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置管术和鼓膜切开术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比较

时间:2022-09-23 10:35:46

[摘要] 目的 探讨鼓膜置管术和鼓膜切开术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并将结果进行比较。 方法 选取在我院诊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90例,根据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鼓膜置管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鼓膜切开术治疗,将两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3~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97.78%,对照组总有效率80.8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85.00%,对照组总有效率61.9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鼓膜切开术与鼓膜留置术各有优劣,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治疗方式选择应根据患儿的病情、病史判断。

[关键词] 鼓膜置管术;鼓膜切开术;小儿;分泌性中耳炎

[中图分类号] R764.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5-0120-03

病史较长的小儿分泌性中耳炎一般临床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鼓膜留置术因其显著的疗效,被临床优先选择使用。因研究对象多为小儿,良好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的首要依据,但笔者认为,鼓膜切开术虽然在疗效上处于绝对劣势,但还是有其独特优点,对于3~6个月病史、病情较轻的患儿仍可使用[1]。本文选取我院分泌性中耳炎患儿90例,对照研究两种术式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分泌性中耳炎患儿9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5例。观察组65耳,男27例,女18例,年龄3~11岁,平均(6.11±0.95)岁;病程3~8个月,平均(5.01±0.91)个月;对照组68耳,男25例,女20例,年龄2~10岁,平均 (6.01±0.97)岁;病程为3~8个月,平均 (5.11±0.92)个月;两组耳数、患儿性别、患儿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表现

患儿的患耳鼓膜出现活动不良,咽鼓管在吹张时通气不良。光锥已缩短或已消失,呈灰蓝色或琥珀色。鼓膜肥厚、混浊,或鼓膜内陷。听力严重下降,耳聋、耳鸣,或闭塞闷胀感,少数患儿摇头时,可闻水声。采用纯音测听,患儿骨导均正常,声导的抗图均为B型鼓室导抗图,言语频率的气导下降35~55 dB。

1.3方法

两组患儿术前均采用75%乙醇滴入外耳道进行消毒,手术均在耳内镜下实施,患儿采取仰卧位,行全身麻醉,术后均采用抗生素抗感染。对照组采用鼓膜切开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在鼓膜前下象限底部行鼓膜切开,做弧形切口,鼓膜的倾斜和切刃深度情况相当即可,切忌过深,采用吸引器将积液吸出。术后每天行咽鼓管吹张1次,持续治疗7 d。观察组采用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在鼓膜前下象限切开鼓膜,做十字切口,采用吸引管将鼓室内分泌物吸净,采用糜蛋白酶和地塞米松对鼓室冲吸,用鼓膜置管器在鼓膜切口处置入鼓膜通气管,将积液吸出,置管需留置6 个月左右,根据患儿自身情况,可调节时间。

1.4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患儿鼓室导抗图分型变化、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对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进行记录。

1.5疗效评定标准[2]

治愈:经治疗后,患儿鼓室导抗图已恢复至A型,鼓膜形态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正常;有效:经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鼓室导抗图均恢复至As型,或恢复至C型;无效:经治疗后,患儿相关检查结果、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改变。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不同病程时间效果比较

3~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97.78%,对照组总有效率80.8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85.00%,对照组总有效率61.9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计发生率为9.23%,对照组为4.4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一般原因为咽鼓管功能缺失或者耳黏膜分泌障碍,具有中耳内渗出非化脓性积液等特异性临床表现[3],其发病因素复杂,一般是由病毒侵入功能障碍的咽鼓管引起[4]。因为儿童咽鼓管正处于发育阶段,经外部刺激,排出中耳内气体却不能经中耳黏膜有效吸入,导致内外压力失衡,中耳内气压显著低于外界[5]。在压力的影响下,中耳黏膜管壁通透性呈病态增加,使血清渗出,形成带有病菌的积液,而黏膜以及肉芽被积液内病菌刺激,引发病理变化,所以该病在儿童中多发[6]。该病发生可能损害听力,导致听力功能障碍,重症患儿甚至可致听力丧失,危害性极大。

临床上针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一般需要在诊断时了解情况,对于病史小于3个月,病情未严重进展的患儿,多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因为贸然的进行手术给患儿家庭经济增加负担,并且小儿手术相对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7]。对于3个月以上病史且内科治疗无效的患儿,临床上主要采用两种外科手术方法治疗,即为鼓膜切开术与鼓膜置管术[8]。鼓膜切开术直接吸取积液,并杀菌消毒的方式一次性治疗患处病变,并且操作十分简便,治疗周期相当短,但临床效果欠佳[9]。鼓膜置管术是在鼓膜切开术的基础上延伸开发出来的一种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术式,其利用一次性导管留置,逐步排除积液,并注入药物,可长期维持中耳内外压平衡,促进咽鼓管功能恢复,在维持治疗上有着显著优越性,并且治疗过程温和[10]。一般来说,拥有比鼓膜切开术更好的疗效。本文结果中显示,无论是病史在3~6个月的患儿还是6个月以上的患儿,鼓膜置管术均具有明显优势,而且对于病史6个月以上、病情较重的患儿,只有采用鼓膜置管术,才能使疗效达标。但手术对象为小儿,只关注疗效是远远不够的,鼓膜置管术疗程较长,并术后留置管的缘故,需要照顾小儿时间较长,并且本组另一组研究资料显示,鼓膜置管后,并发症发生例数显著高于鼓膜切开术,原因是由于留置管后,易出现术后通气管阻塞、感染、鼓膜穿孔等并发症,虽然并发症经处理不会导致严重后果,但势必会引起患儿家长担忧。综合以上因素,笔者认为,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治疗方式选择应根据患儿的病情、病史判断。鼓膜切开术虽然为一种陈旧术式,在疗效上有明显劣势,处理病史6个月以上的患儿力不从心,但胜在手术操作简便,疗程短,术后患儿不用带管,可避免由留置管引起的并发症,故可用于病史3~6个月、病情不严重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治疗中;而鼓膜留置术虽然操作相对繁琐,术后维持引流时间长,并发症相对较多,但胜在疗效显著,可保证较重病情患儿的治疗效果,是6个月以上病史的患儿必须采用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 韦家锋.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98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9):1117-1118.

[2] 刘峰.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160例治疗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8):1043-1044.

[3] 黎雄文. 鼓膜置管术治疗65例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7):13-14.

[4] 张庆卫. 鼓膜切开灌洗地塞米松及α-糜蛋白酶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观察[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 10(22):1772-1773.

[5] 邓丽芳,李碧玉,金红,等. 鼓室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1):2334-2335.

[6] 张桂芬,王丽.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选择性鼓膜切开治疗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疗前沿,2010, 5(14):61-70.

[7] 岳胜清,罗晓,徐开伦,等. 鼓膜切开加置管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 泸州医学院学报,2012,35( 6):605-607.

[8] 牟军伟. 鼓膜切开注药加压治疗晚期分泌性中耳炎[J].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3):3202-3203.

[9] 刘飞,史保轩. 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463-2470.

[10] Johan Knutsson,Dan Bagger Sjoback,Magnusvon Unge,et al. Structural tympanic membrane changes in secretory otitis media and cholesteatomsa[J]. Otology and Neurotology,2011,32(4):596-601.

(收稿日期:2013-10-09)

上一篇:三维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长骨创伤效果观... 下一篇:对毒理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