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

时间:2022-09-23 09:54:03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

[摘 要] 仔猪副伤寒为一种仔猪常见多发病,是由沙门氏菌所引起仔猪的一种传染病,故也被称为仔猪沙门氏菌病。该病在我国各地的猪场都有发生,受地域影响明显,本文以福建省永泰县近年来出现的仔猪沙门氏菌病为例,具体的描述以及分析该种病请的发病原因、症状、治疗手段和如何防御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仔猪副伤寒 症状 诊断 治疗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213-01

一、前言

近几十年来,我国养猪业迅猛发张,国内大规模养殖基地已达上千家,针对如此大规模的养猪活动,在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越来越成为养殖户的一项重要工作。仔猪副伤寒为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此种病多出现在6个月以下的仔猪身上,严重的阻碍了仔猪的生长,由于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已逐渐成为制约养猪户发展的障碍之一。所以,应对其引起高度的重视,从发病的原因、病情症状、治疗方案以及如何防御等方面多此种病进行全面的剖析,从而做到早防御、早发现、早治疗,降低仔猪副伤寒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使养猪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发病原因及流行特点

仔猪副伤寒主要由猪霍乱、伤守、肠炎等沙门氏菌引起,该类病菌为肠道寄生菌,当仔猪所处的外界环境不良以及饲养管理不善,猪舍卫生条件差,气候潮湿、寒冷变化大或者仔猪经历长途径运输而造成过度疲劳和饥饿等情况下,使仔猪本身抵抗力下降,使肠道内德沙门氏菌毒活动能力增强,出现内部感染从而发生副伤寒,加之病猪排泄后感染周边正常猪苗,出现外源性感染。同时在母猪感染寄生虫、分娩以及手术过程中,仔猪也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由于仔猪副伤寒的引起主要源于体内发生病变,该病在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但冬季和春季由于气候变化较快,发病率较高。如2008年,在福建省永泰县梧桐镇出现的急性型仔猪副伤寒,患病仔猪处于6个月以下的小猪仔中,尤其在2~4月龄及体重在10公斤左右的仔猪。

三、症状

在临床上根据其病情的缓急分为慢性型和急性(败血)型两类。

1.慢性型

有时也称为亚急性型,较为多见,由于其主要病变在盲肠、结肠和回肠部位,多为坏死性的肠炎以及肺炎,似肠型猪瘟。病猪多表现精神不振、食欲下降,体温逐渐升高至40.5~41.5℃,仔猪眼角出现黏性、脓性分泌物,同时出现长时间的下痢,粪便呈淡黄色、暗绿色的稀糊,其中常混有带血的坏死组织碎片,气味恶臭难闻。病情症状多反复发作、长者可持续数周。

2.急性(败血)型

2008年,在福建省永泰县梧桐镇,部分养猪场的仔猪出现急性型仔猪副伤寒。患病仔猪处于断奶前后,其体温升高至41℃ ~42℃,患病猪仔多呈现拒食,精神不良,在腹下、胸前、耳根等处皮肤山现淤血性紫斑,随着病情加重,会出现腹泻、呼吸困难、跛行、咳嗽等,经过1~4天死亡,死亡率高达40%。急性型的特点是发病急、病程短,往往来不及治疗就死亡。镇上有个别的养猪户甚至出现了仔猪全窝发病,病死率高达70%~90%,给梧桐镇的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

四、剖检诊断

1.急性(败血)型

主要表现败血症的病理变化。首先在病猪的四肢内侧、腹部、耳根处皮肤有紫红色血斑;淋巴结多出现索状肿大,并且出血;卡他性出血性胃肠炎;全身黏膜如心内外膜 、膀胱黏膜、咽喉及 肾脏出血;脾肿大,似橡皮,边缘厚钝,呈暗蓝色;胆囊黏膜坏死;肝肿大、充血、出血,常有黄灰色小结节。

2.慢性型

主要病变在盲肠、结肠和回肠部位,出现纤维索性一坏死性肠炎,变现为肠壁增厚、坏死以及溃疡、黏膜潮红、表面覆盖有一层淡绿色或灰黄色的弥漫性坏死和腐乳状物质,临床上称其为假 膜。肝、脾、肠系膜淋巴结常可见细小的黄灰色坏死点。肠系膜淋巴结呈絮状肿大,部分呈干酪样变,肺常有卡他性肺炎或灰蓝色干酪样结节,在心叶、尖叶和隔叶前下缘处有肺炎的实变区。

五、诊断

初步诊断可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常见流行病学确定,如败血症、肺炎和大肠坏死性肠炎可通过观察期表现整出初步判定。同时可以通过排除法与其他常见的猪瘟及猪痢进行区别诊断,如此种病多出现在仔猪群中,慢性过程,猪瘟多在成年猪群中出现,范围较广,猪痢疾传播速度慢、持续时间长、粪便多带血和黏液,其他外部特征相对正常。

六、治疗

一般情况下,首先应对病猪采取及时隔离并且消毒,改善饲养环境,然后采取治疗。目前针对仔猪副伤寒病较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大蒜治疗法

取大蒜约20克,捣成碎成汁后灌服,一天2~3次,持续3天。

2.土霉素疗法

按每千克体重60~80毫克用药,0.6~2克,分2~3次喂服。

3.阿米卡星注射疗法

肌肉注射,每次20万~40万国际单位,每口2~3次。

4.盐酸多西环素注射疗法

肌肉注射,每次3~10毫升,或按每千克体重0.3~0.5毫升用药,每天1次,连用3~5天。

5.中药疗法

木香7克,槟榔10克,滑石25克,茯苓20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黄连1 5克。具体用量可咨询中医,每日两次,连用2~3剂。

以上为常规疗法,具体情况可实际病症做出调整。

七、防御

1.接种疫苗

主要针对断奶期的1个月龄以上仔猪,喂服或肌内注射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l头份。

2.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猪舍环境的清洁卫生,对设备、用具、周边地面全面火碱溶液消毒,做好仔猪防寒保暖工作,不宰杀食用病猪,防止传染源的侵入。

八、小结

由以上可以知道,仔猪副伤寒对养猪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不仅死亡率较高,而且有着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的特点。因此,不仅需要注意的该病的防治,还要对饲养的管理和卫生的改善作出相应的对策,尤其是春秋两季要对仔猪进行高密度地伤寒预防注射,并选择应用磺胺类药物及抗菌素联合控制仔猪患病率。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有效的减少农民养猪的经济损失,并促进养猪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荞,邓治邦. 仔猪副伤寒沙门菌致病性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2009,v.30;No.18702:93-97.

[2]江玉香. 仔猪副伤寒的诊治[J]. 现代农业科技,2010,No.52002:362.

[3]罗泽虎.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v.32;No.15906:113-114.

[4]王博,崔敏. 仔猪副伤寒的流行特点及防治策略[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v.32;No.16411:118-119.

[5]郭一辰. 浅谈仔猪副伤寒的诊治[J]. 养殖与饲料,2008,08:32-33.

上一篇:生猪屠宰检疫工作现状及加强建议 下一篇:浅谈提升动物检疫监督执法质量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