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能力研究

时间:2022-09-23 11:52:14

系统科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能力研究

摘要: 本文以系统科学思想为基础,进行大学生职业能力内涵本质、系统要素和系统结构分析,并通过实证研究构建了大学生职业能力模型,提出大学生职业能力包含基本从业能力、心理资本、生涯规划能力、职业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五个要素,帮助人们理清了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本质及与要素间的结构关系,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ystems science,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nature of graduates' vocational competence, systematic elements and systematic structure, and constructs a graduates' vocational competence model through empirical study. And it puts forward that graduates' vocational competence consists of basic vocational competence, psychological capital, career planning capability,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t helps people further understand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e of graduates' vocational competence and elements.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improvement of graduates' vocational competence and higher education reforms.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能力;系统功能;要素;结构模型

Key words: graduates;vocational competence;systematic function;elements;structural model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005-03

0 引言

大学生职业能力是当前国内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人们分别从不同学科视角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要素和结构开展了广泛研究和讨论,经历了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从片面到整合的不断扬弃的过程。[1],但是,由于人们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内涵本质与发展规律研究的系统性不足,使得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未能完全实现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发展潜能的高素质劳动者的目的,制约了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2],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选人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因此,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开展系统性的分析和研究就成为了做好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基础。

1 对系统功能能力观的认识

系统科学是在哲学和一般具体科学之间起着纽带和衔接作用的横断科学,在现代科学研究和应用实践中发挥着方法论作用。[3]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关于系统功能的表述,系统功能指的是某个系统整体所发挥的作用,外显行为是系统功能在动态系统中的体现。系统功能是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下,通过动态过程整体作用来表现的。外部环境限制因素和系统输入是影响系统的外因,系统内部构成要素、要素间结构和在一定内在机制和规律影响下系统内部状态转化的动态控制过程是影响系统功能实现的内因。系统功能由系统要素、结构和内外环境共同决定,通过外显行为所引起的作用对象的变化来衡量,并在动态系统行为过程中呈现出来。因此,依据系统科学思想,大学生个体所具有的职业能力应看作是促进大学生未来就业、职业活动及个体发展的动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一类型的系统功能。

2 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本质

依据系统科学思想,大学生职业能力是一个充分体现了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概念,指大学生所具备的未来步入社会后从事职业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基本能力和在未来职业活动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潜能的总和。大学生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未来就业、职业活动和职业发展过程中个体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各种能力、道德素养、个性心理特征等的整体表现,其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涌现性特征。涌现性是指系统整体所表现出来的构成系统各部分及各部分之和所不具有的属性和行为模式。依据系统涌现性理论,大学生职业能力就可以看作一个实现系统功能的系统状态转化的动态过程,是大学生在教育目标、社会要求和内外环境的约束下,其内部心理状态转化过程和对外部行为状态的控制过程,其体现了系统的特性与功能,源于系统的涌现性。根据贝塔朗菲观点,涌现性是区分系统与非系统的根本特征,[4]因此,只有从系统的涌现性特征和形成机制、规律入手才能正确理解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本质。

3 大学生职业能力要素分析及理论模型建构

研究目的决定着分析精度,也决定着研究者开展研究工作的基本框架和方法,因此,在以系统功能界定大学生职业能力概念的基础上,开展大学生职业能力构成要素分析,首先就要明确分析的目的。同时,系统和要素的主观性也是进行要素分析要注意的问题,绝对客观的要素是不存在的,他们往往是与观察者的视角相关,与观察者研究目的和选择相关。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针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系统研究的目的是要搞清楚大学生职业能力内涵、结构,进而探索能够更加有效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方式、方法。

从大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其结构要点和范畴是知识、能力、修养、心理四个方面,并以大学生职业能力在这四个方面的现实表现来分析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和构建结构模型。我们首先设计开放式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主要问题为“请您谈谈我国大学生职业能力主要构成因素和表现。请尽可能多的写出描述的词语,并按照您认为的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列举8-10项”。我们面向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385份,收回363份,问卷回收率达到了94.3%,大学生们对大学生职业能力主要构成因素和表现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经过筛选共收集关键词81个。我们组织有关专家针对统计结果召开讨论会,对问卷结果进行逐项分析研究,初步确定了反映大学生职业能力的五个要素和67个题目。此后,又经过两次问卷调查和专家讨论,通过适应性分析和吸取专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对问卷进一步进行完善。经过第三次问卷调查以及专家讨论、分析,最终大学生职业能力理论模型及预测问卷的56道题目确定,56道题目主要反映大学生基本从业能力、心理资本、生涯规划能力、职业化素养和创新能力这五个要素方面的行为与表现。根据确定的五个要素,我们设定的大学生职业能力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的矩形表示五个要素指标为观测变量,椭圆表示大学生职业能力潜变量。

