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校思政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时间:2022-09-23 06:37:05

刍议高校思政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 要】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的高校开始了扩招的进程,高校学生的规模不断增加,学生基数的增加使得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问题都逐渐被暴露了出来,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在于思政教育中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相对落后,从而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呈现出了不断下降的趋势。因此,现阶段高校必须加强思政教育当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当中,研究了当前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对应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一、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是随着发展的深入,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增加,尤其是在进入进入到新常态之后,社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从表面上来看,市场之间的竞争是一种经济实力之间的竞争,但是从竞争的本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当中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民族精神不仅决定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大学生在未来国家的重要建设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必须要接受必要的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适合岗位的实际需求。但是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基本状况来看,许多高校对高校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都不够重视,甚至还有部分高校根本不会在思政教育当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的相关内容,从而导致了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高校必须要将自己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的培养方面来,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1]。

二、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所存在的难点分析

(一)人文精神培养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

所谓的人文精神,其本质就是一个人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人文精神的存在是以人的整体生命为基础,同时又超脱了生理的人,并将人的主体精神有效的反映出来。人文精神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将人的潜能充分的挖掘出来,从而使得人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一些都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需要不断强化人的主体地位,强化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人在社会当中的价值,同时还要去人必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提高,并使得个性得到充分的解放。不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还是现代社会中的人文精神都充分反映出了人文精神的这些特征。在最近几年当中虽然有些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人文精神教育活动,在教学内容中增设了许多与人文精神教育有关的课程,但是大部分的搞笑都没有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即对于接受教育的大学生来说究竟有没有接受人文精神教育的意愿,如果学生自身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没有兴趣,同时也不具有提高自己人文精神的意识,那么高校的一切人文精神教育内容都是空谈[2]。因此,高等院校在进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当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人文精神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从内在方面不断激发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实际需求,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思政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效果[3]。

(二)人文精神培养离不开实践

在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过程当中,人文知识占有一定的地位,如果没有人文知识的指导,学生就无法形成系统的人文知识,但是如果一个人仅仅具有人文知识,但是却无法将这些人文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则也不能说学生已经形成了人文精神。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仅仅是知道人文精神,具备人文精神则是体会到人文精神,二者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4]。知道人文精神仅仅是处于认知的范畴当中,同时知道人文精神的实现相对也较为简单,但是人文精神在教育方面则属于一种精神教育,其本质并不是在于学生在大脑当中存储了多少人文知识,而是在于学生对于人文精神具有多少体会。学生只有在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通过体验与感悟的方式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对人文精神的体会,同时要在自己的日生活当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实践才能够了解到人文精神的实际内涵,并产生人文精神的情感。此外通过日常行为当中人文精神的反复实践才能够使得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体会不断深化,从而自发的产生一定的人文精神,并逐u促使学生形成具有人文精神的日常行为。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当中应该通过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领悟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人文精神的实践。

(三)人文精神教育需要与专业课程的教育融合在一起

现阶段许多高等院校为了相应教育主管部门的号召,提高思政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效果,在教学课程当中增加了大量的与人文教育有关的授课内容,同时在校园生活当中设立了许多人文社团,并定期的举办一些人文精神的教育活动。这些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5]。首先,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属于一种精神的教育,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人文精神无处不在。因此如果仅仅是通过专业的课程以及校园团体进行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并不是完全妥当的。高校思政教育在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当中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将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育当中去[6]。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相关专业课程,大部分的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课程都具有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相对于专业的人文教育课程来说,在专业课程当中进行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相对来说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够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数众多的专业教师才应该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主力军,如果专业课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当中将相关的人文知识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去,则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更轻松的体会到人文精神[7]。

(四)人文精神教育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在上文的论述当中我们发现,人文精神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一种精神教育,但是这种教育,这就导致人文精神的教育与知识的教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如果将自然科学的教育方式照搬到人文教育当中去,则人文精神的教育必然会走向知识传输的当中,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只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而缺乏对于人文精神的实际体验,因此也就无法具有人文精神的实际价值[8]。但是一直以来在高校的人文精神教育当中,大部分的教师都倾向于采用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实际教学,即向学生灌输大量的人文精神具体知识,学生虽然可以获得较为系统的人文知识,但是却一直处于认知领域当中,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人文精神的教育不能仅仅限于知识的教育,而应该加强对于生活的体验,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一定的升华,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与创新。人文精神是主客观的合一,是精神性的存在。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任何殚思竭虑的理性分析都不可能收到最佳的效果”,人文学科的学习需要“思辨”而不是“推理”,因此,有效的人文教学方法应是“讨论”、“对话”、“反思”、“实践”。当前的人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摆脱科学教育的影响,没有实现方法上创新。因此,人文教育的方法问题已经成为妨碍大学生人文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9]。

