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字型知识结构

时间:2022-09-23 07:43:43

“II”字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由个体知识结构和群体知识结构之分,在这里,我们只谈个体知识结构。所谓个体知识结构,是指某人所具有的各种知识的质与量的对比关系。所谓质的对比关系,是指该人具有几种不同方面或领域(专业)的知识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质的对比关系表明了该人知识面的宽度,而量的对比关系表明该人所具有的各种知识深度。如果这种质的对比关系和量的对比关系组成合理,我们便说这个人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一、个体知识结构的类型

从个体知识结构中知识的质与量两个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两种典型的个体知识结构类型:“一”字型知识结构和“T”字型知识结构。

具有“一”型知识结构的人才,其典型性是知识渊博而不精深,即知识面比较丰富,掌握较多的不同领域的知识经验,但对每一个领域都没有深入钻研,博而不精,属于字典型人才。从系统论的思想来看,该人知识结构中每一个领域的知识都尚处于元素层次的知识认知,还没有达到系统层次的知识认知。这种“一”字型的知识结构是科学技术不发达、以经验知识为主的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那个时期受科技水平和生产力的限制,人们无法系统全面地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而只能凭借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经验获得一些朴素的、零散的知识。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人才曾为农业社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然而却很难在科技经较发达的工业社会有所建树。

“T”字型知识结构是为适应工业社会机器大生产而诞生的知识结构,它是在“一”字型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上面的横(“一”)代表知识面,横越长则知识面越宽,表明该人涉猎的知识领域越广泛,掌握的知识越广博,下面的竖(“I”)则代表该人在某一领域或专业的精深程度,竖越长,则该人在某一领域的研究越精深。工业社会科技的发达使得工业分工日益精致,大机器生产和流水线作业要求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知识面,而且必须在某一领域达到相应的专业深度。具有“T”字型知识结构的人才在提高工业社会劳动生产率,失去工业社会发展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其工作领域狭窄,相应的专业研究方向也就比较狭窄,一个行业领域的人很难在其他行业领域有所发展,“隔行如隔山”是这个时期专业人才的普遍特征。

分析当前教师的知识结构不难发现,属于“一”字型知识结构的教师已经不多见,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属于“T”字型。通过十几年的初级、中级教育,加上大学阶段的选修和自修,教师已经具有相当丰富的知识面,这毋庸置疑,经过二到四年甚至七年的专业教育,虽不能称之为精深,但每个人都均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这也毋庸置疑,因此,师范院校的学生是带着一种典型的“T”字型知识结构进入了数以万计的教师行列,从事着与自己专业相对口的学科教学,三年,五年,十年……甚至到退休。近几年来,我国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很快,仅从学历提升律来看,发展形势喜人,然而学历的提升率来看主要表现在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即“I”加长而已,教师的知识结构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还是工业社会典型的“T”字型知识结构。 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晶,也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争取自由的武器。如果知识结构不合理,必然会导致副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终生研究天文学,积累了大量的观测资料,他的观测结果要比前人的准确几十倍,然而,由于他的知识结构中缺少必要的数学知识和较深的理论知识,因此他的一生在理论上没有什么突出的、创造性的贡献,没有发现任何天文定律。而第谷的学生弥补了这一不足,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总结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可见合理的知识对科学家的发现和创造极其重要。对教师个体来说,掌握的知识各类自然越多越好,对每一领域的知识自然是掌握的越深越好,然而人类积累的知识浩如烟海,在今天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任何人想完全掌握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是不可能的,加之信息增长速度之快,又是任何个人难以赶上的,知识剧增与时间有限之间的矛盾摆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因此,教师要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探索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变革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将自己的劳动由重复性变为创造性,完成信息社会赋予自己的时代使命,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就必须是最优组合,即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II”字型知识结构的提出

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我们当前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促使社会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在这种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中,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知识面,也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要求都是将新的信息技术适时引入教育教学中去;要求教师借助信息之神力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模式、评价方法、学习手段,要求教师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审视和指导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教师何以满足这些要求?仅凭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事实已证明行不通。在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今天,如果广大教师仍用老眼光、旧观点来对待新的教育问题,不了解信息社会教育观念的丰富内涵,不知道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不管社会如何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一成不变,不仅不能失去信息社会教育的发展,反而会阻碍教育事业的进步,导致教育的发展与时展的极不和谐。

