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战斗力 实现新跨越

时间:2022-09-23 08:57:40

新世纪,国家坚决捍卫海洋权益尤其是南海的核心利益。为确保完成好装备维修保障任务,黄埔军械人在鲜大立、史媛媛为首的领导班子带领下,紧贴海军装备发展新形势,高瞻远瞩,主动作为,大胆创新,不断超越,逐步发展成为海军企业中涉及专业最多、保障范围最广、综合性保障企业,谱写了工厂的时代乐章,引领工厂从优秀走向卓越。

使命驱动 黄埔品牌

短短十年间,工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上了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在能力建设上,圆满完成了“十五”、“0 8”专项和“十一五”建设任务。2006年5月总部联合验收组在“十五”现场验收中给予了高度评价。2012年4月审计署在“十一五”现场专项审计中给予了高度肯定。通过“三个一体化”建设,实现了保障专业从单一装备维修到系统综合保障的转变,成为海军首家具备舰船特装装备全系统维修保障的企业。海军由五大兵种组成,除海军航空装备外,工厂对其余四大兵种的装备都提供了维修保障服务。

在装备保障上,每年都顺利完成南海和东南沿海方向舰船特装和军械装备等级修理、制造和临时抢修保障任务。2012年等级修理舰艇数量、军品产值都比2005年增长了4倍。保障范围从广州扩展到了福建、湛江、三亚等南海和东南沿海区域(见图1)。

在科研开发上:具备舰载和军械装备维修配套设备的研制能力,开发了上百型修理的工装和检测仪器,2003年至今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19项,成为海军舰载微机指挥仪检测修理中心和新型导弹快艇作战系统保障技术中心,实现了由传统装备粗放型、经验型维修向现代装备精确化、规范化保障的转变。

在应急保障上:在工厂2531战略的引领下,依托三亚分厂和汕头等靠前保障中心,形成了南海与东南沿海方向的五小时保障圈(见图2),能同时派出10个以上不同专业组成的保障分队执行应急保障任务,实现了从机动到应急保障常态化的转变。在历次执行神电系列、勇敢系列、南字系列、砺剑系列等重大演习保障和2008年3・20、5・20的战备任务中,“贴身守护”式的靠前保障服务模式,赢得了部队的一致好评,多次得到机关的通报表彰。

在经济效益上: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年增长比例都在20%以上,连续两年取得海军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第一名。

在企业管理上:先后通过了二级保密资格认证,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和海军装备质量管理体系换版审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三方认证,军事计量机构复评审核,获得军队装备修理工厂质量管理奖、被评为海军基础管理优秀企业、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三亚分厂和五个车间获得全国星级现场等荣誉。

在薪酬福利上:一直把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放在重要议事日程,2012年职工年人均收入比2005年增长了3.3倍,增长幅度超过广州市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指导线。全面启动住房货币化,改造3幢单身公寓,新建2幢保障中心楼,美化外墙、道路和活动场所,定期组织职工体检、出省旅游,提高高温补助,增购意外保险,成立困难帮扶基金会,发放过节费、电影费、生活用品、生日费,举办系列文体活动等,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职工精神生活质量。

紧贴部队 卓越保障

成功源于努力,结果成于过程。在发展的道路上,黄埔军械人始终以提升部队战斗力为关注焦点,以卓越保障结果为导向,从优秀走向卓越。

远见卓识的领导团队:十年来,在以鲜厂长和史书记为首的领导集体带领下,全厂上下团结一心,胸怀装备保障神圣使命,紧贴部队和装备发展需求:提炼“四位一体”旗舰文化,为黄埔军械人打造精神家园;明确2531发展战略,为工厂又好又快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引领海军装备保障行业追求卓越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佳绩。

爱岗敬业的职工队伍:黄埔军械人牢记军工使命,坚守“干军工光荣,保装备神圣”信念,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在工厂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只要部队一个电话,他们就能毅然放下春节合家团聚的欢乐奔赴装备一线,顶高温下船舱、迎寒风爬桅杆、捱晕船伴随保障。为了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他们能每天十几小时对着电脑整理材料,连续几天只在办公室打个盹……这几十年如一日的普通军工人的工作写照告诉人们:在浩瀚无垠的海疆抛洒热血的不仅有伟大的军人,更有这群朴实无华却乐于奉献的军工人。

有装备保障特色的旗舰文化:通过一系列先进文化的创建活动,工厂提炼出“四位一体”旗舰文化,成为引领职工成长和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工厂步入文化引领发展的初级阶段。2012年,工厂分别被海装舰技部、海装军械部列为文化建设试点单位;2013年,被总装工厂局明确为全军企业文化建设交流平台。