三、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策略分析

(一)以人为本,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所谓的以人为本是指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管能动性,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育的效果。在现代社会当中思政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自我解放的一种根本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唤醒学生的思想觉悟,同时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当中应该将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使得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时代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主体性道德人格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独立、自由与理性的道德人格,强调主体性道德人格可以反映出社会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同时个人也强调了社会的责任。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推行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教育其实是大学生主体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表达出了一种对于价值的追求。在对高校学生进行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教育过程当中需要更正在思政教育当中的两个错误观点:第一,不尊重学生的价格思想与精神内涵,采用一种消极以及繁琐的训练方式进行主体性道德人格的训练;第二,不尊重客观实际,采用空洞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都忽略了学生作为道德活动的主体,是具有一定的尊严的, 过度执着的进行教学[10]。

(二)注重人文关怀,开展校园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社会的环境必然会对思政教育的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原有的利益格局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种社会的变化也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了大学生作为利益主体的也具有一定的市场身份。基于此种情况,当前阶段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必须要着眼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与变化,并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纳入到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当中来,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探索,从而使得学生树立起健康的心理,从而从容的面对学习与生活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高校也应该致力于营造出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这对于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11]。基于此种情况,现阶段高校应该在对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促使校园文化活动的深度与精度不断地提升。同时高校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发展意识,不断提高文化活动的品位与内涵,在营造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氛围的同时,还需要举办科学、文化、艺术等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

(三)加强人文学科体系建设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高校在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当中应该遵循以优良文化成果为基本内容的原则,例如将艺术、哲学、历史以及伦理等内容作为人文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做到以人文素质为中心,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统一发展,建立起完备的人文学科体系,并将人文精神教学的内容贯穿到教学的整体当中去。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得人文学科的发展与时代与社会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同时还可以使得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有效的提升,此外还可以使得学生的人性得到有效的发展,以上一些因素最终会使得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在上文的论述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文精神的教育并不是完全理论性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人文精神教育必须要立足于社会实践,高校需要开设一定比例的人文实践课程,定期的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体验人文精神。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将课堂学习当中所学习到的各种人文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同时通过实践对人文知识进行检验,实现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进步。人文教育也应该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当中,而应该是面向社会的动态教育活动,这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社会即学校”。

(四)强化教师的人文素质,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人文教育当中,教师的人文素质会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学生的品德教育当中教师本身的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部分的学生心中,教师是道德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具体表现[12]。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很容易受到教师的言行举止的影响,教师的品格与素养也可以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也是较为深刻与深远的。由此可见,在人文精神的教育当中,教师的人格教育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基于此种情况,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首先需要强化自己的人文素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文素质感染学生,以自己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建立起健康的思想观念,以自己高尚的品格净化学生的心灵。当前阶段素质教育也是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在素质教育当中需要强调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集道德、信念、情感、意志、行为、创新于一体的教师的人文素养, 这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此种情况,教师首先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文素质,为人师表,在思政教育当中以身作则,承担起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引路人的重要职责。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于学生自身以及国家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在未来承担着建设国家的艰巨任务,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才能规范其思想品行,才能使其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因此,现阶段高等院校需要在思政教育当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研究了现阶段人文教育所存在的困难,并总结了对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对我国现阶段的思政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娟,蒲小梅. 论巴渠红色文化在地方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6:79-82.

[2]王璐,尹燕.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理性自觉与实践策略[J]. 钦州学院学报,2015,12:51-54.

[3]曾媛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J]. 西部素质教育,2016,15:131-132.

[4]高良坚. 新媒体语境下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权威性之建构――基于制度性权威与知识性权威[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8:60-63.

[5]孟琦,张亚军,葛梦薇. “立德树人”视阈下协同推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思考[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76-79.

[6]储德峰. 试论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及其构建――以上海政法学院为例[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04:100-103+109.

[7]罗昌勤,韦春北. 村民自治对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民主管理水平的启示――以广西宜州市合寨村为例[J]. 农学学报,2014,04:114-118.

[8]刘春颖. 用地域文化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刍议――以江苏南京人文精神为例[J]. 黑龙江史志,2014,07:38-39.

[9]Z江.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探讨[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5:116-118.

[10]安蓉泉. 为思政课教育搭建入脑入心的“立交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育的“融”理念及其实践[J]. 观察与思考,2013,04:35-39.

[11]江立成,王志红,柯文桂,张宪平,陶传增,任雪萍,潘加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教学法”的理论构想[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90-95.

[12]张男星,王春春. 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J]. 大学(研究版),2015,03:4-11.

上一篇:就业导向下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分析 下一篇:试议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德育教育的功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