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升气话黄芪

时间:2022-09-24 02:56:14

《神农本草经》曰黄芪:主痈疽(yōng jū)、久败疮、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又名“戴”。近代名医张锡纯对《本经》黄芪的功能主治作了阐发,认为:“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期溃脓自排出也;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者,更能熄内风。”张氏对黄芪之用更有新的认识:“凡表虚自汗者,可以之固外表气虚。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带。以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耆也。”

《本经》和张锡纯先生对黄芪的性味功能和主治,似乎已讲得很清楚了,但在应用时,就凭这些叙述,恐仍难得其要领。我意若要正确使用黄芪治病,必须抓住黄芪是一味补气的良药,且要进一步明确,所补之气,是补肺脾之气,故曰其归肺脾两经。故在应用时,凡在病证中有肺脾气虚者,皆可放胆用之。

凡气虚患者,大多面色少华,舌质淡胖,脉象细软。若其更兼见平时易感冒,动则易汗,语言短气乏力者,则多为肺气虚。凡此皆可用黄芪补肺气,以固卫表之功。玉屏风散(元代医家危亦林创制名方,敛汗固表、调节免疫力,配方包括防风、黄芪、白术三味药材)即为治此病的代表方剂。

犯脾气虚者,常可见大便易溏,受寒或食寒冷食物后便溏更甚,同时兼见四肢倦怠,神疲乏力者。

若两者兼见者,则属肺脾两虚。临床上各种病症中若见有肺脾两虚者,在治疗他症的同时皆加用黄芪,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黄芪除补肺脾之气外,兼能升气,凡气虚兼中气下陷,黄芪亦为首选药物。

“轻重”有别

“中医不传之秘是用药的剂量”,一药物在用量上的轻重不同,其效果不同,掌握不当,不但没有效果,有时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关于重用黄芪的,有以下病症:

治疗气虚型高血压和中风后遗症 清代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便是典型,该方黄芪用四两(相当于现在120克)。适用此方者,必须具有气虚症,其瘀血之形成,亦为气虚所形成,并非所有高血压和中风后遗症皆能应用。即用此方者必脉细弱无力,或时有呼吸气短,发病后并无心热、头痛诸症。

治疗糖尿病之气虚型 中医传统称糖尿病为“消渴”,其病有上、中、下三消的区别。症候的类型现在分型有阴虚型、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和气虚型。以气虚为主的糖尿病,重用黄芪,效果十分显著。

其他 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还有治瘫腿的黄芪汤、治脱肛的黄芪防风汤、治老人溺尿至茎痛如刀割的黄芪甘草汤,以上三方,如属单纯病证,亦属气虚明显者,服之皆有效。

关于轻剂量黄芪取效的有以下2种:

低血压症 凡血压低者(属原发性者),可用小剂量黄芪,每用10~20克即可。配以生脉散(麦冬、人参、五味子)服1~2周,血压即可上升。

治小儿或老人易自汗、感冒后不易康复者 常用玉屏风散方三味共研粗末,每用10~15克煎熬,疗效甚好,须服15~30天。

注意,凡用黄芪治久败疮疽必用生者。因炙后功用为固表温补,而生用则补中更有宣通之力,故谓其有托毒外出之功。凡用于补气固表者必用炙黄芪。

禁忌:凡外感表证者、阴虚火亢者,又气滞湿证、食滞胸闷、疮痈初起及阳性疮疡者,不宜。

上一篇:小小维生素,治好“牛肉舌” 下一篇:活血化瘀说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