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思考

时间:2022-09-23 06:22:41

关于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思考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的学习和全身心的投入与付出。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如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贯彻讯课程理念成为英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思考与总结,有许多困惑也有一些收获。

一、现阶段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课改的新理念要求我们摆脱原有的旧教学观念,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初中新课标指出,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小学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综合运用能力”,倡导符合语用学理念的任务型教学活动等等。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遇到不少的困难。

首先,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来看,我们容易将重心放在知识与能力上,而忽视了后两者。原因有两点:(1)由于受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习惯性的认为课堂教学就是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尤其是以中考为纲,以答题得分为重,怎样能让学生取得好成绩就怎样组织教学,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理念还在左右着教学思维。(2)由于受到客观实际的限制,班级中往往会有相当一部分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这种情况相当普遍。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与他们交流起来很困难,课堂活动也会因此二难以进行,更不用说什么过程与方法了,所以,教师只能将重点转移到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上来。

其次,新课程的理念并为彻底地深入人心,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理念的不同。旧课程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堂的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观念在许多老师和学生当中是根深蒂固,老师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孜孜不倦地接受这些现成的东西,这显然是与课改背道而驰的。

二、教学中应如何实施新课程理念

我们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加快改革的步伐,走出误区,真正把新课程的精神落实到英语教学当中。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方式,使英语学习既有利于学生打好基础,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更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创新。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把学生当成主体,重视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呢?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每天轮流上台发言,发言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小故事,一则新闻,提出社会热点供大家讨论,说一则笑话,或仅仅是找到一个漂亮的英语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内容自选,题材不限。这样的活动不但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而且同时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改进英语课堂教学的措施

(一)书――让学生自己读

读,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起到决定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意义非同寻常。在读前,我先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理解文章,然后小组讨论、代表陈述,再各抒己见,最后总结归纳,找出课文的语言点。整个过程我只会在旁边适当加以点拨,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若遇到较为偏难或一些目前学生还比较陌生的文章时,我一般是在练习前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图片或相关的信息,尽可能地创设情境,加强背景知识的引导,以此来降低难度,同时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

(二)话――让学生自己说

学生又不敢开口到敢说,由不善说到善说,既要经历一个心理的反复冲突过程,又要经历经验不断积累的实践过程。而学生要实现这一跨越,教师必须给每一个创设出公平合理的机会和人人参与的机会。答问是说,交流评价是说,辨析研讨是说,体会想象是说,复述讲演是说……这些话,往往构成激活课堂思维的灵魂,构成学生主动发展和充分发展的关键。只有突破为教而说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桎梏,学生的说才会走出多样化;只有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只有多说多练,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进步。

(三)问――让学生自己提

学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深入发现。让学生全心全力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参与当前的讨论活动,去解决自己能懂的内容,梳理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形成一种激情难耐的学习状态。

(四)果――让学生自己摘

任何学习成果,都是思维加工的结果;任何深刻的认识,都是认知不断建构的体现。学习的质变点,往往就在学生猛然跳起的一刹间发生。比如:unit One,有关借书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到学校的图书室借书,让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理解中文的内容。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资料查询,使学生恍然大悟。对于学生的点滴成绩与进步都进行积极的随机评价。

(五)学――让学生自己评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实践过程,同时也应该是思维火花不断碰撞与闪射的激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把学习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学生评什么呢?评读、评思、评说、评悟、评组成学习过程的一切具有价值的东西。这种评是全方位的,既强调互评,也强调自评,还可以评老师、评教材(品析精彩,挑剔欠缺)。通过评,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张力,促进学生认识的飞跃,激发学生探究的内力,使学生更主动驾驭并掌握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体现。

(六)情――让学生自己抒

“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含的情感要靠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多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牵动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由此可见,情存在于教材,启动于老师。只有情情相激,才会使学生兴奋、激动、活跃,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机与智慧。情是课堂教学应体现的本质特点,也是真正落实人文精神的关键。

总之,二期课程改革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对于一项改革来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人人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对于我来说,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充实、不断提高对课改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才可以很快适应和成熟起来。

上一篇:浅析高中化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下一篇:联系生活实际让生物课堂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