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戒 第9期

时间:2022-09-23 03:36:44

一份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饮酒人群超半数身体处于亚健康及以下水平。但是没有多少人因此而打算少饮或戒酒。可能因为中国人先天喜欢豪饮,也可能是因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最让人们欣慰和骄傲的也许是,喝酒喝到今天,已经喝出了很多酒文化。

无酒不成席

李 梓

喝酒就是交际,中国人重交际,因此不能不重喝酒

中国人交际,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请客吃饭,名为吃饭,其实主题是喝酒。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饮酒的习俗,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赋予酒这么多的内容。一些表彰奢侈的杂志,常常对中国人的喝酒习惯痛心疾首,洋人把酒当作一种私生活,而在中国,酒完全是一种交际的载体。这种文化的差异,使许多外国人感到非常不习惯,甚至鄙薄。确实,在一个个热闹的公众场合,总有那么些人不自量力地拼酒,如同吵架一般地高声喧哗,甚至醉后丑态百出,看上去确实不雅。但中国人似乎已经免疫了这种感觉,甚至连中国的女人也不能随便抱怨男人醉酒,因为那可能会戴上一个“不贤”的帽子。

酒与交际的紧密结合,会喝酒与会“做人”紧密结合,酒品与人品挂钩,乃是中国酒最不可言传的奥秘。醉翁之意不在酒,此乃酒局真谛,杯筹来往之间,人际关系拉近不少,谈资信息源源不断而出,乃是一个八卦流传的大好之处,而且酒桌上得来的信息,绝对是网络与电话所得不到的,这也正是在网络时代,还有那么多人兴冲冲地去赴宴的主要动因。

而年末之酒席,更是另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若是同事聚会,则往往变成江湖一席谈,如果领导在席,则喝酒往往变成表决心的方式,就算没有酒量这时候也得拼了,最后带着一肚子的黄笑话回家,兼或还有明年是否能继续干下去的暗示。而如果是同学聚会,则先仔细问候各自一年是否安好,再转询各位没来就席的同学近况,越喝到后来,感情表达越丰富,一年来不愿意和人诉说的烦恼心事,终于找到一个宣泄的机会,往往可以看到酒桌上有人笑有人哭。如果是真正的年终答谢酒席,那就变成了一个拼酒大会,这种宴席总是盘大菜冷酒贵,开宴之前总有贵主发言,然后是不同圈子的人一桌桌地发动敬酒,一轮轮地下来,许多人饥肠辘辘地在那里喝了一肚子酒,最后很有可能为捍卫“本单位”、“本行业”、“本省”、“本民族”的荣誉而光荣醉倒。

中国人好酒不分南北,但中间还有些细微差异,总的来说,酒风彪悍之地则民风也彪悍,而民风细腻之处酒风也细腻。《金融时报》中文网的专栏作家小子,在2008年1月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北京酒局与上海酒局》,总结说,上海酒局不像北京酒局那样盲目拼酒,总的来说,比较尊重各人选择,而北京酒局则有一种不醉不归的气势。此文章被一东北女士看了,很不屑地说:“北京人那算啥呀,喝酒还得找咱东北人,保证给你喝好”。最后这句话,听起来很像“保证给你喝高”。

随酒席而来的是酒间的娱乐,这娱乐要是高雅一点,很可能就变成了晋唐时期的文会,“李白斗酒诗百篇”;要通俗一点,就变成了“讲段子”,东北二人转深得其中之精华;要是华丽起来,可能变成《夜宴》;要是简单一点,就变成了酒令,也就是“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等等。最彪悍的酒令,可能是云南楚雄地区的“劝酒歌”,酒菜上齐之后,进来一队彝族少女,手持竹酒筒,口唱《劝酒歌》,让一桌推选一位最尊贵之人出来接受敬酒。唱一次敬一次,如果客人不知道推辞,她们就在那里一直敬下去,如果一杯都不喝的话,她们是绝对不会走的。由于这是饭店免费提供的酒,客人对此热情也只有生生接受。那《劝酒歌》后来有人翻译成汉语,原来反复唱的是:“你会喝,也要喝,不会喝,也要喝,管你会喝不会喝,都要喝。”

酒徒的历史

李 梓

自从有了酒大概就有了酒徒

中国的历史上,从一开篇便与酒解下不解之缘。夏朝的君王桀,据说修建了酒池,并热爱在酒池中与少女划船。而殷纣王更过分,不仅修了酒池还修了肉林,终日在酒池肉林中与嫔妃作欢。史书上把两者的覆灭都归结于奢靡,酒池肉林也成为暴虐君王的代称。但根据古书的记载,尧舜均是爱酒之徒,酒因此而被政治豁免,而女人却成了祸水。

