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一杯清茗,品一缕墨香

时间:2022-09-24 01:05:58

从小就爱书法,并非出生在书法世家,受了熏陶所致,也并非懂书法,只是单纯的喜欢墨汁的清香,喜欢挥毫洒墨的潇洒,并且始终坚信着:书法对人格是挑剔的,正如柳公权对唐穆宗的那句谏言“心正则笔直”。我想擅长书法的人,定有一颗善良的心。

自从来到武夷山这个碧水丹山总关茶的世界后,我才蓦地发现,茶和书法是如此默契、渊源是如此之深。

对于书法来说静是至关重要的,以静寂心态进入创作的世界,摒弃杂念,以气运笔。而这恰也正是茶对环境的要求。自古便有“酒壮英雄胆,茶助文人思”之说,茶能帮助文人凝心静气,激发文思,提高作品的艺术效果。但其实茶与书法的联系更本质的则在于,它们有着共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艺术特性,它们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共同演绎着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宋代坡最爱茶与书法,司马光曾经问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从陈,君何同爱此二物?”东坡妙答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坚,是其操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这里,坡便是将茶与书法两者上升到一种相同的哲理和道德高度来加以认识的。

茶和书法一样都是沿着一条从实用向艺术的道路逐渐演变的,而且其演变的步伐又是惊人的相似。

唐代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同时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书法中有关茶的记载也逐渐增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书家怀素的《苦笋贴》。此贴仅寥寥数字――“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通常解释为怀素致信向友人要茶。《苦笋贴》既是书法珍品也是茶文化史上的无价之宝。

宋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在中国茶业和书法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比较著名的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蔡襄一生爱茶,作书必以茶为伴。在任福建路转运使时,他改进了制茶工艺,采用更为细嫩的原料,制成精美细巧、价值连城的小龙团(上品龙茶)。宋人熊蕃称:“自小龙团出而龙风遂为次矣。”欧阳修也在《龙茶录后序》中说:“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蔡襄不仅在制茶实践上有独到之处,而且更有一部影响甚大的理论著作《茶录》。《茶录》是一本茶书,但是其字迹本身也是一篇难得的书法佳作。宋代《宣和书谱》做评曰:“大字巨数尺,小字如毫发;笔力位置,大者不失缜密,小者不失宽绰。……尤长于行,在前辈中,自有一种风味。”

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愈加,有关茶叶的书法内容也逐步增多。流传至今的佳品有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诗》、郑燮的《竹枝词》、汪巢林的《幼孚斋中试泾县茶》等等。至于近代佳品更是数不甚数。

自古以来著名的书法家不一定是著名的茶人,但著名的茶人往往都是优秀的书法家。对茶文化有杰出贡献的“茶圣”陆羽便可认为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法评论家。历史记载陆羽从小就刻苦学习,“竟陵西湖无纸,学书以竹画牛背为字”,并与颜真卿过往甚密,他曾挥笔题壁:“天下奇泉”,还曾在庐山与挚友皇甫冉把盏啜茗畅谈书法。

“作书能养气,也能助气。”书法书写的是朴素、廉洁、宁静、清雅、淡泊等一系列象征意义,练习书法时需忘却一切烦恼和忧虑,清心宁神,专注于纸上笔尖,于挥毫散墨间洒去心中郁结之气。久而久之,便可使人精神焕发,神清气爽。而这些内容也正是茶给人的审美愉悦。那浮浮沉沉的茶叶在茶杯中尽情地舒展,细细啜上一口,茶香于舌尖齿间萦绕,顿觉沁人心脾。和书法一样茶对于人也是异常挑剔的,陆羽说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唐代著名诗僧皎然在诗中说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下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把饮茶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精神境界的升华,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描定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让人感受到饮茶能让人悟心明性,养身修道的真谛。

其实又岂止是书法,茶怕是天下至宽容之物了。它既可舞文弄墨与书画相伴,接受诗词吟咏,又可和琴相依,共谱淡雅意境,所谓琴韵茶味。茶所能包容的只是一切安静的、深沉的,有着深邃内涵之物。

上一篇:国茶之痛:品牌国际化的困局与出路 下一篇:撩人的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