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思维,收获精彩

时间:2022-09-23 12:17:08

激活思维,收获精彩

什么是质疑精神呢?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这种现象,讲授之后教师问学生:“对刚刚讲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通常都没什么问题,这里的“问”纯粹是走过场,没任何意义。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我们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问、生生互问,让学生在质疑、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良好习惯,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呢?

一、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设计一些问题并提问,学生则用现成的知识回答问题,并在教师的“权威裁决”中掌握现成的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了知识的容器,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那么,应该怎样做才好呢?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彻底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要引导学生自己质疑,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是自己学习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其次,必须以人为本,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好奇好问,并热情地给予肯定或激励。三是教师要依据语文学习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利用一些学习资源和教学手段,可以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例如在《中国石拱桥》一课,引入课文时,可利用电子媒体再现课文的内容:那优美的石拱桥、形式多样,高大坚固,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拱桥的世界”。这样,情随境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不断地激发并发展学生质疑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质疑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因为“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

二、营造学生质疑的氛围。

在语文课堂中,建立一个民主、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活跃语文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质疑氛围中,为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条件。如教学《奔落的大瀑布》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像,屏幕上那瀑布的声响气氛和壮观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首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子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学生在轻松、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充满自信,心灵自由,心理安全,思维活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不唯书,不唯师,才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学习之中,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现代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其核心是思维。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的质疑铺路搭桥,让学生学会质疑。这样,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实现创新,从而促进其个性和思维的发展。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指导学生质疑:

1.从课题处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课题处质疑,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又明白道理,受到启迪。如《奔落的雪原》,就题目学生质疑:“文章写的是瀑布,可是作者为什么说是奔落的雪原呢?”通过初读课文学生可以知道作者是把瀑布比喻成了雪原,作者用人们熟知的雪原比喻不熟知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眼前能够始终晃动着雪原奔落的壮美图景。而且可以进一步写出瀑布雄伟壮观的气势。

2.从矛盾处质疑。矛盾之处易激起人探究的兴趣。有的作者独具匠心,在课文中安排“矛盾”之笔。教师要及时抓住,并善于引导学生质疑,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产生认知冲突,并在解决矛盾后,悟出道理。这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办法。如在教学《社戏》一课时,“我”当时认为晚上的戏并不好看,让人“打哈欠”、“骂人”,而结尾却写道:“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让学生在这两处质疑,学生则提问:“文章的结尾与前面的内容相矛盾,是为什么?”“是不是作者写错了?”“为什么这样写?”这样,随着问题的解决,也逐步启发学生于疑中出新,从而达到创新之目的,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从比较处质疑。即通过增删词语或替换词语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进行质疑。如《春》中一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其中“钻”字能不能换成“长”字。在质疑后学生明白:“钻”字能更加显示出春天小草的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而“长’字则无这样的表达效果。如《生命,生命》这篇文章里有这样一个句子:“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可提示学生质疑“竟然”能不能去掉?通过学生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正是“竟然”一词体现出了作者对小瓜苗发芽的一种惊奇、吃惊的心情。而去掉这个词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4.从“空白”处质疑。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学作品,讲究浓淡相宜,往往留下艺术“空白”,使文章言简而意丰,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教师应善于挖掘、引导学生在“空白”处质疑,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大有裨益。如教《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从作者未写明的内容方面进行质疑。学生很快发现并提出疑问:“大臣为什么不敢说什么也看不见?”“小孩子为什么敢说?”“两个骗子命运会怎样?”

好奇,质疑是学生的天性,由于初中生有的年龄比较小,知识有限,面对书本和大千世界,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在课堂中常有“为什么”相伴,这恰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直接动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当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时,说明在课堂上他的大脑在积极的思考,他在主动积极地学习。面对学生的质疑,我们不能总是给予拒绝和否定。否则,久而久之,他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养成只会听的习惯,也就失去了积极创造的兴趣。

所以,让我们用鼓励的目光面对学生的质疑,因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是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认识世界的阶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质疑,学生才敢于动脑。常常质疑,学生才善于思考。唯有质疑,才可培养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学生养成了善思质疑的习惯。那么,其学业成绩的提高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收获也会更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山西师范大学主办.邮发代号:22-45.

[2]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上一篇:从《喜福会》和“虎妈”中的母女关系的嬗变看... 下一篇: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方法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