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社会联系网络研究

时间:2022-09-23 11:08:55

中国高校社会联系网络研究

摘要:学校教育如何更好地与实际接轨,在学校和社会建立联系的环节当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究。本文首先对中国高校的社会联系网络现状进行了白描,接下来引用了一些其它地区的先进的社会网络教育路径案例,最终提出中国高校建立社会联系网路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社会;联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032-03

在当今社会对教育的拷问日益严峻和教育理念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学校教育怎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答案只有一个:更实际的教材,更丰富的内容,更多的设备、更多让学生有事可做的机会,更多地淡化校内校外的差距。比较有成效的教学法都承认,从课程学到的观念必须实际应用。一个人必然曾经有过或正在接受能找到解决疑难之道的经验,他的思考才会有效。所以,学校教育如何更好地与实际接轨,在学校和社会建立联系的环节当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究。

一、高校社会联系网络现状

目前高校教育除了在学校范围内的活动以外,还扩展到社会的其它层面,主要包括:政府机构、社区和企业三种。

1.政府机构联系

高校与政府机构的联系在农村和城市表现为不同的形式。由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管理体系相对越来越复杂,表现在政府机构的设置就是机构专业化,部门分工细化,条线部门的管理职能各司其职。高校和城市的政府部门建立联系,主要表现为参与不同的政府部门业务相关的活动。

一般来说,有这样一些表现形式:除去教育主管部门本身以外,主要有主管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部门,大多是各省市的党委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公室;主管科普工作的部门,一般是省市的科技委员会,同时还包含其下属的科技工作协会;主管青年工作的部门,一般是共青团,虽然共青团本身是一个群众组织,但是这并不改变其政府部门属性;主管各类文化体育工作的部门,这里面的种类比较复杂,尤其包含了各种专业协会,例如作家协会、青年文学理事会、青年企业家协会、各类体育协会,等等。

高校和这些部门的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完全相同,其本质原因是所有的政府机构呈纵向延伸。如果针对学校内部的机构设置,政府设有对应的部门,形成纵向管理体系,他们就能够很好地和学校及其学生建立联系。从这个角度分析,相关人士就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党委宣传部包括精神文明办公室和共青团,在学校拥有比较多的话语权。

党委宣传部包括精神文明办公室主要提供的平台有两种,一种是和整个城市精神文明志愿者工作相联系的青年志愿者的工作,以上海为例,最著名的案例是上海科技馆的志愿者活动。这个志愿服务平台是由上海市文明办牵头,由全市所有的高校按照不同的批次,组织周末的学生讲解志愿者到上海科技馆提供服务。另一种是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工作,利用宣传的优势,把高雅艺术演出送进学校,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艺术舞台品质的提升提供元素。

共青团和学校的联系途径就更加地畅通,包括社会实践、青年志愿服务、科技创新这几大类教育活动的主战场,都是共青团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学校着力推进的工作,团中央和地方团委都在不同程度上为这些活动提供资源支撑。

其它的政府机构和学校的联系比较随机。目前的情况是,如果有多余的资源或者本身已经有和学校联系的通道,他们会和学校合作。以福建科协牵头的海峡两岸学生辩论赛为例,最初的起因是福建省本身肩负着和台湾增加沟通和联系的责任,那么建立青年人之间的联系就是最好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联系方式,如何推动这样的工作,福建省科协就通过和本身就经常联络的厦门大学组织的辩论队开创了第一次辩论比赛。

这样的案例说明,和政府机构的联系对于双方来说是一种双赢的结果,政府能够更好地完成其本身的工作,而这些拓展对学生来说是有吸引力的,也是符合教育目标的。

在农村的联系表现为和当地的政府机构合作,一般是乡政府或者村委会。合作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学生去当地社会实践。第一次去的时候,乡政府或者村委会提供一些必须的帮助,并为学生的安全提供保障。如果社会实践的内容符合当地经济建设或者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实践的成果能够很好地服务当地建设,学校就会和当地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最终形成一种相对长效的教育基地。

