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26例临床救治体会

时间:2022-09-23 06:40:12

中暑26例临床救治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中暑的救治、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6例中暑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结果:经过综合治疗,26例中暑患者无一例死亡。结论: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和健全急诊抢救医疗体系是提高中暑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中暑;综合救治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022-01

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多发病,以高热、皮肤干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它是一种威胁人类生命的急诊病,核心体温达41℃是预后严重不良的指征。体温超过40℃的严重中暑病死率为41.7%,若超过42℃,病死率为81.3%。若不给予迅速有力的治疗,可引起抽搐和死亡,永久性脑损害或肾脏衰竭。我院自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共收治的26例中暑患者,经过综合治疗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中暑患者26例,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均确诊为中暑,其中男50例,女6例,年龄17~46岁,平均31±1岁,热射病30例,热衰竭16例,热痉挛10例,伴有合并症者3例,其中冠心病2例,高血压1例。每例患者从发病到医院就诊时间0.2~18h,平均9h.

1.2诊断标准:根据《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CB11508-89),将中暑分为以下3级: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凡有高温接触史,出现体温升高、大量出汗,伴有肌肉痉挛和(或)晕厥,并应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诊断。

1.3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进行治疗的26例中暑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

2结果

2.1临床表现:入院前4例患者出现体温迅速增高达41℃以上,出现嗜睡、昏迷。12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口渴、乏力、多汗、头痛、恶心、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临床症状。6例患者出现皮肤干热、无汗,口唇紫绀,血压下降。8例患者出现面色苍白,皮肤冷汗,脉弱或缓,血压偏低。4例患者出现严重口渴、尿少、烦躁不安。3例患者出现精神状态极差,嗜睡,脉搏细弱。1例患者出现呼吸快而浅,后期呈潮式呼吸,四肢和全身肌肉抽搐。

2.2检查

1.血、尿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蛋白尿和管型尿。

2.肝、肾功能与电解质检测:严重病例常出现转氨酶升高、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电解质紊乱、凝血机制异常。

3.心电图检查。

4.CT检查:方便、迅速而安全,尤其是对于急诊患者能较快做出排除性诊断,对争取时间抢救患者起到重要作用。

5.血气分析:混合性酸碱平衡失调。

2.3治疗:患者来院后立即置于通风低温的空调环境抢救,同时给予冰袋冷敷、酒精擦拭大血管处等物理降温措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依据患者缺水程度及时补充水分、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疑有脑水肿者,及时给予甘露醇250ml加压静滴降低颅内压,在补足体液的基础上也可以选用呋塞米。及时给予氯丙嗪进行药物降温,氯丙嗪25~50mg加入250~500ml溶液,静滴1~2h观察血压,并根据血压变化调整用量。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电解质紊乱。血容量不足会导致重要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可以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以补充血容量。补液时注意观察尿量变化,依据体重和尿量计算所需液体量进行补液。在补足体液情况下,仍有四肢肌肉抽搐和痉挛性疼痛的患者,可缓慢静注10%葡萄糖酸钙10ml加维生素C注射液 0.5g。对昏迷患者及时给予纳洛酮0.8mg加50% 葡萄糖20ml静脉注射;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给予利尿剂和硝酸甘油。中暑患者救治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发现昏迷及时必要时采取气管内插管,建立人工呼吸,以防胃液吸入造成窒息。待患者病情稳定,转入病房进一步诊治。

2.3预后:经过综合治疗26例中暑患者无一例死亡。

3讨论

中暑(heat illness)是指高温、高湿环境中发生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散热功能衰竭、水电解质丢失过量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损伤性疾病。预防中暑应从根本上改善劳动和居住条件,隔离热源,降低车间温度,调整作息时间,供给含盐清凉饮料。宣传中暑的防治知识,特别是中暑的早期症状。对有心血管器质性疾病、高血压、中枢神经器质性疾病,明显的呼吸、消化或内分泌系统疾病和肝、肾疾病患者应列为高温车间就业禁忌症。

诊疗体会:1、加强急诊抢救医疗体系功能,做到抢救及时、准确,是降低中暑死亡率的重要举措。2、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和对症治疗是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重要保证。中暑患者的治疗原则是迅速降温,防治休克、心衰、脑水肿和急性肾衰竭等,尽快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及时对症和支持治疗,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中暑患者需要细心的护理,特别是热射病昏迷患者极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和褥疮。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和多种维生素B和C,促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3、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中暑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环节。4、早期降温是中暑患者救治成功的重要保证。降温措施首选物理降温,对于重症高热患者,降温速度决定预后。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组织损害越严重,预后也越差。体外降温无效者,用4℃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也可用4℃的5%葡萄糖盐水或生理盐水1000~2000ml静脉滴注,既有降温作用,也适当扩充容量,但开始速度宜慢,以免引起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降温的速度决定患者的预后,通常要求1 h内将体温降低至38.5℃以下。5、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及时给予氯丙嗪进行药物降温。氯丙嗪是协助物理降温的常用药物,调节体温中枢功能,配合物理降温,使体温降低。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血压变化,血压下降时应减慢滴速或停药。

参考文献

[1] 苏晓雯.中暑的预防和现场救护[J].现代医药卫生.2011年16期.

[2] 苏月辉,许远玲,陈松清.53例中暑患者的急救与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年03期.

[3] 房树志,张彦林,陈静,郑德荣,刘关俊.重症中暑9例救治体会[J].人民军医,2001年04期.

[4]徐天鹏. 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J].临床荟萃,1997,12(17):776-778.

上一篇:腹腔镜手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的疗效... 下一篇:倍他乐克联合可达龙、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