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给予改进护理方式对其焦虑恐惧情绪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时间:2022-09-23 08:59:26

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给予改进护理方式对其焦虑恐惧情绪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摘要】 目的:分析改进护理方式对行冠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及焦虑恐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8月-2016年

8月收治的90例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实施改进护理方式,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的迷走反射(2.22%)、低血压(0)、血压升高(17.78%)、窦性心动过速(17.78%)、锒脉痉挛(2.22%)、缓慢性心律失常(2.22%)、术后的低血压(2.22%)、严重心律失常(0)、出血(2.22%)等发生率及焦虑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焦虑恐惧; 改进护理方式; 冠脉支架植入术; 术中术后并发症

doi:10.14033/ki.cfmr.2017.8.0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8-0071-02

在临床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冠脉支架植入术有一定的疗效,但在手术治疗前,患者会有较重的心理压力,再加上术后疼痛感增加,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应激反应,进而使患者相关并发症、焦虑等情况显著增加[1]。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实施改进护理方式,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现将应用效果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进行治疗的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58~77岁,平均(53.60±14.77)岁;疾病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17例,稳定型心绞痛19例,急性心肌梗死9例。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57~77岁,平均(54.10±15.48)岁;疾病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稳定型心绞痛20例,急性心肌梗死7例。两组患者性别、疾病类型、文化程度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即确保患者所在病室环境整洁,通风良好,同时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以及给予患者用药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等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改进护理方式,具体护理方式如下,(1)健康教育:术前,耐心细致为患者讲解冠脉支架植入术的治疗目的、注意事项、相关并发症等,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卧床变换训练,即以健侧下肢为着力点,在床上水平移动自身的臀部、术侧肢体,并以健侧双手为着力点,进行上下移动。(2)饮食护理:术前,告知患者应控制食量,进食半流质食物;术后,告知患者控制食量,进食流质、半流质食物,直到患者下床活动后,告知其恢复正常饮食。(3)休息与运动护理:告知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同时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4)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等,并对患者恐惧等不良情绪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并给予相应的放松锻炼,如反复练习全身放松后再深呼吸。(5)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对有可能出现术后低血压的患者,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情况,定时测量患者血压,并告知患者多饮水等;对有出血可能的患者,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在动脉止血时,同时压迫穿刺点近端、远端。发现异常时,立即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6)穿刺点、穿刺侧肢体的护理:告知患者穿刺侧肢体伸直,如股动脉穿刺后,用沙袋压迫穿刺点,制动下肢,并将其抬高,给予按摩等;桡动脉穿刺后,腕部制动一定时间,并抬高上肢,指导患者握拳再放松腕关节,告知患者穿刺侧肢体不能过度用力,同时不给予患者输液、测血压等操作。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及焦虑情况。术中并发症主要包括迷走反射、低血压、血压升高、窦性心动过速、桡动脉痉挛、缓慢性心律失常;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出血;患者焦虑情况由国际统一标准焦虑评测表进行测量,严重焦虑:>80分;中度焦虑:60~80分;轻度焦虑:50~60分;无焦虑: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焦虑情况比较

术前1 d,观察组的焦虑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冠脉支架植入术通过在狭窄的冠脉管腔中,置入球囊导管,并加压球囊,来有效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血管,保持血管通畅,改善患者冠状动脉内的血流量,进而有效缓解患者相关临床表现[2]。但在冠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患者很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各种并发症等,进而对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临床相关的护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从笔者所在医院护理的冠脉支架植入术病例来看,改进护理方式这一护理措施有效发挥了其护理特色,这也是近年来护理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的一种趋势。改进护理方式通过收集、分析在之前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患者相关问题[3]。对于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患者来说,恐惧等不良情绪很容易导致其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增加,加重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进一步加重,因此在本研究的改进护理方式中,通过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放松锻炼等心理护理,来正确引导患者的心理,有效避免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的产生[4]。同时加强相关健康教育,如耐心细致讲解冠脉支架植入术的治疗目的、并发症等,能够帮助患者在术前更好地了解冠脉支架植入术,降低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有效缓解患者术前恐惧、焦虑等情绪,此外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卧床变换训练,还能够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5]。通过饮食、休息与运动护理等措施,如保证充足的睡眠,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来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健康[6]。通过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如观察患者的病情、血压变化等情况,有利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异常并立即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而有效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7]。通过对穿刺点、穿刺侧肢体的护理,如用沙袋压迫股动脉穿刺点,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出血、血肿等现象的出现;抬高相应肢体,能够有效降低肢体肿胀的发生率;给予患者按摩、放松锻炼等措施,能够有效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显著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8]。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术中的迷走反射、低血压、血压升高、窦性心动过速、桡动脉痉挛、缓慢性心律失常,术后的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出血及焦虑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冠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过程中,改进护理方式能够帮助患者更加安心地接受治疗,使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恢复较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惠仙.改进护理方式对冠脉支架植入患者的临床价值[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2):323-325.

[2]颜羽.冠脉支架植入术前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因素分析及护理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9):3292-3293.

[3]熊盛梅,余冬,龚蕾,等.渐进式康复护理对促进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4,18(7):1383-1385.

[4]王新霞,于彬彬,张芳.品管圈活动对冠心病PCI术后出院患者自我管理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34):4158-4161.

[5]魏民,屈海宏,宋巧凤,等.改进护理方式在冠脉支架植入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5):562-563.

[6]耿文真,丁梅,石娟.早期渐进式综合性康复干预对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6):1359-1361.

[7]崔彦.渐进式康复运动对促进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278-279.

[8]杨彦.冠状动脉心内支架植入术后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5):510-511.

(收稿日期:2016-11-21)

上一篇:MESSS评分与NIHSS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 下一篇:回归本体价值的经济型微课模型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