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责任”建设探讨

时间:2022-09-23 08:10:38

“中国式责任”建设探讨

摘要:介绍了“中国式责任”的提出,分析了“中国式责任”的传统文化基础,阐述了“中国式责任”的必要性,并提出“中国式责任”建设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中国式责任”;CSR 建设;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091-02

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将社会成本纳入企业自身的考核体系,综合处理好与环境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积极履行企业的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这些责任,追求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一、“中国式责任”的提出

随着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中国已经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一方面,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逐渐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CSR这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在中国已经具备了更为成熟的土壤和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企业在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根据最新的《2001―2009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09年中国企业的各类社会责任报告达582份,是2008年169份的3.44倍,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然而,从分析结果看,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对社会责任的理解显狭隘。只有中国企业认识到中国商业伦理中讲究诚信、义利兼顾这些源远流长的责任基因,并充分考虑国情实际、发展阶段、文化传统、资源禀赋等因素,理性总结出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理论,才能指导自己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大国崛起过程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为世人赞许的发展道路。提出“中国式责任”,作为中国企业在新时期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清晰认识与长远战略,是一种观念的发展与扬弃,对于尽快建立起中国式CSR标准体系与评价机制,加强中国CSR的本土化研究,并以有效的实际行动主动应对全球化CSR潮流,具有现实意义。

二、“中国式责任”建设的传统文化基础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道是宇宙整体自然的规则,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纲领。行道有得于心,行道有得于身,谓之德,它是局部运作的原理原则。值得注意的是道德没有古今、中外的界限。人行道,心有所得则生智慧,身有所得则健康长寿。

三、“中国式责任”建设的必要性

(一)“中国式责任”建设有助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中国式责任”建设要求企业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诚信以利、相关利益群体共赢等方面建设,建立“和谐”企业发展之道,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唯一长期有效的理念。“中国式责任”的建设不是一般的技术优势、营销优势甚至一般的战略优势,它是一种理念优势、文化优势,一种根植于人心的文化优势。波司登集团公司,从苏南农村的起步、到中华大地的崛起、至国际市场的扬名,其成功即在于它一直将创新求变、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渗透贯彻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在同构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协调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波司登成功缔造出一个拥有自主品牌、原创设计、持续创新、完善渠道和良好社会形象的纺织服装领军企业形象,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企业界回报社会、履行责任的领跑者,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源泉,正是独具内涵和气质的“中国式责任”:自强不息、勇为人先的进取精神,人我两利、义利相济的商业伦理,饮水思源、不忘根本的感恩情怀,以人为本、康乐民生的人文魅力。

(二)“中国式责任”建设有助建立和谐共赢市场经济秩序

在中国,市场本身尚在发育中,远没有成熟,市场机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市场经济完善和发展的动力,除了客观的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外,还有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非经济因素的作用。要知道,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他们的天性决定了他们会努力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不惜损人以利己。诚然,中国已经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然而,法律对市场经济的规范存在着局限性。且不说中国法制尚未健全,哪怕一个社会的法制再健全,再完善,也不可能而且不应该细密到涵盖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那么,在法律管不了的地方,就需要道德的约束。只有用道德准则进行调节,才能减少不规范行为对市场运行秩序的破坏。“中国式责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念来源,讲究诚信,道义与和谐,能最大限度将道德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融合在一起,在处理企业经济问题时引入涵盖道德伦理的标准,探索产业和谐发展思路,维护行业内部生态平衡,提高企业节能降耗、“低碳”环保意识,统筹考虑企业上游供应商下游消费者利益,建立“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意识。

(三)“中国式责任”建设有助提升中国企业国际形象

有学者研究,消费者对别国的国家形象是通过食品、艺术、旅游等多种接触渠道形成的,这种消费体验会形成企业印象甚至可能上升为整个国家形象,即“光环效应”,也就是消费者对其他国家的形象是通过消费者对该国产品的体验间接培育的,而消费者对其他国家某种产品的正、负面体验,将直接影响对该国其他产品的相应看法,即“连带效应”。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圈子。当前中国和世界的经济联系前所未有的密切,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引起其他国家的关注,经济环境的因素甚至可能影响政治和谐,强化“中国式责任”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中国企业必须在国际化过程中学习和遵守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要求,提升企业形象,同时在推进和实施中国式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四)“中国式责任”建设有助人类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气候变化这些与社会责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的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重要而紧迫的全球性问题。只有当企业和企业家们能常怀忧患意识,对企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付出切实的努力,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式责任”作为中国企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中国企业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十分突出的作用。

