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之战

时间:2022-09-23 11:49:55

太阳能电池之战

原油价格飙升及欧洲的奖励政策,让太阳能电池的需求急剧增加,新兴企业势力在不断扩大,日本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比例开始下降,日本企业是否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文/《东洋经济周刊》记者

在欧洲大陆西部沿岸靠近大西洋的地方,属于西班牙领有的加纳利群岛是度假胜地,在欧洲久负盛名。其间有一个小岛名为特涅利菲岛,那里有一个巨大的“太阳能公园”。

太阳能公园是由日本住友商事公司投入85亿日元巨资建设起来的,大小相当于两个“鸟巢”(中国国家体育场)。在如此广大的土地面积上,设置了大量的太阳能电池板,一年产生出的电力为9兆瓦时(MWh)。据住友商事说,这个发电量能为岛上3500家住户提供全部电力。

欧洲各地在这几年先后建设了巨大规模的太阳能公园,而那里实行的“固定价格收购制度”推动了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普及。这种制度的内容为,使用太阳能发出的电力,电力公司必须长期地用较高的固定价格收购。目前在20多个欧洲国家已经采用了这项制度,韩国等国家也在准备引进这项制度。

2000年首先导入新制度的是德国。2004年,德国提高了收购价格后,太阳能发电系统开始在德国广为普及。到了2005年,德国的发电能力已经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国际社会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国。到了2006年,西班牙充实了该制度后,其导入量也开始猛增,年度导入量开始超过日本。西班牙驻日本大使馆说:“我们在2007年的太阳能发电量为500兆瓦时,而此前我们计划在2010年达到400兆瓦时,现在提前三年就完成了计划。”

能如此快速地发展,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从德国看,电力公司的收购价格为普通电力价格的2~3倍,而且20年内价格不能变化。而西班牙则是用25年时间收购电力,如果其间出现了通货膨胀,收购价格将会提升得更高。现在在德国或者是西班牙,使用这项制度大概在10年时间内能回收投资,而之后的所有电力销售收入能成为一笔不小的利润。

看到效益以后,很多家庭、企业开始在自家屋顶、空地上设置太阳能电池,全世界找不到投资对象的资金也开始流向这里,一些基金公司到处寻找太阳能电池方面的项目,世界各地均开始建造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设施,住友商事建造的就是其中的一个。

换句话说,在欧洲用太阳能发电是一种回报很高的投资项目,高盛证券评论员渡边崇说:“这种投资资金的介入,带来了太阳能电池方面需求的急剧扩大。”该证券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结果是2007年全世界的需求比上一年增加了1.5倍,扩大到了3000兆瓦时,其中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占了6成,仅仅两年全世界的需求就增加了1倍。

海外新兴厂家迅速扩大势力

欧洲是因为导入了固定价格收购制度,让太阳能电池的需求出现了急剧扩大,从厂家势力图的变化上,就能清楚地看到这点。其中急剧扩大了势力的企业有德国的Q-CELLs、中国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及美国的第一太阳能公司。日本的夏普、京瓷、三洋电机等太阳能电池企业则悉数败退,曾经掌控的占全世界5成以上的市场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仅剩下了2成多一点。

在产量上超越夏普跃居世界首位的Q-CELLs,从企业建立到现在仅有9年历史,该企业乘欧洲需求扩大的东风,取得了飞跃的发展,2004年其生产量为75兆瓦时,但到了2007年已经达到389兆瓦时,销售额换算成人民币的话,早已突破了100亿人民币大关。而中国的无锡尚德、美国的第一太阳能,和日本企业比较起来,均属于小字辈,从成立到现在尚不满10年。

太阳能电池应该说是由日本培育、在日本开花的一项技术。石油危机后,日本原通产省制定了“阳光计划”,在官民协作相互努力的体制下,进行了太阳能电池的技术研究,并在1994年就开始向普通家庭推荐太阳能电池,对于导入这种设施的家庭,国家支付一定的补助金,成为世界上最先建设国内市场的国家。也正是因为有这个背景,过去一段时间,日本一直在太阳能电池方面位居世界首位,太阳能电池号称日本的“看家本领”。

