,达到较好的随文练笔效果。我记得,有一个学生用很短的时间,就写出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我还将它作为范文在课堂上朗读了呢:“听了小鸟的话,青蛙跳出了井口。刹那间,它便惊呆了。它惊呆于世界的广阔,天空到处白云飘荡,地面上群山环绕,草地遍布,满眼里都是绿色。还有那潺潺流淌的河水,各种各样的鱼儿在欢快地游泳。青蛙兴奋了,它大声地歌唱:呱呱呱!它又欢快地跳跃,一会儿跳进溪水里,一会儿又跳在草地上,将在井底里无法舒展的郁闷都发泄了……这一刻,它才感觉到是活在一个舒适的世界里。”

三、模仿写法,随文练笔。

在我们现行的教材当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范文,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去仿写,充分发挥范文作用,让教材中的范文成为学生写作的“指南”。根据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借助文本“指南”的作用,大量运用片段仿写,让学生在仿写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写出优美动人的文章来。如在教学《桂林的山水》一文的第二自然段中间部分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这一句时,学生会在脑海中出现漓江水清澈可见底,又平静如镜的美丽。教师可设计出示相应的小练笔“校园的花真美啊,美得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很快的掌握这种句式的运用。另外,我们也可以在教学中安排小练笔,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具体的话。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后,也可让学生运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去练习仿写景物或活动等片断的练习。其实,因为有了模式可以“仿造”,学生写作起来是不会感到困难的。相反,他们在范文的借鉴下,会增强写作的愿望,心里面生发出“我就不信写不好”的不服输心理,从而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日积月累,经常大量仿写练笔,自然降低了学生作文的坡度,功多艺熟,学生写起文章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四、续写结尾,随文练笔。

小学课本中的有些课文,内容虽然结束,但总让人感到意犹未尽,耐人寻味。这些课文,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延伸课文内容,续写结尾,进行随文练笔。这种练习,简单地说,就是将结尾延续下去。写作是不难的,关键是熟悉课文的内容,明白意犹未尽的地方,从而根据课文的内容,合理发挥想象而已。有的学生,即使在平时的作文中写得不好,但却很喜欢这种续写结尾的写法,而且写得还不错呢!如在学了《穷人》时,我先让学生想想渔夫和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结局会是怎么样呢?他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渔夫和桑娜真能养活七个孩子吗?他们一家的生活会出现什么奇迹呢?这一连串的问题提出后,我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同桌交流讨论,然后让他们说清楚、说完整。在获得了口头说说这第一手资料后,我适当地进行引导和补充,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写故事。又如学了《一个村庄的故事》 一文后,我首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思考:失去这样美丽的小村庄,实在太可惜了,那生存下来的人会想什么?做什么呢?然后让学生转换角色,以美丽村庄的一个幸存者的身份,去体验角色,表达角色,续写结尾,进行随文练笔。这种写法,纯粹是转换了一个叙述者的写法,学生们会感觉到新鲜,写作时当然就不感到困难,轻轻松松就完成一篇结尾的续写了。

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点随处可见,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文本中读与写的契合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随文小练笔,就能给学生多一次倾吐情感的机会,多一份呈现心灵的空间。

上一篇: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下一篇:大学生创业倾向与家庭背景关系的实证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