2.社区联系

高校和社区的联系随着社区发展的不断成熟,呈现出越来越紧密的趋势。但是,高校目前和社区的联系非常松散,分布也呈不均匀的状况。社区的概念是从西方社会治理的概念里引入中国的。自1986年民政部提出建立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开始,社区开始逐渐完善,在北京、上海、天津等试点城市形成了以街道和居委会为依托,兴办各类服务设施为主要形式,面向社区全体成员提供多层次服务的社区服务网络。

这些服务的提供,主要是政府买单,提供服务给居住的社区之内的居民。参照美国的做法,社区最初的服务都是非常多的志愿组织或者志愿者个人提供,尤其是学校和社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居住在社区的学生参与社区的服务,是他们必须完成的学校任务。目前,我国的一些社区也开始借鉴美国的做法,引入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项目,涵盖了教育服务、卫生服务、体育服务、网络信息服务,等等。在这些服务当中,大学生以集体或者个人的形式参与其中。

3.企业以及社会公益组织联系

此处提到的学校和企业的联系,不是指学生到企业实习、为工作累计实际经验的那种联系,也不是指企业本身为了提升自身影响力或者提升自身形象而直接发起的公益活动、有学生参与的这种联系,而是指企业的承担社会责任的相关部门和学校直接建立联系,和学校一起设计相关活动,学生在学校的支持下参与相关活动。

能够肩负社会责任的企业必然是具有相当规模、自身生存压力不紧迫的大型企业。有很多企业采取直接赞助学校学生活动的形式,这种形式的联系比较简单,其组织的活动和学校本身的活动没有区别,甚至企业元素都不会直接出现。但是,还有另一类资助形式,企业不但出钱,还出人出力,一起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同时完成企业本身的利益诉求,比如建立更好的企业形象、员工教育机制,等等。

二、其它地区的相关做法

1.美国的公民服务

美国公民服务的项目有着基于不同层面运作的项目,其中包括了基于学校层面运作的,也有基于社区、社会层面运作的。本文主要是简要地分析一下与学校相关的公民服务,这样的公民服务主要在五个方面实行:①作为一种文化期望嵌入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②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强制性的成分融入课程体系中;③作为可供选择的、志愿的成分嵌入课程体系;④作为获取高中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⑤作为行为训练或纪律惩戒的一种措施。[1]一般来说,与学校相关的公民服务形式,既有一般的“社区服务”(community service),也有把理论课程学习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根据1993年“国家和社区服务信托法案”(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Trust Act of 1993)的表述,服务学习是:“①是学生借以通过积极参与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组织的、并迎合社区需要的服务活动学习和发展的一种方法;②与小学、中学和高等教育机构或者社区服务项目以及社区协调运行;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④整合并提高学生的理论课程或者社区服务项目的教育蕴涵;⑤提供系统的时间,让学生或参与者能反思他们的服务经历可见,社区服务和服务学习都是公民服务具体开展的形式。[2]

2.新加坡社区服务活动

新加坡社区服务计划(Community Involvement Programme),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国家的归属感与献身精神。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学生可以培养为人民服务的美德,并且跟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3]

新加坡的社区把“睦邻友好”关系作为主要内容,使社区成为亲身参加思想道德实践的有利场所,对营造思想道德实践的社会氛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是新加坡进行“国家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社区服务活动使学生增加了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培养了社会责任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新加坡中小学现行学生上午上课、下午不上课的半天上课制,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学校的校内外活动。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是新加坡进行道德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早在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就制定和推行了一项学生社区服务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小养成服务精神。包括:“好朋友”计划;关怀与分享计划;负起校内的领导责任;到福利收养所和儿童组织服务;清洁环境计划;临时服务如春节慰问活动、慈善乐捐活动等。通过活动,使学生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身体力行结合起来,有利于实行知行统一。[4]规定中学阶段的学生每年至少要完成6小时的公益劳动,初级学院的学生每年至少要完成40个小时的社区服务工作。通过社区活动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社区服务活动使学生增加了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培养了社会责任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新加坡政府积极创立融学校和社会机构为一体的互动合作的文明社区,并建立社会教育网、教育监督站,营造良好的国民教育氛围。