周武王曾经汲取商纣的教训而发禁酒令,把酒定性为祭祀用品,但令行却难以禁止。三国曹操当政时期,天下大旱,于是曹操想在全国禁酒,以缓解粮食压力,遭到了孔融的上书反对。在《难曹公表制酒禁书》里,孔融写道:“尧不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这句话,把酒上升到一个不能再高的地位,让曹操的禁令也执行不了,过了不久,曹操就罢了他的官,又把他杀掉了。再后来,朱元璋也曾经尝试禁酒。但这些禁酒者的共同特点,就是他们本身也好酒,禁酒令于是很难维持下去。

中国人有空的时候,就总在琢磨谁是中国酒量最大的人。宋人赵崇绚在其作品《续鸡肋》里做了一个统计,并得出结论,中国历史上酒量最大的人,是汉宣帝时期的丞相、大法官于定国,说他饮酒可至数石而不乱。其他高手还有:汉朝的大儒郑康成可饮一斛,汉朝的卢植一石的酒量,魏晋刘伶的酒量是一石五斗……

一石是多少?按照通常说法是100斤,不过各个朝代的量具大小是不一样的,根据科学家沈括的换算,汉朝的一石相当于宋朝的32斤。古人说的“数”是指3以上的数字,也就是说,这位酒冠军的酒量,大约等于100斤酒。后来许多人的著作,也都首推大法官于定国为中国酒冠军。

另一位能与于定国比一下酒量的名人,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这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甚远的话题。孔子一生崇尚中庸,自己曾说过“不为酒困”,也就是并不沉迷喝酒,百觚折算下来,也有上百斤,但不仅孔融相信,2000多年来许多文人对此深信不疑,东晋著名的炼丹道人葛洪说“嗜酒无量,仲尼之能也。”

在三国时期吴国的最后一位君主,也就是孙权的孙子孙皓,自诩酒量无双,得意洋洋地问大臣:“我的酒量谁可比?”张尚想拍一下马屁,就说:“陛下有百觚之量。”不料孙皓听了并不高兴,“你不知道孔子没有做过皇帝吗,竟然拿我和他比。”孙皓当政后期性格暴虐,大杀群臣,这个张尚因为马屁拍不到位,竟然也被杀了。

孔夫子善饮,也许是因为其力大,列子曾说他“力大但是不喜欢宣扬自己的这个优点。”但更有可能是因为他所喝的酒几乎不含酒精。春秋战国时期的酒,酒精度还没有现在的啤酒高,鲁国的酒更是淡得出名,所谓“鲁酒薄而邯郸围”。

竹林七贤的出现,使酒成了“风骨”的代言词,以酒为隐,全其节而保其身,被颂为真名士自风流,作《酒德颂》,留下一醉三年的传说,刘伶可谓中国第一专职酒徒。

而到了盛世唐朝,喝酒更是一大乐事,杜甫作《饮中八仙歌》,一网打尽了李白、贺知章、张旭等8位当时名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很难想象这是深沉的老杜的诗。明末一位叫黄九烟写了一首《楚州酒人歌》,把中国历史上的酒徒分了三六九等:以尧舜为酒帝,羲农为酒皇,淳于为酒伯,仲尼为酒王,陶潜李白坐两庑,糟粕弟子蹲门旁。

宋朝以后,中国人的喝酒能力突然下降了,著名的酒徒坡说自己只有3荷叶杯的酒量,这也许是因为酒的蒸馏技术在这个时代已经开始被发明出来。中国现存最古的蒸馏器是金代的,也就是说,从这时候起,中国有白酒了,从此以后的诗篇中,就再也没有出现“千杯不醉”的豪情,于定国的纪录再也没法打破。说起来,堪称遗憾。

酒局:无法逃脱

欧阳海燕

两种酒是必须要喝的:生意酒和官场酒

三杯白酒过后,某品牌时装经理马景文决定把话转入正题。

“陈经理,您看您这么年轻,就当上了商场的楼层经理,真是前途不可限量啊。是,我们的服装上一季卖得确实不好,可是如果让我们撤店,不是连一个提高服装质量的机会都不给我们吗?您放心,我回去以后,一定召集各部门开会,把您的意见传达下去。您给我们一次机会,我肯定忘不了您,您是我们的恩人哪!”马景文咧开嘴笑,露出了老烟民土黄色的牙齿。

“再点个主食吧。”几杯酒下肚,陈经理不像刚坐下时那么拘谨和严肃了。

“您点,您点。”马景文示意服务员递菜单。

“不用看了,鲍鱼盖饭,一个人来一份。”

这是农历腊月初十,北京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窗外冰天雪地,酒店包房里暖意融融。坐在马景文身边这个比他小十几岁的楼层经理,是他今天晚上必须要搞定的人。

几天前,陈经理放出风来,几个卖得不好的服装品牌春节过后可能会被商场要求撤店,其中就有老马经营的时尚女装。“我们不能撤,这个损失太大了。”马景文说,“放风的意思是最后的决定还没出来,给我们一个扭转局面的机会。”

在陈经理去洗手间的路上,老马跟过去,塞给他一个三指厚的红包。陈经理没有推托,和颜悦色地对马景文说:“马哥,您太客气了,其实我对你们的服装还是很有信心的。”老马心里骂:“这个小王八蛋!”