但为何日本企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就败给国外的新兴企业了呢?一位日本企业的干部对记者说:“短时间内国际市场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们的应对相对迟缓。特别是我们一直把持着世界第一的位置,很长时间没有把其他企业放在眼里。”

当欧洲的太阳能电池需求出现增加时,德国的Q-CELLs公司及中国的尚德公司把这看成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从股票市场上筹集了大量的资金,积极地进行了设备投资。京瓷公司总裁川村诚对记者说:“海外的新兴企业的动作非常快!”现在在市场上占主流的结晶系太阳能电池,需要使用大量的单晶硅,市场上的单晶硅开始供不应求,而日本之外的企业为了让增产的生产线动起来,开始向大型单晶硅企业投资,或者与之建立了长期贸易合同,在单晶硅的大量供应方面“粮草先行”。

夏普让出第一把交椅

日本之外的企业在机动性、商机的把握方面大大地超出了日本企业,特别是在设备投资、原材料争夺战上。由于

企业行动缓慢,短时间内日本就出现了市场占有率的下跌。特别是夏普,由于筹集不到单晶硅,2007年的产量为389兆千瓦,比上一年的434兆千瓦下跌不少。连续7年稳坐的世界第一把交椅,不得不让给了德国的Q-CELLs公司。夏普因为工厂开工率不足,太阳能电池事业出现了赤字,而此时正是有多少能卖出多少、在欧洲能卖高价的时候,不少企业购买单晶硅的价格并不低,却也拿到了10%的利润。业内最大的企业夏普竟落得这个地步,让人不可思议。

如果把日本企业占优势地位的时代当做太阳能电池产业的“第一阶段”的话,现在欧洲及亚洲的新兴企业以高机动性为武器不断扩大势力范围的时期,可以说是“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日本企业在拼死争夺市场。去年夏季,在大阪市,夏普建设了一家巨大工厂,而日本几家企业先后决定要向太阳能电池产业追加投资。三洋常年赤字,现在正处于重建之中,但也决定从今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向太阳能电池事业投资700亿日元(约合7亿美元),将生产能力从目前的260兆千瓦提升到600兆千瓦。今年4月,该公司还设立了新一代技术战略开发据点,在今后三年里,另外拿出75亿日元进行研究开发。

三洋的结晶系具有业内最高的发电性能,特别是在面积较受限制的住宅屋顶,能发挥很大的优势。三洋电机执行董事、太阳能事业部长前田哲宏对记者说:“我们将维持在住宅方面使用的电池的强势地位,在低成本方面,将研究开发新一代太阳能电池,准备在三年时间内实现产业化。”

京瓷准备将目前的240兆千瓦的生产能力。在3年内提升到500兆千瓦。该公司主管太阳能电池事业的董事前田辰巳对记者说:“日本企业的特点是,产品能够保持长期信赖,我们将重点维持这个特点,在增加生产能力的同时降低成本。”

日本国内企业基本上都把市场占有率的下降当成了一种危机,开始增加生产能力,但是日本企业面对的不仅仅是市场占有率的下滑,包括德国的Q-CELLs公司在内,在第二阶段还有一个新的重大变化。

悲壮的成本竞争

在第二阶段,欧洲的固定价格收购制度出现了变动。德国开始变动太阳光发电的新收购价格,每年均会降低几个百分点,今年6月还决定从2010年开始降低1成左右的收购价格。西班牙也从9月开始降低收购价格,很有可能一下子降低30%。原因在于随着太阳光发电设施大量增加,消费者及国家负担的维持成本也开始增加,国家不得不适当降低电力收购价格。过去发多少电,电网悉数收购,现在则是要纳入价格竞争的机制。

夏普的工厂正在独资开发薄膜太阳电池制造装置,其中形成膜的“等离子CVD”装置,将极大地左右成本及变换效率。工厂方面希望变换(发电)效率,能拿下薄膜太阳电池业内最高点,即10%的变换率。

一场悲壮的成本竞争之战已经打响。

(原载《东洋经济周刊》2008年8月16日~23日号。陈言编译。)

上一篇:欧盟经济面临低速增长考验 下一篇: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