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语:景德镇四大名瓷

时间:2022-10-14 06:33:13

沉静青花瓷

有不少藏友都对青花瓷情有独钟,有的人说不出什么原因,只是觉得青花的素淡雅致令人百看不厌。其实,这种百看不厌,即是青花意境之美的魅力所在。

青花起源于元代,盛于明清,传承发扬于现代,近千年的文化积淀,使之成为古代东方艺术的代表而举世闻名。用青花色调表现山水等具有苍翠古朴的格调,特别是经过岁月的沧桑,逾显其古朴之神韵,使人回味无穷。

青花艺术有着无可比拟的沉静之意境。东西方艺术的一个重要分界点,就是西方艺术展现的是一种张扬之美,反映了西方人精神境界所崇尚的追求个性解放的性格特征;东方艺术的审美理想是建构在“存天理,天人欲”及“中庸之道”之传统内核基础之上的修身养性,以达至人生的无烦无恼的境界。青花艺术正是深入表现隐匿其间的纯粹的静谧之境界。

青花艺术可以更好地表现大自然细腻、典雅、幽远、雄峻的意境。青花是通过料分五色的笔法和工写兼备的手法表达大自然细腻的景致。当代陶瓷美术家,人称青花大王的王步先生终生致力于青花艺术创作,所创作的作品“纤细处毫发毕现”,呈色更加典雅、明净,极大地丰富了青花艺术的语汇,创造出前人未有的新境界。在山水创作中青花分水把远、中、近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远景若隐若现,中景清润朦胧,近景体现其深沉而幽远深秀的效果。远观层次丰富的景象,又有雄峻的意境。这种艺术效果将我们带入山幽奇境,似有仙灵隐匿其中,引得人们直欲入此访道问仙,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受。

青花与其它色彩的完美结合,联袂而出,达到色彩组合的最高境界。青花可与釉下彩与釉上彩结合创造出人间珍品。元代的青花釉里红和明代的成化斗彩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们或价值连城或价逾黄金,是因为青花因其它色调映衬而更加幽雅,其它色调因青花对比而更显宁静,两者的完美结合犹如浴火重生的凤凰高贵无比。

青花与其它工艺手段的结合,拓展了新的特色与新的意境。如陆履峻的青花与釉下雪景的结合,即是一种创新。两种色调对比分明,青花因雪景映衬而幽蓝,雪景因青花对比而逾晶莹。黄秀乾先生运用青花和釉下巧雕的工艺配以釉上斗彩,所创作的作品美仑美奂、耐人寻味、独树一帜,为陶瓷艺术作出了杰出贡献。青花艺术因他们的努力而得以发扬光大,放射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青花艺术的意境之美,是青花艺术本身所蕴藏的内在美,只要您用心去体会,青花艺术的意境自会流泻而出,光彩夺目。

七巧玲珑瓷

传说中有一种镶玻璃的瓷器,上面有米粒大小的图案,剔透明净犹如水滴,被称作“玲珑瓷”。然而,玲珑瓷上并非真的嵌上了玻璃,那么,那些晶莹通透的玲珑眼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千百年来,剔透又神秘的玲珑瓷全部出自一个地方,就是中国的景德镇,关于玲珑的谜底一直保留在这座古镇上。我们在一个晨曦初露的早晨,来到景德镇的一个车间里,探访一下这里的秘密。

这里是异乡人的禁地。大门后的女工在碗坯上装饰线条和图案,她们用蓝色的青花颜料,将花瓣、龙纹印在碗沿和碗底,在蓝色图案的中间可以发现米粒般的白点,正是烧制之前的玲珑眼。这一道工序是在碗坯上上釉,熟练的工人用吸盘将碗坯整个地浸入釉料中,提起来,碗外沿被施上了均匀的釉层,内壁的釉料则是这样淋上去的。釉层下面,玲珑眼早就存在了。 经过烘烤区,来到厂房最内侧,一名瓷工正从模具中倒出碗坯,碗面粗糙纹路上的白点显示出,玲珑眼已经埋在下面,这道工序仍然不是玲珑眼的关键所在。走进厂房内侧的一间密室,终于找到了玲珑眼的成型工艺:泥块在旋转的机械模具中形成了碗坯,一名工人将碗连同模具往一个特殊的装置上一压,原本平整的碗沿出现了这样镂空的小洞,在镂空的碗里盛上这种白色的液体,出来的就是玲珑碗坯。

玲珑瓷产生于宋代,那时的瓷工制作了一种镂空的器具“香薰炉”,烧窑过程中瓷釉流动,将薰炉的小洞封住,形成了明净透亮的效果。瓷工们由此受到启发,有意将坯体镂空,施上特殊的玲珑釉,发明了晶莹剔透的玲珑瓷。