好酒几杯先接引

“这钱花得我好心疼啊。”马景文说,“请人喝生意酒,绝对没好事。”服装卖得好,过年时两瓶洋酒就能把商场的人打发了。请他们吃饭喝酒,肯定是“灾年”,“这个时候本来就赔着,花去的钱那可真是钱啊。”

但老马又觉得这钱花得值。在决定请陈经理吃饭前,他从别人那里打听过陈经理的办事风格,获得的消息是“年纪虽然不大,但很会做事情,办不了的事从来不收钱,收了钱肯定替你办事”。“这就是好人。我最恨那种吃了饭、收了钱,办事又腻腻歪歪的人。”马景文说。

“办事不能不求人,好酒几杯先接引”,中国人已经养成了这种习惯,也适应了这种习惯。求人办事的生意酒,不但要让对方喝好,还要把话说好,哪儿稍一不顺溜就很可能事与愿违。

某压缩机有限公司经理李铭和副总郭伟去年夏天就“白喝”了一次。当时一家电厂正在招标,李铭千方百计托人联系上了负责招标的周主任,和郭伟开了5个小时的车过去请他吃饭,“搞定他,就能搞定90万”。

没想到周主任的酒量深不可测,三四个小时下来,主任仍谈吐有致,郭伟却开始说“胡话”了。“主任,今天见了您,我才知道什么叫长者风范。标中不中无所谓,关键是认识了一个朋友。不就是90万嘛,对我们来说,这个数是小意思,哪儿没有标?到处都是标!我们一年挣个百八十万没啥问题。”

李铭发现周主任的脸色开始往下沉,话也少了,后来干脆就不说话了,包房里只剩下郭伟一个人喋喋不休。李铭见势不妙,连忙把话抢过来,敬了主任最后一杯酒,把郭伟架回了宾馆,心想这事成了才叫怪。

“什么叫中不中标无所谓?什么叫90万是小意思?你冲谁吹牛呢?我问你,你干什么来的?”第二天郭伟酒醒后,李铭恨不得给他一拳。又给周主任打电话,那边推说正忙就匆匆挂断了电话。

“酒钱、汽油钱、过路费,这次全白搭了,这个酒喝得非常没有意义。”李铭说,生意酒多有凶险,千金盛宴如果言辞不当,煮熟的鸭子也会飞掉。

有官的酒局有规矩

最是虚伪官场酒。“人是真的,情是假的;声音是真的,话是假的;酒是真的,味道是假的;求神是真的,敬神是假的;笑声是真的,高兴是假的;权力是真的,不在乎是假的。”有人为官场酒做了如是总结。

无论怎么虚伪、怎么无奈,但该喝还得喝。“在酒场不喝酒,自己难堪,别人也觉得难堪。”在某政府机关工作的申局长说。几天前,他陪一个退下来的老领导喝酒,喝多了。“没有办法,不喝良心上过不去、面子上过不去,”他说,“在酒场,喝酒许多时候是给别人看的,或者是为了给别人面子,尤其是对于不胜酒力的人,简直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还有一种情况,申局长“必须”要喝多,那就是陪上面人。“现在上面人越来越勤政了,动不动就往下面跑,又是视察工作,又是做调研,又是收集建设经验,又是现场办公。今天这个部门,明天那个部门。人家带着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大老远地跑过来,你能不热烈欢迎,薄酒相待?而且很明显,吃的都是公款嘛。”

在官场上这些年,申局长发现“喝酒”与“当官”有很大关系。“想当官必须会喝酒,当然,会喝酒未必能当官。一些人的‘官’就是在酒桌上搞定的。人们说:‘酒风看作风,酒瓶看水平。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党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欠培养。’酒量大、会喝酒确实是当官的基本素质。当今中国就是这么一种社会现实。”

官场酒局有许多人们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座次、敬酒、谈话,每个环节都有一套规矩在里面。有一个段子说得很形象:“领导夹菜你转桌,领导讲话你唠嗑,领导端杯你不喝,领导上听你自摸”,这是所谓的“四大没眼力”。申局长说:“官场上的规矩你要懂,否则你就很难吃得开。”

某单位郑处长对不得不去应付的官场酒很犯愁,“因为我不能喝酒”。他在酒桌上秉持的原则是:尽量保持低调,少说话,不主动启动一个话题。“你跟领导吃饭主要是带耳朵去听的嘛,你说那么多话干什么呢?我是不喜欢当面奉承、拍马的。我认为那些是没用的,聪明的领导不喜欢听这些东西。多听少说,领导不会当你是哑巴,要表现出你的涵养和城府来。”他说,酒量不行,更不要张扬。

