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对灾区中小学生心理创伤的干预策略

时间:2022-09-24 02:20:51

体育活动对灾区中小学生心理创伤的干预策略

摘要:对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生造成心理创伤的症状、原因、现状进行分析,并从生理机制和实践方面对体育活动纠治心理创伤的原理、方法和作用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体育活动对灾区中小学生心理创伤干预有着独特的优越性和积极作用。在实施干预过程中,针对灾区中小学生心理创伤的不同症状表现,选择对应的体育活动项目,控制活动的强度、时间、频率,创造和谐的体育活动氛围,选择学生感兴趣活动形式,并注重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逐步解除心理障碍。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心理创伤;灾区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7-0082-04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及失踪人员达8.7万人,37万人受伤。在这场灾难中,最触目惊心的是一所所中小学校被毁的惨状,面对灾难,人们痛惜逝者的不幸,而幸存下来的人也并非完全幸运。灾难过后,人们不仅要重建家园,也要抚平那受伤的恐惧心理。体育作为现代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人的两维原始机能(即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和谐发展。在欧美发达国家,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和康复的手段正在盛行。那么,如何利用体育活动医治中小学生的心理创伤将是我们面临的责任。

1 灾区中小学生受创伤后的心理症状

根据心理学定义,判断心理创伤性事件有3个标准:危及人类生命、不可预期、无论做什么也无法阻止。汶川地震无疑具备上述3个条件,属于重大心理创伤事件。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有70%的人可以通过自身所具备的应付策略自然恢复。而高达30%的人群,将从灾后几天到几十年,陆续出现不同的症状。这些人如果得不到专业的救助与治疗,将因此发生人格的改变、扭曲,而且很可能终身无法痊愈。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的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以后的路还很长很长,而且他们对灾难事件的想法与成人不同,表现出来的反应也异于成人,如害怕将来的灾难、对上学失去兴趣、行为退化、睡眠失调、畏惧夜晚等。所以,地震过后我们又将面临一场心理创伤救援,一场挽救灵魂的遭遇战。大量受伤、致残、失去同学和亲人的中小学生将是这场心理创伤干预战的重中之重。

灾区中小学生经历地震后出现应激障碍。是个体在经历或目睹了极度的、不可抵抗的创伤性事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紊乱,从而导致个体出现与创伤有关的插入性思维和记忆,持续逃避与创伤有关的刺激,持续增长警觉状态。如由于地震的强破坏性,摧毁了原有的一切,家失去了,学校没有了,生活与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中小学生对灾后环境变化引起的不能适应症状,也叫适应障碍;由于失去了家人、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同学,使中小学生表现为情感的异常高涨或低落,即躁狂或抑郁的情感障碍,又称心境障碍;由于亲身经历或目睹了极度的、不可抵抗的地震灾害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紊乱,而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应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包括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癔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等。应激障碍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是7%~12%,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心理障碍。灾区中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自控力较差,受到刺激极易产生心理创伤。根据受刺激的程度以及其承受能力,心理创伤可大致分为3个级别:1级,亲临地震的幸存者,他们被恐惧、无助、被别人死去自己却活下来的内疚感所压倒。2级,出现在救灾一线的营救人员、医护人员和新闻工作者,他们因为工作强度大,因为无法救更多人的自责感,而濒临崩溃。3级,涉及到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目睹灾情画面的每一位旁观者,学术界称之为“替代性创伤”,由于每个人都具有“共情”能力,所以每一个人,甚至包括心理工作者,都有可能因替代创伤而崩溃。而灾区的中小学生大多属于“1级心理创伤”。国外经验表明,心理创伤干预将分2个阶段来进行,第1个阶段是震后3个月内,这一阶段将重建社会支持,对创伤者进行情绪疏解和哀伤辅导。第2个阶段将是一场持久战。据统计,地震发生3个月后,幸存者的自杀行为将逐渐显现并持续增加。在此后的几十年内,地震带来的心理创伤将在不同人群中以不同的形式持续并存在。