3.香港的社会实践

香港学校与社会志愿团体或服务机构合作,在学校成立制服组织,这类组织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均有自己的制服。他们以不同的特殊形式吸引学生参加。例如童军、红十字会、交通安全队及圣约翰救伤队,等等。这些组织会开展各种具有其组织特点的活动,对学生产生不用的影响。比如步操训练、野外活动、参与服务,等等。不同的活动会锻炼学生不同方面的品格与特征。组织化的操练尤其能够训练学生的纪律和服务精神,体会群体归属感和自豪感。另一种形式的实践学习活动,则是来源于社会服务机构的义工服务计划。通过专业的社工为学生提供基本的训练,学生具备一定的技能以后,让他们到医院、弱能人士中心或老人院,进行探访,开展义工服务,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学习如何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们。同时,学生还能够学习沟通技巧和照顾他人的技能,并感受帮助别人的喜悦。

三、高校建立社会联系网络需要注意的问题

1.逐步建立长效机制

中国高校的社会联系网络没有突破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没有完全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参照美国和新加坡的做法,和社区的联系必须和学校教育整体方案相配套。从社区的选择开始,社区的地域属性是非常明显的。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的建立有其自身的特点,知名的大学都直接隶属于教育部,而次一等的也隶属于所在省级政府,其服务当地,尤其是服务所在社区的意识比较淡漠。学校在定义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时候,没有把社区服务认定为教育的重要平台和常规化基地,而是有一种层次不对等的偏见,这样的偏见使得大学生社区服务没有深入的建设,没有学校形成建制的开展常规的社区服务,对于学生自发地参与社区服务也存在认定问题,仅仅停留在社会实践一个小小的部分和层次。由此可以看出,社区服务教育平台的拓展空间还非常巨大。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以这两种方式加入到和学校的合作中来。但是,这样的联系也有其随机性,普通高校难以获得这样的资源,重点院校在合作当中也存在着没有确立联系流程、规范合作形式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问题。怎样规避其盈利的特点,更好地把这些优质企业的资源作为教育资源加以利用,还存在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

2.设立合作机构资质认证环节

把社会公益组织作为教育的延伸,对于学校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香港地区在这个方面已经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值得借鉴。需要注意的是,公益成为现代人生活中越来越常见的生活形态,并不是中国传统的社会发展得出的结果。虽然我们时常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公益事业更多的是在国门开放、社会现代化进程当中,由国外传入中国的一种变化。这就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中国社会还没有生长出太多的自发的公益组织,或者说中国社会形态本身还没有一个开放的、自发的社会组织生长的土壤,更不用说公益组织。目前社会上的公益组织,除了政府自身的比如公益基金会、红十字会等庞大的机构以外,更多的具有影响力的组织都是国际公益组织在中国的分会,比如自然基金会、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等等。这些公益组织在组织活动的时候,虽然声称其不受任何政府和个人影响,其经费来源大多是热心公益的企业和个人,但是以西方思维建立的组织,其意识形态本身和我国是不同的,学校在选择和社会公益组织合作的时候,就必须非常慎重地甄别这些组织的性质。在合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安全的意识,否则容易走向教育目标的背面。

参考文献:

[1]Arenas,A.Bosworth,K.& K wandayi,H.P(2006)Civic service through schools:an international pare: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36,(1).

[2]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Trust Act of 1993.Public Law[EB/OL].http:///pdf/cncs_statute,1993.

[3](Singapore).Ministry of Education System[EB/OL].http://www.moe.gov.sg/education/.

[4]贾东立.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教学特色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6,(8).

上一篇:对初中七八年级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分析 下一篇:大学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