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师专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时间:2022-09-23 07:49:51

和田师专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该文以和田师专学生档案管理为研究背景,结合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了基于分布式应用系统原理、设计和实现的问题。全国各大专院校及一些中专和中学的校园网建设已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校园网建成以后,需要在校园网上建设一个全校范围的、开放的、分布的学生档案管理系统。文中论述了符合新疆特色的大专学校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一般构成,论述了校园网络与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关系。

关键词:学生档案管理;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客户端/服务器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486-04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Hotan Teachers College Students' Records Management System

ADIL Gulam

(Department of Physics, Xinjiang's Hotan Teachers College, Hotan 848000, China)

Abstract: A new method of student's scores management system forHotan Teachers College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combining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tudent's scores management system ,we have made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al application system. many universities have been trying to develop an opened and distributed student's scores management system on their campus networks. In this paper, the optimum solutions on scores management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injiang special regions are discussed by consider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score management systems.

Key words: scores management system; database design; needs analysis; client/server model

1 引言

学生档案管理系统是教育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一个功能齐全、简单易用的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不但能有效地减轻学校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其内容对于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也至关重要。所以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档案、统计和查询数据,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人工大量浪费;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所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于校园网的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完成后可以降低工作量,提高办公效率,学生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都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查询学生资料,而目前使分散的学生管理得到集中管理,这对减轻管理工作负担,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学生管理的现代化、系统化、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在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和田师专学生管理系统做出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和程序设计,并进行系统测试。

2 需求分析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确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标系统必须做什么”,主要是确定目标系统必须具备哪些功能。对于需求分析不仅是软件定义时期的最后一个阶段,而且是软件开发期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关系到软件开发成败的关键步骤。只有通过需求分析才能把软件功能和性能的总体概念描述为具体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从而奠定软件开发的基础。在本阶段所研究的对象是软件项目的用户要求,且必须全面理解用户的各项要求,但又不能全盘接受所有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对其中模糊的要求进行澄清,然后才能决定是否可以采纳。而且准确地表达被接受的用户要求,也是需求分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只有经过确切描述的软件需求才能成为软件设计的基础。

2.1 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

学生档案管理系统旨在提供一贯可以操作的,方便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易于修改的辅助管理系统。考虑到我校校园网落的实际情况,本系统采用Visual Basic+SQL Server 2000 结构。

考虑到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以及系统的安全性,在用户进入系统之前进行合法用户检测。所以系统中应该有一个用户名和密码检测的模块,当然与此相对应,还必须有操作员管理模块,它必须能够进行操作员的增加、删除和修改,并且能够进行授予相应的操作权限。系统中必须有一个默认的管理用户,它在应用系统刚安装好就能够使用该用户进入,该用户能够建立其他用户。同时还必须有密码修改的模块。普通用户能够修改自己的密码,但系统管理员用户能够修改所有的资料。

大中专学校的学生档案管理内容十分丰富,工作繁多,所以本例规定开发的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只处理每学年的招生信息导入、新生学籍注册、学生档案管理和其它管理。

在招生信息导入管理方面提供的服务功能如下:

1) 导入新生的民族、籍贯、专业代码;

2) 录入院系信息和生成班级信息;

3) 导入招生数据和新生图片;

4) 统计和清除新生数据;

5) 修改密码。

在新生学籍注册管理方面应提供的服务功能如下:

1) 新生入校学籍注册;

2) 新生专业调整;

3) 新生统计与报表生成以及报表打印;

4) 修改密码。

在学生档案管理方面应提供的服务功能如下:

1) 录入学生每学期的情况;

2) 生成学生鉴定表;

3) 生成回执单;

4) 档案查询及打印;

5) 修改密码。

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直接用户有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员。管理员有权操纵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添加、更新、删除等操作。学生和教师一般只查询信息。本校的各部门,教研室、学生几乎有PC机,学校全部计算机已经连网。

2.2 学生管理主要工作流程分析

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之间有严格的顺序性,这就要求在开发时对学生管理的业务流程有明确的了解。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行管理是核心工作,就对运行工作中涉及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具体的业务流程图如图3、图4所示。

3系统设计

3.1 设计思路

基于C/S的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反馈的过程。图8是进行基于C/S的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图。

1) 系统界定

首先必需对系统进行界定,即划分系统的范围,分析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如图5,这个过程产生对系统的一个清晰的描述,确定研究的问题。

2) 系统规划、分析和方案设计

针对一个已经界定清楚的系统,下面的工作便是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分析及设计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对系统进行规划,进行了子系统的划分和系统的实施计划的设计,同时对系统进行分析,这些分析包括系统的特性和结构的分析、需求分析、系统的可行性分析等内容,系统规划和分析经常交织在一起。另外,在这个阶段还完成系统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工作。

3) 系统概要设计

系统概要设计主要是对系统业务进行流程分析,完成系统的特性设计以及系统的功能划分和初步设计,并对系统具体结构和技术方案进行设计。

4) 系统详细设计

系统详细设计包括数据流的设计、数据库的设计、系统模块的详细设计、界面设计、程序流程的设计等内容。

5) 代码开发

代码开发是按照详细设计的要求进行代码的编写工作。

6) 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是在系统投入使用前,对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规格说明和编码的复审。

7) 系统修改、运行和维护

维护系统的运行,保证系统有效、可靠的运转。

8) 系统评价和总结

对系统的完成和运行情况进行评价,总结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得失,有些好的体会、思想和资源可以积累下来,并且这个过程还可以对系统的改进和再设计进行分析。实际上,以上这些过程并不要求严格按顺序的,前后过程之间存在反馈,这些过程之间并不一定存在明显的界限。

