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博爱,共享天伦

时间:2022-09-23 09:27:53

大同博爱,共享天伦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1935年黄自先生为电影《天伦》创作的主题歌《天伦歌》的分析,阐述了在艺术上它是一首值得传唱的经典电影艺术歌曲,而在思想意义上它宣传的博爱、互助的社会伦理观也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影歌曲;主题歌;天伦歌

中国电影歌曲随着20世纪20、30年代有声电影时代的开始应运而生。以聂耳、黄自、冼星海等人的电影音乐创作在内容上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民生,在风格上将西方艺术歌曲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既讲究音乐艺术创作的技巧,又着力于音乐语言的通俗易懂,注重音乐与电影的结合。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和人民的思想状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既有《义勇军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抗敌歌》等激昂斗志的歌曲,也有如《四季歌》、《天涯歌女》、《渔光曲》等反映真实、朴素人物的写实性歌曲,逐渐形成了中国电影音乐现实主义的主流传统,开启了中国电影音乐史的先河。

黄自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在艺术歌曲创作中注意到音乐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他所说“艺术是生活的表示”。音乐要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其观点在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黄自先生响应爱国人士的号召,开始创作了具有激励斗志的爱国歌曲,在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战争期间广为传唱,鼓舞了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士气。他的大型合唱曲《旗正飘飘》被影片《还我河山》选用。他病故后,其作品《玫瑰三愿》、《抗敌歌》、《旗正飘飘》等也被经常传唱。

一、电影《天伦》、《天伦歌》的产生

影片《天伦》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故事。浪迹天涯的游子在老父弥留之际,承诺善待他人,回报社会。20年后,他实现了当年的诺言,回乡创办了慈善机构,帮助被遗弃的孤儿老者。并最终用自己的行为感召了后代,使其后代终于领悟了他博大宽广的胸怀。影片着力阐发了中华民族先贤《孟子》所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

《天伦歌》是1935年黄自先生为电影《天伦》创作的主题歌(由钟石根作词)。虽然电影本身不叫座,但《天伦歌》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而成为一首传唱不衰的电影经典歌曲,并因其丰富的艺术张力而成为专业院校声乐经典曲目之一。曲作者黄自在他对于电影的看法一文《电影中的音乐》中写道:“好像歌剧一样,有声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离不了音乐的。音乐在有声电影里当然没有像它在歌剧中那样的重要,但也决不容忽视的。谁也不能否认:一部电影配上了合适的音乐就愈觉生动,愈觉出色。吾国电影事业属新进。音乐尤其落后,所以我们的制作须格外审慎:我们应当更加努力来提倡纯正音乐。”电影因音乐而出色,音乐因电影而添彩,这正是电影音乐的特点和真谛。

二、《天伦歌》分析

主题歌是对影视内容的一种高度概括,它以特定的风格和凝练的情感表现来丰富剧中人物性格、展现特定的历史气氛或生活中的某种情怀。

主题曲《天伦歌》出现在影片《天伦》的结尾处,属于片尾主题歌。它讴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民族精神特征,反映了海外华人思念祖国家乡的愿望。歌词风格古朴、典雅,但大气恢宏,旋律也在应和歌词风格的同时生动出色,富于激情。当初演唱时前面是女声独唱、领唱,后面加上童声合唱,这在当时是有创新意义的。歌曲总结和升华了影片“大同博爱,共享天伦”的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天伦歌》的歌词格式是自由的新体诗,在谱曲时黄自先生采用了三段体结构,旋律以民族五声音阶为主,加以变化音与转调的巧妙运用,使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歌曲情感丰富,表达了凄切、伤感、悲壮、激昂、兴奋、庄严、宏大等情绪变化,速度变化也由不同内涵的稍慢、稍快、稍慢、稍快而构成,全曲通过戏剧性的情感变化来推进音乐的丰富发展。作品充满人道主义精神,表现了失去亲人的孤儿从个人的悲痛、升华到为人民而奋起、最终为了人类的大同博爱而奋斗的宏远志向。见证了从“小我”到无私“大我”的思想变化,音乐表现层层推进,发人深省,感人至深。

作品第一段表现孤儿失去父母令人伤感、凄切的境遇,对孤儿内心的痛楚描绘得细腻深刻,有如咏叹调的展开,将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音乐给予了相当细致的描写。开始音调在平静、伤感的述说中展开,“人皆有父,翳我独无”;语气缓慢而悲伤;“白云悠悠,江水东流”又似一幅中国写意图画,勾勒出一种凄然、哀怨的场景,表现出孤儿内心的痛楚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助,连续两遍的“何处觅源头”又深深地反映了现实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

第二段一开始情绪急转,伴奏改用悲壮有力的柱式和弦,切分的节奏表达出人物内心的紧张和不安。旋律迂回曲折,音量由中弱开始,调式也转入小调,情绪上显得痛苦和压抑。随着音乐的突然转调,情绪也由悲痛转为悲壮,尤其是在演唱“人世的惨痛”中的“惨”字时,音乐用一个八度展开,此时可用一种富于戏剧性的哭声来表现,音乐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更能产生一种艺术的冲击力。“奋起啊孤儿,警醒吧!”这句对命运的抗争、呐喊,需要增强一点声音的力度,以此来唤醒改变命运的决心和勇气。

第三段前后两部分情感、意味的表达是一种内在的递进,前一部分在第二段的情绪基础上,抹干眼泪,忘掉一个“小我”,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信念作为理想,“舍已为人无薄厚”又更加坚定了这种信念;后一部分则用拉宽的音色、恢宏的气度来表现庄严、宏大,在结束句的“天伦”演唱时,演唱者的力度达到高潮,气息的结实,音色的饱满,高昂的情绪迸发出“大同博爱,共享天伦”这一人类崇高的理想,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长存于天地宇宙之间。

通过对三个段落艺术手法、思想内容的分析,从总体上来看,这是一首极富艺术张力的声乐作品,实际上其风格更接近于咏叹调。在二度创作时,可以根据音乐发展的不同层次,通过音色的运用与力度的控制,从艺术上更深刻地诠释作品主题。这首作品也正是黄自先生关于电影音乐的“我们应当更加努力来提倡纯正音乐” 的实现。

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天伦歌》的庄严宏大之中,延续着传唱不朽的民族文化经典。在经历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物质富裕之后的今天,再次唱响《天伦歌》,其博爱、互助的社会伦理观,对我们建立公正平等、尊老爱幼、人际和谐的博爱社会,有着值得借鉴、思考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陈缨,女,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向乾坤,男,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奥尼尔对传统悲剧的继承与创新 下一篇:电影中的另类“明星”――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