“酒桌上的潜规则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喝酒的人都有动机在里面。”郑处长说,因此“这些潜规则是破不了的”。

酒陪难做

酒桌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请客一怕请了不来,二怕来了不喝,三怕喝了不多,四怕多了没节目。”因此在酒桌上,酒陪就显得很重要了。他们是酒桌上的开心果、油,不仅能喝,而且段子多。只要有他们在,就不用担心酒桌上的气氛上不来。

在北京某化工原料公司工作的赵强就是一个很受领导器重的酒陪。他去年跳槽到这家公司,一年里,他几乎每个月都要随领导赴宴陪客户喝酒,而且从未失态,被同事们誉为“酒精”,即酒桌上的精英。

赵强崭露才华是在入职后不久的一次单位聚会上。当时他还是这家公司东北分公司的普通业务员。那天,单位领导和同事们喝得起劲,于是有人提议各个部门选拔酒量好的比赛“对瓶吹”。这是赵强的长项,早在上大学的时候,他已经是出了名的校园“吹手”了。他的纪录是11秒。和单位同事比赛那天没发挥好,用时13秒,但这个成绩足以技惊四座。几个月后,他被调到北京总公司客户服务部。

各种酒宴中,除了陪日本客商喝酒,赵强很少有头疼的时候。他承认,日本人喝酒很痛快,“敬他们酒,他们一般不推托”。但他对日本人酒桌上的游戏非常反感。“他们的酒陪很疯狂,一般都是带着道具来,什么小动物服装、暴露的服装、面具等等。酒喝多了就开始表演,大冬天,两个男人光着大腿,穿着兔女郎的衣服在屋子里蹦蹦跳跳。有时候还会做出许多下流动作,吓得中方女士尖叫着往门外跑。有时候他们还会吃牙膏,自己吐在酒杯里让另外一个人喝下去。”他说,酒桌上的气氛倒是很活跃,但他们夸张的动作让人难以接受。

对于自己的酒量,赵强自谦“一般”,他眼中最厉害的酒陪是某知名酒业集团办公室主任牛莉。在酒桌上初见牛莉,赵强没太重视。这是个纤巧的女人,穿西装,扎领结,一步裙,高跟鞋,“看起来不像能喝酒的样儿”。讲了一段祝酒词,牛莉有意敬桌上的11个人每人喝一杯白酒,一轮过后,牛莉喝了11杯。几个小伙子逗她,“再来一轮”,牛莉毫不犹豫地端起酒杯。三四轮过后,酒桌上这些天南海北跑业务陪客户的小伙子们彻底服了。

这顿酒从中午喝到下午4点,赵强估计她起码喝了4斤。酒宴结束时,牛莉让大家回宾馆休息一下,她还要处理点公司的事,“晚上接着喝”,这时候已经没人敢附和了。

中国人有“酒以成礼”的文化传统,酒桌上又有各种利益的牵动,因此“宁可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成为酒陪们的工作纪律。“只要能喝出情感,喝出效益,身体的牺牲不在话下,”赵强说,“这叫为革命献身。”

无论商场还是官场,喝酒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外交手段,酒桌是一个联络的场合、公关的场合。在这些酒局中,必须要做个“明白人”,因为只有“明白人”才能喝出效果来。即使对酒桌上的种种潜规则感到厌恶,一旦身在其中,仍然不得不去适应,这也许就是现实生活的“逻辑”?

工作是品酒

丁先明

品酒师需要有嗅、味觉的潜质,还需要悟性

“品酒师是个好职位,他们肯定得比我能喝吧?”王辉说。王是广州一家医药企业的地区销售经理,陪客户喝酒吃饭是他工作的常态。

“其实我们没有外界想象的酒量。品酒师靠的是鼻子和舌头,和酒量没多少关系。我爱人能喝半斤,我还喝不过她呢。另外,除工作品酒外,原则上我是不喝酒的”。赵国敢对《新世纪周刊》说。赵是江苏洋河酒业的一名高级品酒师,爱人汪应恒和他是同事,也是一名品酒师。

和赵国敢不同,葡萄酒品酒师赵凤仪在工作之外也会享用美酒。“我拒绝不了美酒的诱惑,但会控制饮酒量。”

入行:喝到舌头发黑

赵凤仪有着中英两国血统,早年在剑桥大学研读古代汉语。读过《诗经》的她能用中文交流,尽管个别词汇还需要查询手机上的电子字典。她的丈夫艾德华曾是剑桥大学的品酒队队长和培训师。