3.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对上述各项功能进行集中、分块,按照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要求,学生档案管理系统需要完成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大模块:

1) 招生信息导入

新生数据和图片导入、新生数据统计,输入院系和班级信息,导入民族、专业、籍贯信息,查询新生信息以及密码管理等功能。

2) 新生学籍注册

学籍注册,分班,自动生成学号,图片下载,手工输入,调动学籍、学籍统计和查询,打印个人信息表和统计表、密码管理等功能。

3) 学生档案管理

学生档案查询、统计、生成花名册、打印个人信息表、打印学生证、打印花名册、打印统计表、回执单以及自定义表格打印

3.3 数据库设计

进行数据库的概念设计,首先必须选择适当的数据模型。用于概念设计的数据模型既要有足够的表达能力,可以表示各种类型的数据及其之间的联系和语义,又要简明易懂,能够为非专业人员所接受。可供选择的数据模型不少,比如各种语义数据模型、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E-R数据模型(Entity-Relationship data Model)。必须根据需求分析,确定E-R模型中的实体、联系和属性。

首先要确定学生档案管理的实体,从前面章节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学生基本信息(Student)展开的,初步确定有以下实体:用户(UserID)实体、专业代码实体、地区代码实体、民族代码实体、院系代码实体、政治面貌代码实体、班级实体,其中专业代码实体、地区代码实体、民族代码实体、院系代码实体、政治面貌代码实体、班级实体、完全依赖于设备实体的存在而存在,所以属于弱实体的范畴。

其次要确定学生管理中各实体的键、属性、属性的数据类型及取值范围。在确定实体的主键时,要确保这个主键可以唯一的标识这个实体。在概念模型的设计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对实体集合中每个实体有一个互不相同的学号,选择这个学号作为实体集合的关键字。因此在学生基本信息实体中增加了学生学号这个属性,这种增加学号属性也是设计中常用的一种确定实体键的方式。在确定实体的属性及其数据类型时,要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以及特殊情况。在确定属性代码的时候,要避免同一概念数据模型中出现相同的属性编码,同时还要使人一目了然。在这里给出各实体的属性和主键,以下划线标识出主键。

学生基本信息实体:考号、学号、院系代码、专业代码、现在专业、班级编号、现在班级、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政治面貌编号、婚姻状况、家庭出身、户口性质、毕业中学、考生设备名称特长、家庭地址、联系电话、邮编、入学日期、高考成绩、Picture.

专业代码实体:专业代码、专业代号、录取专业、院系。

地区代码实体:区号、籍贯。

民族代码实体:民族代码、民族。

院系代码实体:院系代码、院系、院系主任。

班级实体:班级编号、院系、录取专业、班级、班主任。

用户实体:用户名、密码、权限。

第三要确定实体之间的联系。实体与实体之间的联系除了一对一、一对多之外,还存在有多对多的形式。可以将联合理解为构建于M:N联系实体之间的一个桥梁,通过它将这个M:N联系转化为两个1:N联系。完成了学生档案管理模块的概念数据模型之后,可以用相同的步骤来完成系统中其他模块的概念模型的设计,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4 系统实现

系统的实现选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 作为前台开发工具。Visual Basic 是一套完整的开发工具,提供了企业级模板。系统采用多层结构设计,可以生成具有高度可伸缩性和灵活性的应用程序。使用Visual Basic架构开发,生成可编程Exe窗体,Visual Basic界面与代码相分离。

4.1用户注册与登录模块的实现

每个模块的登陆界面以及密码算法是统一的,但是所运行的模块不同,所访问的数据库不同,因此登陆用户身份以及密码不同,如图7。

4.2 招生信息导入模块的实现

界面实际上是系统与用户之间的接口,也是控制和选择信息输入输出的主要途径。界面设计规定界面的布局、风格、色彩等约定,界面设计应该坚持友好、简单、实用、易于操作等的原则。

这个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把招生的信息导入到招生数据库中,以便于学生学籍注册时使用。

4.3 学籍注册模块的实现

这个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新生到校报名时,根据考号调用相关信息,并分班,同时自动生成学号后,保存到学生档案数据库中,以便于学生档案管理时使用。

图9 学籍注册模块的实现

4.4 学生档案管理模块的实现

这个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输入学生每学期奖惩情况、政治思想状况、以及修改、查询学生相关信息。打印院系学生花名册、个人信息表、回执单等,如图10。

5 结束语

本论文结合和田师专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研究了基于C/S的分布式应用系统原理、设计和实现的问题。首先,论文概述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背景,对学生档案管理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C/S的分布式应用系统的解决方案。接着,论文对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基于C/S的分布式应用系统的结构和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系统的角度对基于 C/S 的分布式系统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在论文中,结合笔者实际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对基于 C/S 的分布式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校园网的一些安全和复合密码算法思想,并给出了基于 C/S 的分布式应用系统的设计流程。最后,论文对学生档案管理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和实现,重点分析了学生档案管理系统的技术方案设计和应用平台选择、系统设计以及系统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行言,俞盘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8-153.

[2] 邓亚平.计算机网络安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84-287.

[3] 谭浩强,薛淑斌,袁玫,等.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 Kuehnlw M R,Peeken H,Troeder C,et al.The Toroidal Drive[J].Mechanical Engineering,1981,103(2):32-39.

上一篇:基于RTAI的实时调度策略研究与改进 下一篇:《网页设计与编程》课程网站开发与教学实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