留住了一次偶然的窑变,诞生了名满天下的玲珑瓷。千百年前瓷工苦心研制的玲珑釉至今秘不外传,历代瓷人的心血与智慧是景德镇永远的宝藏。

繁花似锦粉彩瓷

粉彩瓷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色彩非常丰富,纹饰如同画卷般精美。不少藏家都喜欢请摄影高手给心爱的粉彩瓷藏品来个“全身照”,整个瓷器的图案就像平摊的画轴,让人随时都能“一目了然”地欣赏。

按照出现的历史年代来分类,粉彩瓷还是陶瓷的最后一个主要品种,在艺术效果上独树一帜。由于粉彩是一种釉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因此也叫“软彩”。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600℃至900℃高温烘烤而成。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始见于康熙晚期,后历朝流行不衰。

“粉彩瓷与其他种类的瓷器在烧制工艺上有很大的差别。”对于国画专业出身的骆阳能来说,这种体会更为深刻。粉彩瓷的彩绘方法比较特别,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再用干净笔轻轻打出深浅浓淡的各种颜色效果,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此外,粉彩的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因此给人粉润柔和之感,“粉彩”的名字也是这样得来。

粉彩瓷在我国的陶瓷发展上属于异军突起,一出现就迅速成为了瓷器“霸主”――青花的主要对手。藏家苏文说,青花瓷诞生几百年来,颜色釉、五彩、斗彩等其他种类的瓷器都不是它的对手,影响不了它的市场地位。而粉彩瓷出现后,甚至还一度占据过上风。由于出现的历史年代比较晚,加之当时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有大量出产,粉彩瓷的存世量比较大。目前,在各种古玩市场上,都能看到大量民窑出品的粉彩瓷,价格上也比较“平易近人”。南宁藏家苏文收藏的粉彩瓷清一色出自民窑,他说,如果不是只追求收藏的经济价值,而重在艺术享受,民窑出的精品同样很值得收藏。

颜色釉

五颜六色、璀璨多姿的颜色釉陶瓷,凝聚着中国古代陶瓷工匠的聪明才智。漫长的历史岁月沧桑积淀于缤纷的色彩之中,唐代多彩,宋性,元代辉煌,明清华丽。像大树的年轮一样,述说着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切,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尤其是元、明、清颜色釉陶瓷,不但色彩斑斓,而且成为中国陶瓷的主流品种之一。

颜色釉有高温、中温和低温之分,色釉品种至雍正时已达数十种之多。但决定颜色釉的呈色剂却只有铜、铁、钴、锰、钛、锑、金等几种金属氧化物,尤其是前三种,是中国传统釉色的主要呈色剂。同一种金属氧化物,利用温度和焰性改变其分子结构,可烧出不同的色釉品种。如氧化铜在氧化焰中可烧成绿色,如果在还原焰中可烧成红色。而铁的氧化物,在还原焰中可烧成青绿色,在氧化焰中可烧成黄色或酱色。如果提高氧化铁的含量,再配上钴、锰等金属氧化物,更可烧成黑色。这其中的奥妙,取决于釉料配方的调整和烧成技术的纯熟程度。古代勤劳智慧的陶工,在实践中准确地掌握了各种釉料的变化,得心应手地调制出各种釉料配方,纯熟自如地驾驭了烧成技术,创造出数十种色彩缤纷的颜色釉。这种精湛的制瓷工艺,至今仍令世人叹为观止。

不同的釉色,配用相适应的造型,方能充分体现釉色本身的美感。元、明、清颜色釉产品十分重视釉色与造型的统一。如高温铜红釉有霁红、郎窑红和豇豆红之分,其特征分别为沉稳、奔放、素雅。传世品中沉稳的霁红釉多与大小适中的瓶、壶、炉、洗等结合;浓艳奔放的郎窑红则多与大件的瓶、罐等相结合;素雅柔润的豇豆红则与小巧的瓶、洗、盒、水丞等文具相结合。色彩丰富的颜色釉,与相适应的造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恰如其分地表现出颜色釉的天然丽质,体现出中国传统颜色釉高雅的审美情趣。

均匀纯正釉色的烧成,除釉料配方和烧成等因素外,施釉工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根据不同的造型和釉色品种,元代以后景德镇陶工发明了多种施釉方法,如一般的碗、盘用蘸釉法,大件器物用浇釉法,方器则用笔榻法。为保证釉色均匀,一般颜色釉多用吹釉法,宣德及康熙的洒蓝、嘉靖的回青、康熙的豇豆红等,其特殊的装饰效果,均与吹釉法相关。

古代陶工用的吹管,是当代喷枪的前身。二者的作用完全相同,能保证釉料均匀地附于器物外壁之上,烧成匀净的釉色。各种施釉工艺均有特殊功能,它们是颜色釉的工艺基础,也是精湛的制瓷工艺的具体表现之一。

上一篇:世界上最幸运的茶博士 下一篇:紫玉金砂:形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