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时间:2022-09-23 04:14:19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问题背景]:关于新课程小学体育运兴趣动教学的标准解读,纠正对小学体育课改中运动兴趣教学的理解偏差,重视并科学有效地进行运动兴趣教学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运动兴趣及教学的实施策略呢?

[关键词]:运动兴趣 练习手段

一、新课程标准关于运动兴趣的解读

1.《体育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的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2.《新课程教学设计》明确指出:“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与重视运动节能的系统传授,过于强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学生的运动兴趣,结果导致学生既没有很好的掌握运动技能,也没有激发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实际上,学生多学或少学一些运动技能,掌握运动动作是否规范,并不是最重要的(当然,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使学生多学一些运动技能,掌握的运动动作也尽量规范一些。)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是体育课堂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即使学生的运动技能再多,技术动作在规范,如果对运动没有兴趣,不坚持参与体育锻炼,那么,学了也是白学、学也无用。因此,新课程体育教学观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地位。学生有了运动兴趣,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使体育活动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存在的误区

1、从单纯培养孩子的兴趣出发,选择一些好玩的、轻松的内容。根据所确定的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当然是给我们体育教师更大的空间。就某一堂课而言,如果侧重达成社会适应目标或心理健康目标,培养孩子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而兼顾运动技能或运动参与目标的实现,选择一些好玩的、轻松的内容,我们“暂”可以说它是一节成功体育课。但是,在以“身体练习手段”为主的体育与健康课中所选择的身体“练习手段”没有一定的强度,能实现体能的发展、素质的提高吗?如果我们一贯地为培养孩子的兴趣选择一些简单、轻松的内容教学,造成的后果必将是学生体质继续下滑!因此,我们恰当地选用传统体育项目中对锻炼身体有重大价值的田径、体操等内容不失为明智之举。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采用多种教学法,将枯燥的内容变为孩子们参与其中、乐于彼此的内容。

2、片面强调个体差异,追求成功的体验,忽视对体育学习结果的要求。个体差异是学生主体的客观存在。然而我们部分教师自然地认为学生能学成什么样就算什么水平,只要认真让学生能体验到成功就行,没有一个基本的标准。这种片面强调个体差异,追求成功,单纯注重学习过程,忽视结果的直接后果必然是学生总体素质的下降。

3、频繁的采用“放养式”教学。有人认为“放养式”教学体现了新的课标要求学生去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学习方式,这是体育教学中的又一大误区。此种无目标、无计划、无方法、无过程、无指导的体育教学是对新课标主体理念的亵渎。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没有作具体的规定,教学方法重点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个方面,实质上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更高了,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钻研教法和学法,从而更好的组织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在锻炼中体验快乐中增强能力。

三、实施运动兴趣教学的策略

1、让学生喜欢体育课,以自身的感染力影响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体育课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被模仿的对象,是学生的表率。一个优美的上篮,一段精彩的运球,一个熟练的滚翻……都能引起学生的赞叹与效仿,有效的影响改变学生的心理行为,激发学生运动的欲望。

2、培养运动兴趣,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有兴趣才有动力,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要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入手,并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互助、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只要学生对锻炼有了兴趣,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掌握锻炼的方法,发展自己的特长,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只有在体育学习、体育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上一篇:现代装饰工艺美术中民族性的传承与变化 下一篇:外修形象,内修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