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比喻走进化学课堂

时间:2022-09-23 08:19:08

让比喻走进化学课堂

【摘要】化学教学中的概念、原理、定律、规律等,常常是很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师若采用适当的比喻,能达到一语破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比喻 ; 化学教学

比喻,是指描述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与其有相似之处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所谓教学比喻,就是把这种修辞方法移植到课堂上,用学生熟知的且与新知识有某些相似特征的事例,对应说明新知识的疑难之处,配合正面讲解,以达到教学目的。

化学教学中的概念、原理、定律、规律等,常常是很抽象的理论知识,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由于时间、地点、设备和其它条件的限制,不仅学生没有接触过,有些连教师也没有或无法观察接触过。为了克服这种实物直观和模象的困难,教师若能采用适当的比喻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比上储备的具体形象事物,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接受新的理性认识,达到一语破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化学教学中的比喻有以下几种常见功能

1 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如讲摩尔概念时,首先指出日常生活中用“打”来表示物质的数量――一打为十二,引出在微观世界中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再根据定义及以及已知的有关数据:12克碳-12及每个碳-12的原子质量为:1.9927×10-23克可求得1摩尔-12的原子个数为:12/(1.9927×10-23克)=6.02×1023 ,然后指出:日常“打”表示十二,而微观世界中“1摩尔”则表示6.02×1023,这样以宏观世界的“打”理解微观世界的“摩尔”,用“打”比喻“摩尔”,学生易接受,通过学生动手计算,对阿佛加德罗常数6.02×1023既深信不疑,又记忆深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气体物质的体积(标况)与物质的量(单位摩)之间关系、互算开展讨论、归纳,明确以“摩尔”为中心建筑的“立交桥”的网络知识,强化对“物质的量”、“摩尔”的理解,把难、重点攻克了。

2 使复杂过程浅显化

如有机加聚反应,一般讲解,有的同学只能写课本上乙烯的加聚。 而对于稍复杂的如:CH2 ==C(CH3 )COOCH3之类的加聚无从下手。这时可以作这样一个比喻,实际操作:每两个人面对面手拉手,组成一个“乙烯”分子,发生“加聚反应”时则是放开一只手然后与另一组手拉手连接起来。这样全班就形成了一个很长的“人链”。如果更多的人,则会组成更长的链,而乙烯加聚时正象这样,打开一个链后相互连成一个很长的碳链,从而形成了分子量巨大的高分子。将宏观的“人链”来比喻“碳链”,将“手拉手”比喻“共价键”,学生懂得加聚时的关键部位在于双键,而与其余部分无关,加聚反应的实质也牢牢地记在脑中,此时不失时机归纳出口诀:“双键排直线,其它基团拐旁边;双键断一键,半键分别两边展;两边加括号,右下角来将‘n’添”。使通俗易懂的比喻“升华”为理性的认识,让学生在乐学中掌握本领。这样学生便能轻松地写出如聚反应的方程式。

3 使难懂的模型直观化

在描述微观世界时,化学模型常常在学生头脑中不易建立,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若用比喻可以使模型直观化、具体化。如原子结构模型可以把它比作“人造卫星绕地球的圆周运动”。如讲物质结构时,原子的体积和原子核的体积关系可比喻为宏观的“一幢教学楼”和一个“乒乓球“的体积关系,讲核外电子质量和原子核质量关系时,因电子质量很小,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就如“九牛一毛”学生就很易明白为什么Cl- 与Cl,Fe3+与Fe原子的摩尔质量相同。这样,用已知开拓未知,既可加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思维的发展。

