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破融资难格局

时间:2022-09-23 10:51:22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破融资难格局

近几年来,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有了较快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但中小企业发展融资中也面临着较为突出的问题,笔者就某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和思考,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以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健康、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第一,行业分布广散,管理尚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一是公司治理不规范,企业管理水平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中小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均由投资者或者董事会成员推荐家族成员兼任,通过市场形式招聘职业经理人的企业不足10%。因此,众多中小企业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公司治理结构落后,综合素质不高。二是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现金流向不清晰、缺乏可信性。

第二,科技水平不高,竞争能力不强。如某市大多数中小企业基本上属于传统产业,大多数中小企业所在的行业处于产业链较低的位置,具有行业结构不合理,导致深加工少、低档次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和行业相对集中的特点,不仅影响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使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受到威胁。

第三,研发投入太少,发展后劲不足。如某市中小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加工行业为主,大多数企业由于财力有限,对科技研发的投入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服务体系不健全,人才引进、信息服务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特别一直以马铃薯、中药材、畜牧等优势产业的开发为重点,马铃薯、中药材、畜草、花卉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稳定在480多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左右,总产值超过50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2万亩,种植面积占全省的50%,占全国的10%。因此,围绕这些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及产业链条。

第四,发展环境欠佳,缺少有力扶持。一是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和支持不够。虽然各级政府倡导大力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做精、做强,但政府部门在资源分配上总是习惯向大企业倾斜,中小企业始终处于嗷嗷待哺的状态,加之小企业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和缺乏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保障等原因,导致中小企业发展缓慢;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地方融资环境和经济环境密不可分,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也受到当地有关情况的影响;三是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目前,中小企业授信统计监测系统、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尚未健全,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信息的有效性不足,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突出。

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障碍

截至2009年上半年末,如某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户2537户,较年初增加982户,小企业贷款余额达25.57亿元,较年初增加10.46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6.0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仍然较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与中小企业的期待值还有较大差距,贷款“两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从调查结果看,目前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障碍有:

第一,中小企业产权不清晰。一是大部分小企业土地、房产、设备等手续不完备,特别是土地为集体性质的较多,难以办理抵押手续;同时,小企业抵押物价值小,主要是土地面积少、土地评估价值低,抵押能力不足。二是目前土地、房产及公证等部门收取的评估费用、公证费用较高,使企业望而却步。

第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产品科技含量低。调查发现,某市小企业大多为个体私营企业,普遍实行“家族式”管理,财务制度不规范,账务记载不够全面,缺乏连续经营记录,甚至个别企业财务数据不真实,信息不透明,银行难以掌握其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增大了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审查难度,客户准入时评级授信比较困难,影响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无主导产品,部分生产项目存在与大中型企业争原料、争市场等弊端,盈利能力低下。加之其信息、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劣势,使中小企业先天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

第三,中小企业自我约束力差,经营方式粗放,重规模扩张,轻风险控制。不少中小企业个人作用过分突出,经营随意性大,业务稳定性较弱,投机性和经营风险高,特别是小企业普遍自有资金较少,生产规模较小,个别企业注册资金不到位,有效资产特别是房地产等核心资产比较少,贷款时难以提供抵押资产,自身抗风险能力低。

第四,中小企业信用程度低,诚信意识缺乏,道德风险严重。不少企业将贷款资金作为自由资金使用,短贷长用现象较为普遍。银行一旦给这些企业发放贷款,企业很难如约偿还,必须不断续贷。调查发现,发生在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大企业,这也是中小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支持的关键。个别企业信用意识淡薄,还款意愿差,使银行形成新的不良贷款,甚至仍有企业和部门借改制等不正当手段,故意逃废银行债务,使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导致信用环境恶化,相应增加了融资的难度。

第五,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产品与小企业对接难度大。如一些大型银行推出的小企业贷款程序,只需把相应的指标输入程序中,便自动生成贷款申请人是否符合贷款条件的结果。这种“拿模型衡量风险、靠程序甄别客户、用系统进行决策”的模式,与现实差距较大,与基层金融需求无法有效对接。虽然贷款营销人员下了很大功夫,最后却发现绝大多数贷款申请人都不符合放贷条件,而实际上许多小企业无论是效益、产品市场,还是科技含量都具较强的竞争力,只因个别因素达不到程序要求,导致不能得到贷款。

第六,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要求过高,中小企业难以达到。银行要求中小企业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及建筑物作抵押或者由担保公司、信用等级在AA级以上的企业担保,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存在不少困难。一是无土地抵押,小企业土地多以租赁为主,而集体所有土地、承包土地以及流转土地作为抵押物虽有政策依据但无法律依据,操作难度较大;二是担保公司作用有限,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对担保公司的要求较高;三是无企业担保,达到AA级的企业本来就不多,加上小企业普遍存在的先天性缺陷,有担保资质的企业也不愿为其担保。

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政府应改善和加强对县域中小企业的各项支持力度,建立和规范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清理不合理收费,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政策。政府应牵头组建各类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经营、财务、融资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以及资信评估和项目评估等服务机构。同时,各级财政在预算中应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和重点项目贷款贴息等。

第二,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深化“六项机制”建设、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优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首先,认真落实“六项机制”建设,尽快设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其次,加快金融创新,围绕中小企业类型、经营特点以及投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和季节性资金需求状况,梳理优化现有产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提供全方位、个性化金融服务。三是增强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投入,加强对企业现金流、经营情况及所在行业走势、国家产业政策变化的实时跟踪监测,强化对抵质押物和担保品的管理,确保中小企业信贷资金回收来源的稳定和可靠。

第三,培育多种融资渠道,拓宽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中小企业本身资本积累少,在宏观金融环境趋紧的形势下,发展多种融资渠道十分必要。一是要调动社会资源,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除组建政策性担保机构外,还应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本,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信用担保市场,畅通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通道。二是要探索多元化直接融资方式,改变中小企业过分依赖银行借贷的融资倾向,积极启用规范民间投资,组建投资风险基金;根据国家创业板市场的发展进度,培育一批优质、有潜力的企业,逐步规范完善,提前做好上市辅导,加快上市进程;大力拓展信托、租赁业务,推进招商引资和合作融资,有效利用省外、境外资金,缓解社会资金供求矛盾。

第四,多方联动,畅通资金在银企间的传导。构建起整体联动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机制,实现政府、中小企业服务局、行业协会、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充分联动。通过建立更新小企业发展信息库,探讨共同组织中小企业发展论坛、银企联谊会、座谈会和项目推介会等大型活动,搭建政银企互动平台,推动银行与企业间的沟通、交流及资金与项目的对接。并且,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中小企业顺利融资。

第五,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是尽快在全省构建以政策性(非盈利性)担保机构为龙头、商业性和互担保机构为两翼,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配套协作,有较强融资担保能力的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二是推进担保机构与银行协商,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安全有关效的借、保、贷、还的运行机制;健全信用担保机构的运作,提供担保机构的风险防控能力。

第六,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提高信用水平和融资能力。强化企业诚信意识,坚持诚信为本,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树立小企业良好形象;强化企业管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做优、做强、做大企业,走“品牌加规模”的发展道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上一篇:基金岂能染上“赌博”的恶习 下一篇:商业银行风险防控与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