2 体育活动对心理创伤干预的生物学机制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神经生物学研究的发展,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主要包括:胺假说、内啡肽假说和心血管功能假说。其中,单胺类物质是神经活动和体液调节的重要物质,如5一羟色胺(serotonin,5-HT)、多巴胺(dopamine,DA)、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等在中枢神经和外周组织中起着多种生理作用。Jacob等研究结果表明长时间运动可提高血浆儿茶酚胺浓度,但训练强度的效应仍有待明确。Imamura等研究结果表明更长时间的运动导致更强和更长持续时间的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血浆儿茶酚胺可能在女性促进EPOC。尽管EPOC的整体强度较小,如果运动频率和依从性较好,可能产生长期的受益。Ohkuwa等研究明确长时间低氧和低氧运动,对整个大脑4个特殊部位的单胺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时间低氧运动降低全脑中的单胺水平,对低氧和低氧运动的敏感性在大脑不同部位有所不同。体育活动可以使血液循环中5-HT、ICE和DA含量上升,如NE减少可引起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社会活动减少,觉醒状态改变;5-HT减少可导致冲动控制能力减弱,食欲下降和易激惹。运动能引起血浆β-内啡肽浓度的上升,β-内啡肽浓度的上升与运动强度、时间等有关。这些因素的改变会引起β-内啡肽运动性应答的改变。β-内啡肽可以使人产生欣,增加对疼痛的耐受力,改变食欲,降低焦虑、紧张的情绪。

3 体育活动对心理创伤干预的原理与方法

1)体育活动强度的控制。对于中小学生的运动适宜强度衡量可分为3个等级:在运动中,患者感觉轻松,心率在100次/min以下为小强度;感觉明显的运动负荷给身体带来反应,心率100-120次/min为中等强度;感觉运动负荷给身体带来强烈反应,心率120-150次/min或150次/min以上为大强度。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心理创伤导致健康状况下降,治疗初期运动强度应控制在小运动强度,随着症状好转、健康情况改善,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运动强度。应根据个体的健康状况和运动基础,选择中、小运动强度项目为宜,少量运用大运动强度项目作为辅助。

2)体育活动时间的控制。运动时间与运动量紧密相关,运动治疗心理障碍应保证每次运动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影响患者的心理和身体,时间应保证在30min以上。

3)体育活动频度的控制。治疗初期可从每周2次开始,逐步提高到每周3次以上,治疗效果较好,循序渐进原则尤为重要。

4)创造良好的活动氛围。营造一个积极、轻松、

明朗、民主、和谐的体育活动氛围,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紧张情绪。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佳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要始终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用优美的动作和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他们在学习中的紧张或恐惧心理,使学生的学习情绪积极、健康、稳定发展。

5)安排必要的体育比赛。体育比赛最大的魅力即是竞争。它不仅是身体和运动技能的竞争,而且是双方心理、智慧、意志的较量。激烈的拼搏需要身体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发挥内在综合作用。通过各种比赛,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获得奋进向上的情绪体验,培养团队精神,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心态,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中,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辩证关系。

6)开设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项目。体育运动中体验到的愉悦感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应。对于那些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愉悦感是他们能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缺少愉快或兴趣是他们放弃运动的主要原因。所以,在体育锻炼中学生是否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项目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和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尽量开设现代的、大众的、时尚新型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以小球、形体健美、心理拓展为主,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体育舞蹈、形体、心理拓展训练、轮滑等。另外建立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合格体育教师队伍,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4 灾区中小学生心理创伤恢复的适宜体育活动

1)针对受创伤后的不同心理反应选择适宜体育活动项目。

(1)中小学生对灾后环境变化引起的不能适应症状。应选择集体活动项目为主,且规则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在集体活动中,感受他人的品格和规则的约束力,产生行为引导。

(2)中小学生表现为情感的异常高涨,即躁狂。应选择缓慢持久的运动项目为主,如慢跑、太极拳、瑜伽、远足、登山等,感受体育活动项目特有的节奏及环境的变化,从中得到体验紧张释放与良性机体锻炼,引导和矫正心理状态。

(3)中小学生表现为情感的异常低落,即抑郁。应选择趣味性较强、运动技能技巧要求较高和具有集体竞技性的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和集体舞等,使患者获得成就感、满足感、愉快舒畅感,以矫正心理偏差。

(4)中小学生表现为精神紊乱,极度恐惧,缺乏勇气。宜选择一些有惊险挑战性的运动项目,如游泳、攀岩、拳击及体操中的单双杆技巧等,在自然和谐的运动中,改变对外界的感知从中获得勇气,树立自信心。

(5)中小学生表现为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反应。宜选择有着心理诱导提高自控能力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气功、瑜伽等,让患者通过练习,集中注意力,移除紧张和烦恼情绪,引导患者从焦虑中解脱出来。

