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信息科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综述

时间:2022-09-23 08:49:08

光信息科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综述

作者:胡章芳 潘武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1人才培养模式

在组织相关人员在对国内、外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模块+项目+交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平台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和大类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即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项目是指项目训练、科学研究和项目开发;交流指优秀学生参与校际、国际间的交换培养和学术交流。同时开展丰富的各类讲座、课外阅读、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专业技能证书考试等第二课堂活动。强调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训练为载体、第二课堂为拓展、项目和交流为提升,注重学生个性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创新。通过优化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柔性教学计划。发挥实践训练的载体作用,营造个性发展的实践空间。统筹规划第二课堂教学,打造校园创新文化,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内与课外全程全方位支持学生个性发展,使创新人才得以充分发挥其潜力和才能,为高素质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

2制订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2]

2.1借鉴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获取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胡章芳 潘武(重庆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重庆 400065)知识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工程综合设计等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交际、团队协作与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研究能力为目的。

2.2创新性人才培养规格必须满足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三个方面的要求。

2.3培养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具备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在光网络传输及光纤技术、光信息处理及光电技术等方向形成自身特色的、可从事光信息理论与技术、光电工程、通信工程、光电子器件技术以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体系包括公共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模块(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科技活动)等组成。根据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特点和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需要,按照基本技能训练、设计和综合技能与系统工程能力训练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三大模块,构建一个“三层次、六类别”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如图1所示。该实践教学体系中三个层次依次递进,第一层次为基本技能培养,由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和基础实验组成。第二层次为设计综合能力培养,它由若干课程设计和综合系统设计组成。第三层次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入实验室或进入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研究自己拟定的课题和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等以及参加“全国光电杯”等多元化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构建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主要旨在实现“四大互动”,搭建系统性的科研和创新实践平台。科研实践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必须加强科研实验环节。为此,需要教师、院系、学校、地方政府、企业多方共同培育科研实践基地,搭建系统性的科研和实践平台。实现以下四大互动尤为重要:

4.1教师互动[3]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与行政管理教师双向互动,实现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教师、辅导员的及时沟通、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制定相应的科研评价机制以激励学生,及时开展学术研讨活动,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4.2师生互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实施差异施教策略,正确评价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其寻找知识与智慧的最佳结合点,重视发挥“怪才、偏才”的作用,通过运用“诱导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思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发散性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通过现代化网络手段掌握重要信息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努力使学生朝着富有个性化特点的科研创新人才方向发展。可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研究来培养其科研能力,具体来看,可选择部分二、三年级学生为科研助手,参与教师、学校的相关科研项目,指导学生科研入门,同时也鼓励学生一、二、三年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开设相关讲座培训,对学生进行指导。

4.3院系互动[4]学院可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广泛宣传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每年可定期举办科研活动,如论文交流会、新产品展览会,开展设计(制作)大赛和科普知识竞赛,宣传发动学生参加国家(省、部)级科技竞赛活动等,籍此来营造科研氛围,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不断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同时改变以往主要以“理论考试”分优劣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创新教育激励机制”的正面引导作用,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学生科研活动评奖评优制度,表彰科研活动“先进个人”,重奖有突出贡献者,保护和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4.4学校、地方、企业互动为了在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需要学校、地方政府、企业三大系统双向互动。例如通过参与高校勤工助学,成立大学生创业园等来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还可通过学校与联系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方式,来拓展创新创业实践空间;通过在校外建立“基地化、项目型”大学生专业实践基地等途径,开展调查研究及创新创业实践工作。若能通过以上各种途径广泛开辟学生科研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新阵地”,必将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5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一支由校内教学、科研及管理优秀教师和校外合作企业、公司聘请骨干科技人员组成的教学、工程实践及科学研究创新能力训练队伍,从而确保在课程教学、工程实践认知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等环节得到加强。采取措施加强教师个人自身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建造产品和系统的能力,营造在专业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工程实践中开发这些能力。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包括:1)教师利用假期到工业界去工作。2)与产业界的工程师在科研和教学项目中合作。3)把工程经验作为聘用和提升对教师考核的条件。4)校内适当的科技开发活动。

6建立创新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1)成立由学科责任教授、课程责任教授组成的教学与实验团队,负责课程体系和实验体系设计。根据学院本科专业规范,学科责任教授组织制订专业方向课程与实验体系实施方案。课程责任教授组织教学与实验的实施。2)课程主讲教师由遴选方式产生,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3)实行开放式管理,所有师资、实验资源统筹调配,实现资源共享。师资管理(成果等信息)、教学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均有规章制度,并全部实现网络化管理。4)开放实验室。为实现“实践教学开放、内容开放、科技活动开放”等目标,建立相应的管理模式。利用网络化实践教学管理与服务系统实现可能限度的开放,以使学生完成课时内未做完的实验,或对实验课内的实验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让学生参与应用型、综合型、研究型实验项目、新实验装置的研究与设计工作,以及让学生做开放的自选题实验。5)开放课外科技活动基地。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从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搭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平台,使学生通过在实习实训基地、课外科技活动基地的磨练,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6)每年组织优秀本科生在实验室参与科研团队研究实践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遴选适合本专业教学实验的科研成果,并实施教学实验环境转化工作。7)每年由教学指导委员会遴选教学改革专项,组织探索、研究,并将成果进行实施。

7结束语

本文通过从深层次理解创新教育的内涵,总结吸取国内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经验,结合重庆邮电大学和光电工程学院的发展特点,以重庆邮电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对象,在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创新实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较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特色人才。

上一篇:河南社科研究员评定政策 下一篇:信息科学与课堂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