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一中高效课堂简介

时间:2022-09-23 07:58:10

兖州一中高效课堂简介

自山东省兖州市第一中学推行“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也叫“35+10”循环大课堂的教学模式),自推行新教学模式以来,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课堂展示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双色笔纠错成为学生学习的落实手段,自主、团队、合作、质疑成为学生学习的特色,教师通过自己多年的专业学习和丰富的学科知识运用经验为学生的课堂展示作好点拨和引领。循环大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突破和创新,旨在引领学生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谐发展。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循环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简单介绍。

一、循环大课堂的主要实施过程

十分钟课间前,老师或课代表应该把展示的任务分配到各个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长再细分到个人,然后动员大家利用课间时间,将本组任务全部(大段题目只写要点)板书到黑板上。设想一下,如果有四十位同学板书,每人板书五分钟,就相当于一个人板书两百分钟,这样的板书效率,再快的老师也无法达到。上课前,老师应该收集部分(最好是全部)导学案,进行第一次学情调查。在学生板书过程中,老师不断巡视,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上课铃响,全体起立,师生问好后,学生进行站立式五分钟小组交流,此时老师用红色粉笔对板书进行标注、修改,在进行第三次学情调查的同时,和同学们板书的内容一起形成本节课的“知识超市”。在五分钟交流结束后,师生共同就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讲解、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应该成为整个展示活动的组织者、控制者、激励者,全身心地关注学生的展示过程。如遇两方意见不一致,就进行深度交流,也就是对抗、质疑;如双方争执不下,说明问题复杂,属于学习的疑惑点,则由教师或者对此有深刻理解的学生出面进行点拨,以实现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升华,而问题在积累后得以迅速解决,学生的记忆会非常深刻。课堂在四种呈现方式下也实现了知识狂欢、生命间的激荡。这四种呈现方式是:通过展示实现交流和共享;通过纠错实现知识的落实;通过点拨实现对知识理解的升华和提高;通过开放实现师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以便于应对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

三十五分钟前,老师要完成当堂检测和总结工作,学生完成双色笔改错,学案立即交学,“斩钉截铁”地结束本节课学习,然后迅速转入下节课的十分钟“点火、预热”阶段。十分钟“点火、预热”对教师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要求:第一是明确下节课的“学习目标”,第二是针对目标指示学习的方法,第三是“点破”难点,亦即针对下节课中的知识“堡垒”,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至少一个“突破口”,以便于学生课下靠自己或者在同伴的帮助下自行“攻入”。第四是参与预习,以确保自己作为最优秀的学长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参与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精讲或者到小组内参加研讨,等等。

总之,课前策划(材料准备、组织准备),课中组织、控制、激励,快结束的时候对小组学习表现作出权威评价,关键时候教师出面点拨,三十五分时收起学案,最后十分钟通过四项重点工作完成对下节课的“点火、预热”,是同学们衡量老师教学优劣的重要的程序性标志。

二、正确处理“教材”和“导学案”的关系,正确理解“导学案”与练习题、试卷的区别

导学案是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作”,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教材而产生的辅助工具。由于教材过于精炼、严谨,学生根本无法直接读懂、理解,因此必须借助经过教师“翻译”和“二度创作”形成的导学案来进行学习。但“导学案”绝不能替代教材,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植根于教材,利用导学案的辅助功能,帮助自己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拿到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后,抓紧回到课本,先把课本内容提纲挈领地复制到自己的大脑中,在形成问题后,再循着导学案指示的方法、搭建的“梯子”,努力独学,确实单独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找一个帮手,一个帮手不行,再呼唤其他伙伴共同攻关。总之,教材是根本,导学案是辅助,两个一定要结合起来使用,既不能本末倒置,又不能只用其一。

导学案和练习题、试卷也有根本的区别,导学案必须在“导”“学”“案”三个字上下功夫,这方面教师投入多少,所出学案质量的高低,既反映教师专业功底深浅,又是教师是否为学生负责的试金石。“导”就是指导、引导,导学案就像旅行用的路线图、汽车的方向盘、古时航海用的指南针一样,学生从“入口”进入,循着“导”的标志牌,经过自己、同伴、老师的共同努力,可以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前的基本预习,以便带着成就、带着展示的欲望、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学”,首先明确老师是为谁设计导学案?不是为了老师讲得方便,而是为了学生学得方便。不为讲,只为学是根本的要求。所以,导学案上不能设计“陷阱”、“留扣子”、“甩包袱”,必须到处是“梯子”、“垫子”和“桥梁”;“案”是一个方案,两种设计,而不仅仅是学习材料的堆积。学校对导学案既有“量”的要求:八开、双面、五号字、边线留空不超过一点五厘米,整个学案“留白”不能太多,更有“质”的规范: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六项强制规范,八条基本要求(含隐性和显性),总的感觉要有一条明晰的逻辑线索贯穿其中,就像“电子游戏”那样,让学生过了一关就希望再过第二关,而且每一关的攻破,都会使游戏者的装备升级,攻关能力更强。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好的老师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差的教师只能“浅入深出”甚至是“乱出”了。所以,学校明确指出,编写导学案的水平,是教师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试金石。为此,学校用“晒学案”“评学案”推动老师不断提高导学案的编制质量。

三、学生参与”晒学案“的重要意义

学案是高效学习的基础,只有高质量的学案才能实现高效学习。编写高质量的学案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也是打造高效课堂和高效学习至关重要的一环。学校定期(每周)为教师学案划定等级,并及时“晒”出来,目的是加强师生交流,激励和督促教师提高学案水平。

学生既是学案的使用者,又是学案评定的参与者,更是教师编写高质量的学案的最有力助手。学生评定学案,只是一种浅显的参与方式,而更重要的参与方式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结合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反过来对学案进行反思,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方案,和教师一起把学案做得更科学、更精致、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能够更贴近学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堂展示更加高效。另一方面,使同学们在学习反思中,学会系统地归纳和梳理知识和方法,迅速提升学习成绩和创新能力。

四、怎样理解循环大课堂的“高效”

首先,高效表现为学习过程的高效率和学习结果的高效益。高效率是手段,高效益是目的。高效益主要表现为学习信号对大脑的刺激深度和学习信息的广度,只有信息刺激深度足够,才能产生足够强的抗遗忘能力,复习时事半功倍,在考试时精确再次取得高分。

其次,高效表现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能力的提升、兴趣的激发是不言而喻的。而正是学习动机、能力、兴趣的产生,使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内驱力,学习的效率呈加速上升状态是必然的;可见课上的高效控制、引导着课下的高效学习,而课下的高效促使课更高效。

上一篇:《机械制图》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下一篇:农林院校学生逃课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