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

时间:2022-09-23 06:30:07

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

【摘 要】可靠的医学检验结果依赖于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是整个质量控制中一个非常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检验人员应高度重视分析前阶段的工作,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高质量的检验,为临床提供真实有效的检验结果。

【关键词】质量控制;分析前;检验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341-02

检验结果是否准确可靠直接影响到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观察。现在多数实验室都有了较完善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考评制度,但对检验前的质量控制却不够重视,因此出现了实验室的质控考核优秀,而临床医生却常常反映检验结果与患者病情不符,使得一些医生对检测结果产生疑虑,影响诊断的质量。要获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性能优良的仪器、可靠的检测方法和试剂以及高素质检验人员固然重要,但检验前的质量控制不容忽视。从医学检验要求来看,检验人员不能只考虑分析阶段的质量保证,一个准确的检验结果应该是在全面的质量管理基础上产生的。尤其必须重视和参与分析前阶段质量控制工作,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

1 临床医生正确开出检验申请单

医生应熟练掌握不同检验项目的敏感性、特异性、临床意义及应用指征,选择检验项目时应遵循有效性、时效性、经济性三个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最佳检验项目,开出检验申请单时,不仅要选择合适的检验项目,还应标明检验所需的详尽病人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或门诊号等临床资料、开单时间等内容。其次还应结合考虑患者有无服药及生理如月经、妊娠、饮食等影响检验结果相关的因素。

2 标本的采集

正确的标本采集过程是保证标本质量的关键环节。整个过程包括采集时间、采血姿势、止血带的使用、采集与收集标本容器的要求、采集标本量及抗凝剂或防腐剂的应用等均会影响检验结果。医护人员应耐心向病人宣传尿液、粪便、痰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以提高阳性率,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例如,做消化系统肿瘤的筛选试验,应要求患者在检验前三天素食,再留取粪便进行隐血实验,否则食入动物血、瘦肉均可造成假阳性。

在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是应用最多的生物体液,能否正确、规范地采集和处理标本也是影响临床分析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采血人员应正确使用相应的抗凝剂,且标本采集时应注意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如检测血沉和血凝的标本应严格控制比例。掌握真空采血的正确方法和顺序,先采集血培养瓶,然后血清管,再抗凝管。许多检查项目对标本的采集有严格要求, 如血糖、血脂、胆汁酸、肌酐清除率的测定等, 采集标本前均应要求病人空腹12小时以上[1,2];而有些项目如血清蛋白、转铁蛋白、葡萄糖等的含量,如空腹时间过长(超过16 h),则会下降;饮酒可使乳酸及尿酸升高;运动可引起血糖、皮质醇及胰岛素上升;采集细菌培养的血标本应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激烈运动或长时间持续活动可使血中白细胞、尿素、乳酸及肌酐增高等[3];应严格杜绝过失性采样,如护士在执行医嘱时为减轻病人痛苦或图方便,直接用静脉点滴的输液管采血,使得血液稀释,或者边输液边抽血作K、Na、GLU等测定。已收集的血液标本应温和地处理,防止标本管振荡而造成溶血。某些物质,如K、ALT、AST、LDH、红细胞内含量比血浆中高出数倍乃至数百倍,一旦溶血,造成血浆(清)中这些物质测定值的假性增高。而另一些物质,如血钠、氯、钙等,又比血浆中含量低,一旦溶血,则会使血浆(清)中测定值降低。

3 标本运送和储存

标本采集后,由于细胞的代谢活动、化学反应、蒸发作用、升华作用、微生物降解、渗透作用、光学作用、气体扩散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3]。如检测急诊全套的标本,应尽快从采血现场运送至实验室,因为血清如没有被及时分离保存, 将导致血糖被红细胞酵解而下降, 血K+因不断从红细胞内向红细胞外转移而明显升高。另外, 标本运送过程中要注意标本的包装、温度要求、处理方法等,确保分析成分的稳定性。标本管在运送过程中要保持管口封闭、垂直放置。标本溶血也可干扰很多检验项目, 如TBIL、DBIL、TP、ALB、AST、LDH、UA、TG等测定。实验室室温,血清或血浆的贮存温度、时间,是分析物稳定性和测定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参数。分离出的血清或血浆,不能立即检测的标本应冷藏或冷冻并密封保存。

4 实验室内分析前质量控制

实验室技术人员要坚持进行仪器的日常保养维护,确保检测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所有检测应严格按照SOP文件及有关规程进行操作,避免人为误差。24小时运转的仪器应每8小时做一次质控,所有检测项目都要有室内质控记录[5, 6]。实验室内应建立完整的工作记录表,记录仪器每天的工作状况及试剂情况,确保良好的质量,同时应积极参加室间质评活动,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可靠的医学检验结果依赖于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若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搞不好,临床实验室有再好的仪器和管理也无济于事。研究表明,检验前阶段所用时间占全部时间的57.3%。从取得标本到标本送达实验室,实验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非常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只有严格抓好临床检验前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因此,检验前质量控制必须引起检验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刘人伟.现代实验诊断学检验与临床[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2

[2] 李靖,王伯莹,牛俊奇,等.进食对肝炎病人17项生化指标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1997,11(13):580

[3] 李勤广,赵霞. 临床检验实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2(4):148-149

[4] 张俊凤,崔翠翠,肖琛.血液标本采集与处理的质量控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5,7(2):145-146

[5] 傅瑜,李东升,刘江虹,等.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及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00,7(4):300-301

[6] 陆胜.基层医院要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J].实用医技杂志,2004, 11(11):2460-2461

上一篇: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肺癌患者的影响 下一篇:一例细心脑静点引发过敏反应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