“亲爱的,也许你可以研究下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丈夫建议道。

她就此和种类繁多、分类复杂的葡萄酒结缘,开始练习“盲品”。在她面前出现一溜玻璃杯,杯中倒上产地、口味、品种、年份各不相同的葡萄酒,而这些信息她一无所知。

她一一品尝,碰到特别喜欢的某款酒,有时会多喝几口。每喝完一种酒,她都要记录下自己的感觉,猜测酒的年份、产地等。葡萄酒的种类太多,猜对一款酒都会让她兴奋好几天。

最初她每天盲品12款酒。当天记住了每款酒的味道和特点,可第二天一觉醒来又忘了。这个考验的不仅是嗅、味觉的灵敏,还需要超强的记忆力。为此,她决定白天反复品过几遍后,晚上临睡前再品两遍。

很快,她付出了代价:牙齿被酒精刺激得发黄,舌头发黑,从舌尖肿到舌根,眼睛也红了。甚至,有一天,她吃东西感觉索然无味,“味觉暂时麻木了”。

她虽然从小身体就偏胖,但她始终怀疑自己的身材和品酒有很大关系。“品酒常常是美酒和美食的组合,很容易变胖”。

最让赵凤仪感觉“痛苦”的还是买酒的花费。为了练习品酒,她不得不去购买不同产地、各种档次的葡萄酒。“我没有算过花了多少钱,但数目肯定不小”,她笑着说。

慢慢地,她盲品的感觉不断强化,每天品尝的葡萄酒增加到24款。2004年,她赢得剑桥大学“最佳盲品者”称号,成为盲品队队长。“葡萄酒的种类太多,没人能百分之百评对。那时我的准确率是六分之五,12款酒,我能品出10款。”赵凤仪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

赵国敢的入行则是由于自己的爱人汪应恒。1981年,汪应恒进入洋河酒厂担任品酒员。那会儿,赵国敢在酒厂的车间工作。两人恋爱后,赵经常被汪拉到品酒室品尝她勾兑好的酒样,逐渐接触、喜欢上品酒。

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品酒师。经过色盲、嗅觉、味觉的测验后,才能进入企业的品酒师培养队伍。“做品酒师的人既要有嗅、味觉的潜质,还需要悟性。有的人学习一年多,发现不适合,又中途退出了。”赵国敢说。

白酒品酒师,是一种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赵国敢开始学习时,一天要品尝40份酒样,上下午各4轮,每轮5个酒样。品完一个样品,要对它的色、香、味、格四部分打分。总分100分,四个部分各占10、25、50、15分,计算出总分后,给样品评个档次,然后将自己打分评判的结果和师傅对比,这样不断积累经验和感觉。

“一般两三年就能出师,如果还不行,就得退出了。”拥有22年品酒经验的赵国敢说,现在他已经是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聘请的白酒国家评委。

忙起来“连坐的时间都没有”

品酒需要特定的环境:安静、足够亮度的自然光。“不能像酒吧那样,放着音乐,灯光昏暗,还有人抽烟,那里只能喝酒,绝对不能品酒。”赵凤仪说。

葡萄酒品酒首先要观看。将三分之一左右的酒倒入透明高脚玻璃杯中,用手捏住杯底的细长部分,在白色背景的衬托下,观察样品不同部分的色泽和清澈度,记录下来。一般情况下,年份短的葡萄酒色泽黯淡,而年份长的葡萄酒会有深褐色或橘红色的光泽。

“这一步要注意拿杯子的部位,不能用手捧住玻璃杯,这样会改变葡萄酒的温度,而且看起来很不雅。”赵凤仪说。

第二步是轻摇酒杯。用手腕均匀摇晃酒杯,让葡萄酒充分挥发和氧化,释放出最自然、最本色的香味。

接着是闻。将杯子放至鼻下,辨别酒的香气是水果香、花蕊香还是牛奶香。

最后是入口品尝。将酒在口中蠕动一分钟左右,同时要从口中吸入一口气,把酒的香气从口腔带入鼻腔,用鼻子去区分香气的类型。“舌头的味蕾能够区分甜、苦、咸、酸等,香气的辨别还要靠鼻子。”赵凤仪解释说。

品酒后要将样品吐出,否则“可能会喝醉”。然后要做品酒记录:外观、香气、口感(涩、滑、浓烈、清淡)、酸碱度、酒精度以及后味长短。

赵凤仪最高的品酒纪录是一天评判130款酒,需要连续不停地品尝,“连坐的时间都没有”。一天下来,她的舌头已经麻木,吃东西都很痛苦,两三天后才恢复。

“葡萄酒是弱酸性的,时间久了牙齿会被侵蚀变软,所以每次品酒后都应该刷牙,但不是在品酒结束后马上刷,要间隔片刻。”赵凤仪说。她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牙齿,妈妈在加拿大给她买了一个专用牙套,以后再品酒她都会戴上牙套。