(6)中小学生表现为认知障碍,深陷无意义的思想和行为。宜选择一些户外运动,如爬山、游泳、轮滑等项目,通过这些练习,提高自控能力,排除心理偏差。

(7)中小学生表现为易兴奋,易激动烦躁,情绪控制力差。宜采用太极拳、瑜伽、静功、散步等运动项目。

(8)中小学生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孤僻寡言。宜选择趣味性较强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越野跑、定向越野等项目,采用中等有氧运动强度循序渐进,从体质上和精神情绪上扶正心理脆弱。

2)体育活动对灾区中小学生心理创伤恢复的积极作用。

(1)体育运动能促进中小学生情绪的改善。当人处于长期的负性情绪支配或持续的紧张状态时,会使大脑产生强烈兴奋,从而使人陷入苦恼和郁闷之中,产生心理疲劳和压力。在体育活动中,可以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抑郁和紧张不安,能调节人的情绪,消除轻微的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等,改善心理状态。也就说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合理地发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心态,维持心理平衡。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在中小学的体育活动中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情感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在一起。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刺激有利于人的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

(2)体育活动能提高中小学生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心、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的精神。由于体育运动和训练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和紧张、激烈的对抗性,并伴有一定的生理负荷,它要求运动者克服心理障碍,以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和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体育本身就是人的一种意志行为,在中小学体育活动中,体育常常意味着竞争,意味着要达到一定水平或锻炼标准,而这一过程则要求你必须付出努力与汗水。如学生要达到体育锻炼的标准,就必须意志坚强,刻苦锻炼,而当他通过努力达到标准时,则会为自己的成功而高兴,同时也会感到自己战胜困难的巨大潜力,从而树立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与自信。

(3)体育运动能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体育活动能使人学会竞争,学会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实力,体育活动也能使人学会合作,学会相互配合,使许多个人凝聚成一个整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去夺取成功。体育活动能让你掌握一个与人相处的法则,这就是自己成功时要善于谦虚,别人成功时要善于欣赏,大家共同成功时要善于分享。这一法则正是健全人格的法则。体育活动能发展人多方面的能力,如身体运动能力、协调能力、操作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应激能力等。体育活动还能磨练人的性格,使人变得坚强、刚毅、开朗、乐观。人们通过体育运动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与动机,学会延缓需要的满足、学会解决动机斗争的矛盾,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倾向性更趋于成熟。

(4)体育活动有助于矫正人的某些心理缺陷。心理不是孤立的,心与身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的心理与人周围的环境、与周围的人也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而体育这一社会活动则为人提供了一块珍贵的活动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人的心理与身体、人的主体与周围环境、人与周围的人能够充分地交融在一起,从而促进主体对环境的适应、促进人际关系,使人达到身心平衡,获得心身健康。同时,如果某些人存在心理上特别是人格上的某些缺陷,也可在这一空间中通过参加不同项目的体育活动得到较好的矫治。根据基恩(Kyan)1983年的调查,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则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巴斯奇(Bosscher)1993年曾调查两种体育活动方式对于治疗严重抑郁症住院患者的效果。一种活动方式是散步和慢跑,另一种方式是踢足球、打球球及练体操等体育活动结合放松练习。

从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分析,体育活动对心理创伤恢复有积极促进作用。在实施干预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对象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创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安排合理的运动时间、强度和频率。

参考文献:

[1]王刚,体育活动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4):140―142。

[2]王玲,路仕容,大学生自杀态度、抑郁水平和自杀意念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422-424。

[3]何颖,季浏,不同的体育锻炼类型对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影响及其心理中介变量(Body-esteem)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5):32-35。

[4]徐波,季浏,胡章萍,等,体育锻炼缓解研究生抑郁和焦虑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3):42-43。

[5]朱唯唯,体育调节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优点[J],中国学校体育,1999(5):56。

[6]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8,223。

[7]李学砦,不同锻炼项目、强度和时间对大学生焦虑、抑郁及自我概念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8):20-22。

[8]何德福,体育运动与抑郁型心理的治疗[J],中国学校体育,2001(6):58。

[9]陈大为,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影响[J],体育与科学,2002,23(2):46-49。

[10]毕秀敏,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30-31。

上一篇:社会学视角下的体育课堂文化探究 下一篇:从“飞石索”看纳西族原始体育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