广大教师要解决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种种要求,必须要改革原有的知识结构,原有工业社会的“T”字型知识结构已经无法常我们现代信息社会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的知识,从而建立其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II”字型知识结构,学会用两条腿走路。

我们提出的“II”字型知识结构是在“T”字型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上面的横 (“一”)代表知识面;下面的竖则由一条增加为两条,代表教师至少要对两个领域的知识掌握达到精深程度。对教师来说,这两个专业分别是学科领域和教育技术领域。在教师原有的“T”字型知识结构中已经有了学科专业知识,因此教师要建立起“II”字型知识结构,实质就是在原有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上再多加一条――教育技术,学会用两条腿走路。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应用综合学科,教育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重在研究如何使用各种技术设计、开发、建设、评价和管理教育资源;重在研究、分析、解决教学问题,形成教育理论体系,重在诊断学科教师上课中存在的问题,为各位教师提供教育领域的咨询服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在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等等。从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专业领域的知识对教师解决信息社会对其提出的种种要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学科领域知识,因此教师不应以扩展知识面的态度来学习教育技术专业知识,而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学科领域知识那样去学习,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

近几年来,教育研究人员以各级学校领导已经意识到教育技术领域知识对广大教师的重要性,并纷纷对广大在职教师进行了教育技术知识培训。然而由于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教育技术知识对他们的具体工作将会带来的影响,没有真正将教育技术领域知识的位置摆正,也没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一部分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之后,也没尝到培训给他们带来的“甜头”。种种原因使得教师没有将教育技术领域知识上升到学科领域知识的高度来进行学习,有的教师蜻蜒点水,略知一二,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则以偏概全,只注重技术的掌握而忽视理论的学习与探索,一提到教育技术培训,想到的不是计算机硬件的学习就是软件的学习,忽视对现代教育观念的学习与掌握,而教育教学新理论和现代化教育观念恰恰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最缺的东西。观念层面的现代乃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内核。为了完成信息社会赋予教育的时代使命,为了满足信息技术环境中教育对教师提出的种种要求,教师必须深刻的、全面的掌握教育技术领域知识,从而建立起合理的“”字型知识结构,用两条腿来走路。

三、“”字型知识结构的建立模式

为了完成信息社会赋予教育的时代使命,为了满足信息技术环境中教育对教师提出的种种要求,教师必须建立起合理的“”字型知识结构。然而广大在职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之后,其早已建立的“T”字型知识结构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他们在思考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时,往往如同不能脱轨的列车一样,只能沿着已经铺好的轨道运行,不敢有丝毫的脱轨,即我们常说的轨道效应或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一旦产生,该人对新事物的接受就会产生免疫性,不愿意学习新事物,即产生认知惰性。这不能不说是广大在职教师难以掌握教育技术专业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建立起合理的“”字型知识结构呢?我们对近几年来在中小学进行在职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的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在职教师“”字型知识结构的建立模式,如下图所示,以供广大在职教师参考。

在这一模式中,问题的提出是关键,这个问题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或者即将面临的实际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教育技术领域的知识才能解决或者才能解决得更好,而这部分知识恰好是教师所欠缺的,这样教师才会对解决的问题有兴趣,才会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教师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便获取了教育技术领域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经过内化,与原有知识结构知识面中处于元素层次认知水平的教育技术专业知识相联接,经过多次内化联接,这部分元素层次的知识认知就扩展为系统层次的知识认知,于是,“”字型知识结构中的另一“I”就产生了。这种新型的知识结构并不是通过解决一两个问题就能建立起来的,必须经过多次、反复的学习方能成功。模式图中的虚线部分在于说明较之旧的知识结构,新知识结构中知识的增加。各种知识都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教师在学习掌握教育技术专业知识的同时,其知识面和学科专业知识也会因此而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烟台师范学院物理系

上一篇:现代远程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模型的初步... 下一篇:论职业教育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