同葡萄酒相比,白酒品酒不用摇晃酒杯。酒杯的容量50毫升左右,呈郁金香花状,倒入三分之二的酒样,只需将样品距离鼻子2厘米,就可闻到强烈的酒香。连续吸气、呼气三次后,判断出这酒是醇香型还是浓香型。然后,将1到2毫升入口,把酒均匀摊在舌面上。经过几秒钟感觉后,把样品咽到舌后根部,看看是否有苦味。所有这些做完后,用白水漱口,接着品尝下一个样品。

勾兑见功力

葡萄酒品酒师金字塔的塔尖是硕士品酒师。荣登这个级别,除了要以高准确率盲品出60款酒外,还得进行两年半的课程学习。只有出色地应对4场考试、4篇论文的考验,才有可能取得证书。

品酒师不仅要区分酒的档次,有时还要和酿酒师合作,开发新产品。艾雪是一家法国葡萄酒公司的职业品酒师。她收集过不同产地的葡萄酒,如同化学实验一般,将各类酒不断混合,一天品上近百种混合结果。如此这般一个月后,艾雪终于找到一种理想的混合方案。这种样品酒受到95%试尝者的认可,顺利投入生产。

“今天这款酒,葡萄藤还有点嫩,再让它长个3年左右,所产葡萄的口感一定会更出色。”艾雪曾经向老板建议。

白酒行业相对传统,品酒师的分档尚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酿酒工业协会、食品协会等都有考评。品酒师首先要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搞懂生产工艺、品酒知识、产品标准等,然后才能进入考验功力的实践环节。

酒精度相差3度的样品无序排列,品酒师得从高到低(或者相反顺序)重新排序。还有质量差排序、香型差归类。一排样品中,可能有两个样品完全相同,需要品酒师挑出来,这叫重现性。也可能同一杯酒出现在不同的轮次中,这叫再现性,也是考查品酒师能力的一个指标。

在赵国敢看来,品酒只是一项基本技能,真正见功力的还是勾兑,业内称“酒体设计”,就是将不同时间生产的酒进行混合。“具体选择什么年份的酒混合,这就需要品尝后决定,不然你根本没头绪”。赵国敢说。每次勾兑都是一次实验,有无限种可能性。勾兑出的新产品,会让他很有成就感。

品酒师一般有着中等偏上的收入,曾有葡萄酒公司以3万元的月薪邀请赵凤仪加盟。但高薪的背后是诸多的职业禁忌。为了保持敏锐的嗅觉和味觉,品酒师不能使用任何化妆品,与香水更是无缘,女性品酒师只能素面朝天。饮食上,必须放弃辛辣等刺激性食品,以清淡为主。美国著名品酒师Robert Parlter为自己的鼻子买过百万美元的保险。

对于前沿科技中的“电脑品酒师”,品酒师们并没感受到什么冲击。“也许电脑可以很快区分真酒和假酒,但要传递出复杂的色、香、味、口感信息,还得靠人。”

酒吧:故事发生地

欧阳海燕

酒吧这个舶来品成了都市里的暧昧场所

迷离的灯光、煽情的音乐、缭绕的烟丝、摇摆的舞者,酒吧的氛围让都市男女们卸掉白天的疲惫与乏味,身心得到放松;酒精更能麻醉神经,让人们沉溺于一个快乐的迷幻空间。

预谋

这是一场失败的预谋。第二天早上,安瑞瑞睁开眼睛,发现自己正躺在酒店的床上,身边空无一人,也没有人睡过的痕迹。

“那天晚上,约他去酒吧喝酒,本来想把他灌醉,然后去酒店,没想到自己喝得不醒人事。”她一脸苦闷,“我的计划失败了。”

安瑞瑞是某广告公司部门总监,36岁,年薪20万。她结婚5年,老公是一个法国人。

“我们生活得很好,感情没有问题。”她说。在生活习惯上,他们彼此尊重,互不侵犯私人空间。每逢周末,她和她的法国丈夫各泡各的酒吧,“也许当天晚上就不回家了。”

“方面,我感觉和中国男人在一起更加默契,事实也是如此。”于是,泡酒吧,找中国男人,成为她的生活习惯。周末的晚上,她把自己打扮得性感而光鲜,拉开一张温柔的网,等待心甘情愿跌入的人。

但是那天,她没有等待,而是约了一个她倾慕已久的人。林枫是她过去的同事,现在另外一家广告公司做副总。他40多岁,有家室,但这并没有阻挡安瑞瑞对他的渴望。在她眼里,林是那种熟透了的男人,散发着智慧、隐忍的味道。即便只是在电话里听到他的声音,也会让她体内的荷尔蒙蠢蠢欲动。

“爱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只要你一个眼神肯定,我的爱就有意义。”酒吧里放着音乐,一首《勇气》似乎是对安的鼓励。

