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无形的情感教育渗透在教学中

时间:2022-09-23 07:25:50

让无形的情感教育渗透在教学中

【摘要】 情感教育是无形的教育,它在学生的发展中起到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学校教育还未能充分重视对学生投入情感,作为教师不能再让不健全的教育观念和陈旧的教育方法贻误了我们的学生。我们应该重视情感教育,让情感教育渗透每个角落。

【关键词】 情感教育 欣赏学生 重视自身情感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50-01

教育是一门艺术,学生的思想教育蕴涵着无穷的智慧。空洞、烦琐、乏味的说教往往于事无补,而凝聚真情,渗透关切的情感有时却能春风化雨、发人深省。

曾有学者研究现代师生关系时,摘录了一封两名离校出走的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的信,信中写道:

可敬的老师,请原谅我们的不辞而别。我们知道您爱我们爱得很深,可是我们却恨您,您为我们升学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我们了解但不能谅解。因为您在牺牲家庭,牺牲自己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在您的废寝忘食的教育下,我们没有了节假日,没有了星期天,没有了看电影、看电视、欣赏音乐的时间;同时也没了感情,没有了个性,没有了思想。我们只是一群被您操纵的机器人,如果读书和牺牲是分不开的,那么我们宁要不读书。

读了这封信,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心灵都是会为之震撼。长期以来,情感在教育教学中被视为“洪水猛兽”永远被排斥;在成人生活中被视为“魔鬼”永远的被压抑,我们通过这封信;就可以发现忽略情感的唯理智教育是多么的苍白无力。这只能造就情感扭曲的人类。教育家井深大批评这种唯理智的教育为“忘记了方向”,“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当我们的学生用他们茫然的双眼望着我们时,不能不引起我们心灵的一丝颤动,我们不能再让不健全的教育观念和陈旧的教育方法贻误了我们学生,要让情感教育渗透每个角落,为学生创造完满的智慧人生。

作为教师充满情感的期待不亚于一帖灵丹妙药,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犯错时,教师一个期待的眼神,说一句:“我相信你是无心的,你一定会改正的”,这胜似多少训斥与说教!当学生在困难面前退缩时,老师一个期待的微笑:“去吧,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学生也许就会战胜自己。朱小蔓教授以为,教师情感的实质,是一种教育爱的能力,是一种寻找世界和谐发展的能力,是一种将人类文明中的真善美递给学生的能力,是一种在学生成长中“点石成金”“化废为宝”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用情感架起一座连接师生的桥梁,将爱播散到每一个学生心田。

首先,教师应学会欣赏孩子。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欣赏,是创造师生间良好情感关系的基础,是教育的前提。教师与学生相处时,要满怀真诚与爱心,与学生坦诚想见,思想教育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可惜的是我们许多老师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总是按照一个期望,一个模式要求孩子,不要说是离经叛道的孩子了,就是那些“听话”的孩子,如果没有实现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似乎就是笨孩子、坏孩子。其实每一个方面都可能有发展,都可能表现自己的能力,只要孩子在某一个方面表达、表现出能力,我们就应该去肯定他,鼓励他。当然,尊重学生要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教师不能取悦学生而无原则地迁就学生,更不能放纵学生的不良行为。

其次,教师应重视培育和发展自身的情感。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教育反思已经先后认识到“现代人的教育不能忘掉了另一半,牺牲另一半的教育”,即不能偏重认知,忽略情感。教师不仅要关心、儿童学到什么知识,而且要关心儿童学习时有什么感受。因此,教师本人应该具有生动的对外界的感受,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而激奋,对它产生爱的感情。只有教师本人的信念及价值体系所支撑的教育情感,才能为学生全面的人格成长打下基础。美国心理学家梅索特(1976年),伯利纳和泰库诺夫(1976年)发现,教师的情感特征最能区分“效率较高”“效率较低”。阿斯巴和罗巴克(1979年)发现,具有较高情感认知的教师负责的学生极少出现捣乱活动,极少招致严重问题。

最后,提倡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情境教学模式。学科教材是人类优秀的文化创造。它经过漫长的从物理世界到意象世界到符号世界的思维加工、浓缩的过程。虽然语言学科中字词句章的情感色彩明显,但隐匿在符号后面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仍然不易为学生所接受理解。使用情境教学时,情境画面中的直观情节及其感彩,学习者的情绪表现与课文中的文句以及教学中的语言解释之间成天成沟通联系,能帮助儿童把握抽象概念,把握知识背后的价值负载,使儿童在这一特定学习中产生情感经验并巩固下来,储备起来。

崇高的教育是对未成熟一代的尊重、信任、欣赏和期待。在教育教学中,学生是情绪感受,认知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积极参与,自然放松地、真实流畅地表达情感。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构成一个浓郁的情感场,教师在教学中是情感的主导力量,是与学生情感、心灵沟通的最重要的桥梁,只有具备情感——人格素质的教师才能驾奴情境教学,只有具备情感——人格素质的教师影响学生的情感发展。

参考文献

[1] 《班主任新思维》陈震著.

[2] 《情感德育论》朱小蔓著.

[3] 《教师语言艺术》郭启明,赵林森著.

[4]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

上一篇:谈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下一篇:高中古诗词“五环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