4 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

基本理论抽象,更易使化学课缺乏趣味性,这时更应有意寻找适当比喻。与生活实例接近的比喻,能够减轻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在讲多元弱酸溶液中离子浓度问题时,如氢硫酸溶液中离子浓度间的关系,CH+=COH-+CHS-+2CH2S,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这个关系,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群猴子,在每个猴子的手里拿着两个桃子,一声枪响后有些胆子小的猴子扔掉了两个桃子,胆子稍大点的猴子扔掉了一个桃子,最大胆的猴子两个桃子都没扔,请你分析地上的桃子数目与三种不同胆量的猴子数目间的关系。再结合溶液中水电离的情况就不难理解上面的关系了。这样,就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认识。而且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以后每次再涉及到这类问题时,都有些学生提到猴子和桃子的关系,并且还有一部分学生自然地想到了多元酸及其盐溶液中离子浓度间的关系。再如,水是极弱的电解质,很难电离,为了让学生对水的电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问学生:25℃时,水中氢离子浓度为1.0×10-7摩/升,请大家计算每多少个水分子才能电离出一个氢离子。通过计算,大家有趣地发现约5.6亿个水分子中才有一个水分子电离。设想,如果将全中国12亿人口喻为水分子,总共才有2个电离,这样形象而具体的比喻,一定会让学生对水电离的程度有极深刻的认识。又如,阿佛加德罗常数是一个很大的数值,究竟有多大呢?可打两个比喻:假如有一个人,每秒钟喝掉100亿个水分子,那么6.02×1023个水分子可使该人享用190万年。“如果每只蚂蚁身长0.5厘米,身宽0.1厘米,那么,6.02×1023只蚂蚁就可覆盖23403个地球表面”。通过比喻,使学生对阿佛加德罗常数之大,微观粒子之小有了深刻的认识。真是千言万语道不尽,一个比喻就分明。

在讲共价键时,因成键原子间是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结构的,则可借喻这是一种“互相帮助,共同稳定”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在配位键的讲解中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助人为乐”的典型,因为这时是富有电子的一方“无偿”地帮助缺电子的一方达到稳定结构,比喻加强了趣味性,也融进了思想品德教育。

再如,讲到晶体类型时把每一类晶体比作“大厦”,构成晶体的微粒相当于构成“大厦”的“砖块”,而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比作砖块之间的“粘合剂”,通过比喻学生们容易明白为什么这几类晶体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这么大。

5 比喻的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习题讲评课一般容易讲成严肃有余而失去趣味性,实际上习题课中也可运用比喻。从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看,在一节课中学生能够保持25分钟左右的注意力,25分钟后学生的注意力就进入了分散期。在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后,思维能力下降,此时教师要适当地变换课堂师生活动的方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控制教学的节奏。教师可通过诙谐幽默、生动有趣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新颖有趣的比喻,易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在趣味中学到知识。例如,学习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可设计“小动物长毛”的演示实验。将铝箔剪成一个小动物,将其浸泡在浓氢氧化钠溶液中,至刚有气泡放出为止,取出用水洗净,再将其浸在硝酸汞溶液里,片刻取出,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水,稍顷,即可见“洁白的毛状物破皮而出,而且越长越长”。实验现象明显,充满了奇趣,学生趣味盎然,情绪高昂,教师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关于铝表面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氧化铝膜与碱溶液的反应,铝与硝酸汞溶液的置换反应等知识都可以迎刃而解。我经常会将这样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活动安排在课堂的后25分钟进行,这样,大多数学生就会在整节课中保持着高度的注意力。

例题:常温常压,pH值=3.0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值是( )(A) >7 (B)

6 使知识记忆深刻化

如学生书写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时,常常漏写电解条件,错误屡纠屡犯,如果换成这样的语言:假如食盐遇水能自发地生成氯气和烧碱,那么,我们每天炒菜时不知道要毒死多少厨师,烧死多少人啊!因为不仅炒出来了氯气毒人,在食物中还炒出了烧碱!学生无不大笑,同时也会对自己的粗心而印象深刻。从此以后,学生在写这些方程式时就很少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在书写化合物电子式时对学生说:离子化合物中的成键电子是“私有制”归阴离子所有,因此用“篱笆”(括号)围住,同时标出“贫富”(失,得电子数目――电荷数);共价化合物中的成键电子是“股份”合股经营,围不得“篱笆”分不出“贫富”

总之,比喻可以变陌生为熟悉、变平淡无奇为形象生动、化抽象深奥为具体浅显,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作家秦牧说过,“精彩的比喻,仿佛是童话里的魔棒似的,它碰到哪里,哪里就会清晰明亮起来”。教学中运用比喻,是给学生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迁移的桥梁,是教师的学识和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教师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我们应该多运用新鲜、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学生的兴趣,减轻理解教材的难度,增加记忆,启迪思想,感受美的教育。

但运用比喻必须做到贴切和新颖,给人以生动、鲜明的印象。若脱离教学目的,随意添油加醋,喧宾夺主,反而分散学生注意力,淡化学内容,这是运用比喻应特别注意避免的。

参考文献

[1] 丁振国,化学教学与语言艺术.

[2] 柳晓燕. 启发式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3] 柴力军,化学教学中思维方法的训练.

上一篇:教师 + ·+ 学生 = 课堂教育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日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