四、“中国式责任”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传统文化熏陶,培植企业伦理道德经营理念

一是加强企业领导决策者的道德素质修养,因为企业的领导决策者掌握着企业的命运,左右着企业的兴衰存亡,决定着企业员工的道德水准,决定着企业道德建设的程度和水平。因而,建设“中国式责任”要求领导决策者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并模范地遵守经营伦理道德守则转变为利润是从的观念。要对企业领导要进行道德责任培训,培训的核心要放到维护公司的核心道德责任上。核心道德责任是对一个公司所提出的最起码的要求或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企业必须无条件地努力遵守这一要求,否则,就完全可能损毁企业形象或导致信誉价值的失落。二是全面实施对员工的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素质,培养员工正确的企业道德认识,形成正确的善恶观念,陶冶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习惯。三是在企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将明确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方法相结合,才能激发员工的道德情感,磨炼其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员工履行道德规范的能力,提高员工的道德境界。四是加强道德考核,在对企业、企业领导者以及企业员工的各种考核评比活动中优先使用道德指标,加大道德考核比重,甚至实施道德标准一票否决制。

(二)倡导“诚实守信”的企业经营作风

“中国式责任”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倡导诚实守信的经营作风。诚实守信是企业生产经营者的生命线,也是人格自由的象征。诚实、讲信誉,无论从实际利益还是为人之道,都应是规范企业经营秩序的基本伦理法则。有不少企业正是在实践中领悟到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并以此理念指导经营活动的:“诚实做人,注重信誉;坦诚相待,开诚布公”是“联想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诚实成为制度规范、流程透明的最佳土壤,滋养了联想宽宏刚健的文化品格;而正泰在温州“加埋伪劣”的环境下得以脱颖而出,发展壮大,并成为中国低压电器行业第一批认证的驰名商标,成为中国工业电器品牌,正式坚持诚信获得的成功;而“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烦必不敢省人工”是同仁堂人三百余年一直严格遵守的祖训,同修仁德,共献仁术,济世养生的仁德规范一直为新老同仁堂管理者和员工所遵守。

(三)建立健全“中国式责任”守则

应将“中国式责任”守则建成企业处理与内外部各种关系的指导原则。“中国式责任”守则按照详细程度分可建设为指导原则、具体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指导原则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作为企业领导层以及政府服务部门学习之用;具体规范由各级政府服务部门制定,以供企业普通人员学习之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具体事宜由有关部门委托社会机构去落实,以达到建评分设,评估公平的目的。“中国式责任”守则的范围必须涵盖三个层次,分别是核心责任――对顾客、股东和员工负责;中间责任――对采供商、金融机构和社区公众负责;外延责任――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涵盖环境保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四)完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社会公众舆论是强化“中国式责任”建设的重要一环,即通过伦理的宣传、劝诫、表彰等,使全社会对“中国式责任”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从而使企业顾及到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在经营活动中努力避免采取不道德非责任的行为。社会舆论监督通过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健康的责任内容影响和教育群众,对各种非责任现象施加强大的舆论压力,使企业明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林锡俊,乔・菲利浦斯,叶克林.CSR“品牌”:以企业社会责任提升国家形象[J].学海,2007,(3).

[2]刘长喜.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D].上海:复旦大学,2005.

[3]魏立平.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促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经济时报,2006-07-07.

[4]李淮安.企业社会责任:从理念到实践[J].南开管理评论,2007,(1).

[5]中国式责任:懈怠还是务实?[N].中国经济导报,2010-03-30.

[6]开启中国式责任[J].中国新闻周刊,2010,(6).[责任编辑 陈丹丹]

上一篇: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医院固定资产处置管理工作 下一篇:刍议大学生创业的法律风险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