“林,我好像喝多了,今天晚上不想回家。”安瑞瑞两颊飞红,期待着林的答复。

“瑞瑞,可是你不会不知道,这种事情发生在熟人之间是很尴尬的。”林枫为她添了一点红酒,“一会儿我送你回去。”

安瑞瑞突然抽泣起来,黑色的披肩落在地上。她幻想林枫走过来,把披肩拾起,重新搭在她的肩膀上,可是他没有站起来。她觉得坐在她面前这个冰冷的男人离她越来越远,他的面孔渐渐模糊。

“不过,我现在认为他那天的选择是对的。”安瑞瑞拨弄着她卷曲的发梢,“毕竟,这种游戏不适合发生在熟人之间,而且,从来都是拒绝感情与责任的。”

寻求放纵

伍月从上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开始泡酒吧,迄今已经有6年泡吧史了。当时,她们几个要好的女生每逢周末都要去酒吧狂欢,50块钱一张门票,在震耳欲聋的迪士高舞曲中,一蹦蹦到后半夜,“特兴奋,特过瘾!”

但后来伍月才知道,她们当中的一个女孩去酒吧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狂欢。“她想出国,去酒吧其实就是为了结识老外。”对于她们这些外语系的女生来说,结识外国人并不困难。就在即将毕业的那几个月,这个女孩果然在酒吧里钓到了一个美国大使馆的人,不久就嫁到美国去了。

“对于物质女孩来说,酒吧总是能够迅速地满足她的欲望,包括。”伍月说。

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伍月曾经和系里的一个女生莎莎在校外合租了一套两居室公寓。“莎莎是本地人,高干子弟,她家在这个城市拥有好几套住房,但她就是不住,喜欢和同学合租公寓。”

“这是一个很另类的女孩,追求不群的生活,喜欢抽烟、泡吧、,换男朋友像换衣服。”一个周末,伍月和莎莎去泡吧。舞池里有两个很帅的男孩在跳拉丁舞,舞姿华丽、奔放,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很快,莎莎做了一个男孩的舞伴,两个人跳了几曲热舞。“当晚,她就把这个男孩带回了公寓,了。”

“当时年纪小,还没碰到过这种事,他们共浴,大声喧哗,让我很苦恼。”伍月说。

下一个周末,她们又去了这个酒吧。当莎莎在舞池里和一个老外跳贴身舞,热情接吻的时候,伍月突然看见在不远住站着上周那个跳拉丁舞的男孩,“他看着放肆的莎莎,一副很失落的样子。”

后来,伍月决定搬出公寓。“莎莎几乎每周都有,甚至地站在我和一个男人中间。在一场和一个韩国男孩的后,她竟然跑过来对我说:‘韩国人和中国人没什么区别,男人都是一样的。’而当时,那个韩国男孩还没有离开。”

“这可能是她绽放青春的一种方式吧。但她的欲望里满是忧伤,越放纵、越忧伤。”伍月说。

酒吧里的交易

酒吧,夜幕下的魅惑城堡,都市男女漫无边际的感情在这里舒展,同时,见不得光的交易也在这里进行。

“、易,很容易在酒吧里出现。”某酒吧老板罗锐说。他经营着一家慢摇吧和一家日式酒吧。

“但这些东西又很难限制。”他说。有些卖的会事先和老板打声招呼,说他要包下这个场子,而有些连声招呼都不打,直接进场卖。“你阻止他们,他们就会砸烂你的场子。”

罗锐说,他们能够做的,只是当看到客人摇头摇得失态的时候,予以劝退。“这个时候,他们一般不会坚持,因为一旦打起架来,招来警察,吃药的人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至于,都是走出去开房间,酒吧里不提供场所,因此不容易发现,更不好限制。”他说,“店内发生的事,我负责,但店外发生的事,我管不了。”

在罗锐经营的两家酒吧,吧女的基本工资都很低,慢摇吧,每月300元,仅够她们这一个月的打车钱;日式酒吧,因为招收的都是“高素质”的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基本工资稍高些,每月800元。吧女的主要收入其实来自推销酒水和拉客人的提成,以及客人给的小费。推销出去一瓶酒,她们会获得10%~15%的提成。而她们如果出去和客人开房间,一宿常常会获得成百上千元的收入。在日式酒吧,有的吧女甚至会被日本人包养,一个月10000元生活费。

作为酒吧的经营者,罗锐也会对吧女们说,“不要和鬼子上床,不要丢中国人的脸。”“但其实我主要是出于利益上的考虑,”他说,“如果吧女被人包养,那她就直接到床上给自己赚钱去了,就不会为店里赚钱了,我就少了一个赚钱的工具。”