作为国防建设中的一员,工厂还积极宣传军事文化,通过1993年创立的以军事旅游、军训拓展、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军事博览中心,在珠三角乃至港澳地区有了较大影响力。

紧贴部队需求的2531战略:面对计划性修理任务少、装备单一、保障区域受限、效益不高等实际情况,工厂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按照“保障力就是战斗力”的思路,紧贴部队需求,在2005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指导工厂未来发展的,以“两个五小时、三个一体化”为核心的2531战略,实现了历史性的三个转变,构建了深受部队欢迎的“贴身守护”式的靠前保障服务模式。

积极转变保障力生成模式的军民融合工作。工厂通过实施2531战略,保障专业和保障范围都得到明显扩展,为了更好地完成好新时期南海方向的新装备保障任务,工厂借助珠三角经济发达的工业,按照“维修专业化、后勤社会化、三产市场化”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通过三种方式,积极转变保障力生成模式,大幅提升新装备综合保障能力。

厂内系统整合。通过“关、停、并、转”民品业务,集中资源保障军品。同时,按照综合一体化保障的思路,形成车间内部系统保障能力。如,把坦克上装的修理从原来的电子车间调整到陆战岸防车间,实现了陆战岸防车间从单一底盘修理到上装和底盘综合修理的转变,在保障人员和保障装备不变的情况下,装甲修理的能力从原来5辆/月提高到了8辆/月。

军内联合保障。结合新装备保障力同步建设,通过与区域内舰船技术保障大队开展优化整合、与部队院校合作研制生产装备专用测试设备、与部队专业修理单位合作承担装备修理任务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新装备综合保障能力。

军民联合保障。按照中央军委关于构建军民融合装备保障体系的要求,先后成立了多个军民一体化保障中心,与装备生产厂家建立了信息共享、技术交流、人才培养、联合保障等多层次、端到端、全方位的沟通机制,初步形成了“前伸后延”式的维修保障服务体系。如:工厂作为某新型艇作战系统保障的技术责任单位,积极尝试军民融合保障的新模式,想方设法培养技术人员,建立全系统、全寿命、全型号的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化系统,使工厂当年接装、当年形成装备保障能力,为新型装备保障力同步建设积累了经验。

以装备为牵引的人才队伍建设。工厂按照“需求上早筹划、引智上严把关、强能上压担子、问责上动真格、激励上想招法、关怀上聚人心”的六大人才规划思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结合工厂发展规划进行人才培养;建立管理、技术两条平行晋升渠道,引导职工找准职业发展方向;建立新装备项目负责人制度,给年轻技术骨干压担子、搭台子;购置新装备样机,使技术人员快速熟悉装备;采取驻点保障、岗位轮换、技术比武、建立能力实训与考核中心,培养职工尽快成才;实施人事、用工和薪酬的三项制度改革,激励职工。从2008年开始,对三亚分厂和汕头保障中心两地职工实施本地化管理,职工落户当地,购买当地社保,改变了思想不稳定和管理不便的状况,填补了本地化维修保障技术队伍的空白。以上举措,为未来大规模新装备保障作好了人才储备。

持续改进中的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是工厂落实和深化2531战略、提升装备保障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的重大举措。2009年以来,工厂坚持“全员参与管理、全过程关注质量、全要素提升综合保障能力”的管理思路,通过争创全国质量奖、争创全国星级现场、争创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等活动,持续改进能力大大增强。以部队满意、职工满意、社会满意的“三满意”为目标,整合了GJB9001B质量体系、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以“提高质量、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确保安全保密”为目标,建立了以模块为主的现场管理推进体系。通过完善信息和知识管理、强化基础管理、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把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合理化建议、QC小组、6S、目视化管理、生产项目管理、防差错法、测量分析系统(MSA)、统计过程控制(SPC)、过程能力指数(CPK)等质量统计技术方法充分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促进各项工作持续改进,营造全员、全面、全过程追求卓越绩效的氛围。

亮剑南海 走向深蓝

面对海型和装备保障新需求,工厂明确了军民融合、深化2531、创新驱动、南移发展、打造保障精品、领航海军舰载和军械装备保障的发展方向。

按照“十”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黄埔军械人将铭记六十年的光辉与荣耀,传承前辈们的精神与信念,牢记军工人的使命与责任,亮剑南海、走向深蓝,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强厂梦”而不懈努力!

上一篇:中国航天员:上太空面临的挑战 下一篇:中船集团:非常“1+6”板块牵引疾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