4 大学生职业能力构成要素和结构模型的实证分析

对预测问卷中的56个题目进行因素分析的适宜性检验,统计结果表明:KMO值为0.843,说明样本适宜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值为2928.258,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变量间有共享因素存在的可能性,可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具有多重负荷、负荷值比较接近以及因子负荷值小于0.40、共同度小于0.30的检出原则,先后删除8个题目,保留48个题目,48个题目共解释55.793%的方差。通过主成分分析,大学生职业能力共分成五个要素48个指标,除了删除的题目之外,五个要素的二级指标与专家讨论结果一致,因此,五个要素仍按专家讨论结果命名。其中,基本从业能力包括12个题目,主要反映了大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工具掌握及应用能力(外语、计算机等)等;心理资本包括9个题目,主要反映了大学生个体的自信心、奋发进取、宽容、坚韧顽强、乐观积极、主观幸福感、沉着冷静、积极体验、感恩奉献等;生涯规划能力包括9个题目,主要反映了大学生个体的生涯规划意识、自我认知能力、职业认知能力、目标管理能力、职业定向能力、计划执行能力、反馈与调控能力等;职业化素养包括8个题目,主要反映了大学生个体的生命意识、敬业奉献精神、忠诚、责任心、道德品质等;创新能力包括10个题目,主要反映了大学生个体的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洞察能力、创新意识、应变能力、信息获取及利用能力、社会资本运用能力等。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五个要素与大学生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分析五个要素指标对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对所收集到的数据选用Amos5.0统计软件用最大似然法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因素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项拟和指数见表1,模型路径图见图2。

从表1的模型拟合指数可以看出,除AGFI小于理想标准0.90外,其余各指标都能达到理想的水平,表明模型的拟合程度可以接受,即数据不排斥所建立的模型。这就表明大学生职业能力结构方程模型对于指标数据的拟合情况还是比较好的。这样便可以从模型的分析结果里提取对大学生职业能力最有用的信息,也就是大学生基本从业能力、心理资本、生涯规划能力、职业化素养、创新能力这五个要素对于大学生职业能力影响的权重,参照图2中各要素的路径系数进行归一化可计算得到基本从业能力、心理资本、生涯规划能力、职业化素养、创新能力这五个要素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权重分别为:

μ1=0.66/(0.66+0.52+0.38+0.23+0.47)=0.29

μ2=0.52/(0.66+0.52+0.38+0.23+0.47)=0.23

μ3=0.38/(0.66+0.52+0.38+0.23+0.47)=0.17

μ4=0.23/(0.66+0.52+0.38+0.23+0.47)=0.10

μ5=0.47/(0.66+0.52+0.38+0.23+0.47)=0.21

至此,可以归纳出如下结论:基本从业能力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权重为29%;心理资本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权重为23%;生涯规划能力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影响权重为17%;职业化素养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影响权重为10%;创新能力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影响权重为21%。

通过上面对于大学生职业能力进行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可以得到五个要素指标在大学生职业能力中所占有的权重,这样便可以构造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得分函数,利用要素指标的得分数据便可以得到总体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得分结果。如果用X1、X2、X3、X4、X5分别用来表示基本从业能力、心理资本、生涯规划能力、职业化素养、创新能力,F表示大学生职业能力,则大学生职业能力计算公式为:F=0.29X1+0.23X2+0.17X3+0.1X4+0.21X5。

5 本研究的收获和意义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系统分析和实证研究取得了三点突破:一是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系统功能观的思想出发,分析确定了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构建了大学生职业能力结构模型,帮助人们搞清楚了大学生职业能力内涵本质和要素结构;二是心理资本是当前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新热点,[5]在我国心理资本的本土化研究刚刚起步,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心理资本是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并在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说明:高等教育在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教育和培养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和积累;三是从五个构成要素中基本从业能力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权重最高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基本从业能力仍是大学生步入职场的基础和门槛,学习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的教育和培养仍将是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本研究对当前高等学校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参考文献:

[1]陈鹏.职业能力观嬗变的社会逻辑及哲学溯源[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0):10-15.

[2]王博.系统科学视角下的“职业能力”解析[D].天津大学,2008.

[3]常绍舜.系统科学方法概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第3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Luthans F, Youssef C, Avolio B. Psychological capital.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上一篇:玉猪的起源、特征与鉴赏 下一篇: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