有时候,一些有想法的日本人会直接问罗锐,店里有没有妈妈桑。一般出于利益上的考虑,即不想损失一个客人,罗锐也会帮他找。“愿意的女孩很多,随便打一个电话,一个大学生就来了。”但店里从来是不收介绍费的,“否则就真成了场所了。”

因为潜藏着一些幕后交易,酒吧这个娱乐场所向来是事故的多发地。2005年,罗锐的日吧就经历过一劫。一个吧女和日本人同居,结果日本人死在了吧女的房子里。这件事惊动了公安部、外事部和大使馆。起初怀疑是谋财害命,后经法医鉴定,这个日本人死于突发性心脏病。“罚款、停业整顿了事。”

酒吧卖的是酒水、音乐和氛围,但这里也给一些幕后交易提供了场所和生存环境。“因为这是一个人人都想放松甚至想放纵的环境,90%光顾酒吧的人都是带着一点心思的。”罗锐说,在欲望和利益的共谋下,“”、“性”这些助兴元素投其所好地跟进来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人的饮酒危情

欧阳海燕

超过半数的饮酒人群身体健康状况处于亚健康及以下水平

“举起一杯酒,能尽万般情。”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典、无酒不成宴,一句话,中国人的生活离不开酒。

近年,中国饮酒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目前中国酒民已超过5亿人。这些人中,又有近四成人每天饮酒1次以上。

但中国人在饮酒的同时并没有顾及自己的健康。

2008年1月24日,“健康饮酒中国行”活动组委会在京公布了《2007年度中国25省民众健康饮酒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饮酒人群身体健康状况处于亚健康及以下水平。

由中国保健协会、中华医学会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的这次“健康饮酒中国行”活动始于2007年2月,历时近一年,在全国120余个城市开展了调查。此次健康饮酒状况调查在国内尚属首次。

据调查报告,中国饮酒群体的酒量平均为单次2.7两(以38度酒为标准),折算为纯酒精41.04克。这个量超出了国际安全饮用标准,也超出了中国现行的安全饮用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协作研究指出:男性安全饮酒的限度是每天不超过20克酒精;中国现行的标准是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15克)。

中国人饮酒的地区差异也相当明显,东北、华北、华中地区的饮酒人群酒量比较大,然而酒量最大的还是西北人,每次饮酒量超过3两,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西北人常说的一句话是:酒嘛,水嘛;醉嘛,睡嘛。西北酒民豪爽的酒风可见一斑。

各地的饮酒状况也与该地区居民的消费能力、观念、文化等有关系。调查发现,南方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人们开始重视健康,也具备相应的消费能力,而北方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更注重实惠,更重视人情,往往存在“穷盐罐子富酒瓶”的饮酒习惯与文化。

饮酒还与职业有关。据统计,中国第一大饮酒职业群体是工商业者,饮酒比例高达63.9%,其中又有47.1%为重度饮酒。目前尚没有公务员群体的饮酒比例,但中国官场吃喝风日盛已是不争的事实。据报道,全国公款吃喝开支1990年为400亿元,1994年突破千亿大关,而2004年则达到3700亿元。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权力部门曾发出过一道道禁令,但这些禁令顶多管一阵子,不久便过期无效。所以一位市纪检委书记说:“从建国到现在,中央禁止大吃大喝的文件下发了几十个,还是没管好一张嘴。”

饮酒引发的社会问题虽说属于老生常谈,但问题的严重性却不容忽视。据悉,中国每年死于酒精中毒的人数超过11万,占总死亡率的1.3%。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有数十万起,其中死亡事故半数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甚至发生了很多劝酒逼酒引发的纠纷。2006年2月6日,浙江义乌人罗晓明到同事家拜年。吃饭时由于同事不断劝酒,罗晓明喝酒严重超量,酒精中毒后死亡,其父母把8名劝酒者告上法庭。这一备受社会关注的“义乌劝酒案”于当年9月1日判决,8名被告共同赔偿原告3万元。

中国人的饮酒问题甚至一度具有了国际政治意义。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向中国政府发出关于《西太平洋地区减少酒精危害计划》的报告,报告将中国列为世界酒精“重灾区”,此后,世卫组织不断指责中国,并向政府施压,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国际上,酒已经被认为是一种软性。《国际禁毒公约》中,酒、烟和一并被认定为“有依赖性特性”的物品。不仅高度白酒,就连啤酒也会导致酒依赖。然而在国内,中国饮酒人群对酒害的认识却明显不足。“饮酒状况调查”显示,三成以上的酒民并不赞同“过量饮酒有害健康,应控制饮酒的度和量,坚持少量饮酒”,而对于“饮酒会成瘾,应尽量少饮或不饮,特别是不能每日饮”这种健康饮酒观念,赞同的人只有30%。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徐华锋因此表示,“适量、健康、文明”饮酒理念的引导和树立工作在中国仍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汤唯·希区柯克 下一篇:嘘――失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