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奇武:演绎中国汽车业的“精卫模式”

时间:2022-09-23 06:03:18

宣奇武:演绎中国汽车业的“精卫模式”

这是一个东北男人。

这是1990年远赴日本求学13年将汽车技术学到并应用到国际前列的一个男人。

这是一个将技术带回祖国,在中国汽车业“空心”的局面下“精卫填海”营造一个技术与人才平台的人。

他就是宣奇武。北京精卫全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貌不惊人,但绝对坚定;斩钉截铁,却彬彬有礼。

宣奇武对笔者说,女儿6岁,在日本,理想是开花店,他欣慰。因为,那同样是将快乐带给别人。他承认,有时候很累,因为“精卫”的目标足以将一个平常人压跨。

宣奇武没有野心,他追求的是事业。而更多的人则认为,在中国汽车产业整体缺乏自主创新品牌的情况下,在中国自己的设计人才无法超越合资的外国企业的技术围墙的情况下,宣奇武从国际前列的研发技术平台上带回的是信心。这使宣奇武责无旁贷充满使命。

笔者相信,只需宣奇武对自己公司的忠诚,他就会在中国的汽车产业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历史在等待他

作为美国通用汽车最伟大的CEO,阿尔弗雷德•斯隆这位汽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汽车是当代最伟大的工业机遇之一。确实如此,正是汽车带来的机遇,使“美国世纪”获得现代工业的强大基础。

宣奇武对笔者说:“现代经济强国的发展表明,不管是日本,还是韩国,都通过汽车工业的发展迅速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都是通过汽车业健康和完善了自己的国民经济体系。”

中国在走向崛起,这种崛起被美国《新闻周刊》等描述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凭什么在21世纪具有最大的话语权?胡鞍钢和吴敬琏等权威人士从不同场合认为,是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汽车工业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它的发展与跨越也将是中国走向崛起的必经之路。

事实上,一个汽车社会的兴起,无疑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正被安上轮子,飞速前进。但,这个轮子是谁安的呢?……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掌握的数据,现在中国的汽车品牌共有355个,自主品牌占69%,国外品牌占31%。这其中载货车品牌有57个,自主品牌约占50%;客车品牌有158个,自主品牌占76%;轿车品牌相对比较弱,100个轿车品牌中,自主品牌只有37个,而且处于低端。

为什么会这样?多年来,由于热衷于引进国外产品和技术,满足于享受引进车型带来的短期实惠,企业不愿在自主开发能力建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由此导致轿车自主品牌数量偏少。不管是上汽大众还是一汽大众,不管是广州本田还是东风日产本田标致雪铁龙等等,中国在汽车产业的技术研发的上端严重依赖国际汽车巨头。这种依赖没有产生预期的‘自主创新’,连学习的机会与环境都大受限制。这导致中国汽车产业人才的整体贫血,尽管中国最优秀的汽车人才在合资企业里锻炼出来,但这些人才大部分是营销和管理人才,对于汽车产业而言,技术与研发才真正决定一个国家汽车在世界地位。

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了国际汽车巨头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有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乘用车领域销售额前五名的均为合资企业,如果按照外资获得50%的收益计算,这就意味着2004年,仅上述五家企业的外资方就至少从中国拿走660亿元人民币。但中国得到技术了吗?没有。

现在,世界汽车业形成的通用、福特、戴克、丰田、大众、雷诺-日产六大巨头,与本田、标致-雪铁龙、宝马三家对一汽、东风、上汽、广州已成挟裹之势。在多元利益的竞争中,自主创新并未有效实施。目前,东风显然无力,一汽也身陷财务困境,人才流散,广州方面无意于或无力于自主创新。值得一提的是上汽。大众拒绝了上汽将桑塔纳技术平台转让的热切请求,事实上,任何“合资伙伴”最终不会允许自己的技术贴上上汽的标识。结果,上汽唯一能迅速打出的王牌,就是通过收购韩国双龙和罗孚,直接拥有其核心的研发技术和现有的生产平台,将外方研发人员移植到中国的生产基地,意图在中方向外方技术人员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将核心的研发力量转移到中国。但谁来领导这个研发队伍?这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残酷事实。

日韩汽车都是在模仿中超越的,模仿是一种学习。但在中国汽车业门户洞开、“强敌环伺”的情况下,超越才是根本出路。超越一方面就是上汽的收购,另一方面就是华晨、哈飞、长安那样通过外包的模式成功模仿。但是问题在于,外包的正常前提应当是汽车厂家占有技术高位,否则这种外包的效果仅仅具有商业价值。

显然,中国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一批汽车研发精英。但目前中国汽车人才不成体系没有真正进入汽车研发本质的情况下怎么办?既然合资企业内无法做到,就要别寻他路。作为留学生,作为在日本学有所成并在汽车界具有相当高的地位的留学生,中国的需要构成机会,也形成使命。

宣奇武在2002年回国,和几个清华校友一同创办了北京精卫全能科技有限公司。

市场在欢迎他

宣奇武的副总在介绍精卫的出生时别有感慨,仿佛联想的元老在讲述他们的传达室的起点,或者惠普珍视那间车库。事实上,所有这些都不重要,重要在于,创业初期的艰辛所对应着的远大的前程。

当宣奇武的助手将一份十分粗糙,甚至严格说来有些不完整的商业计划书送给国内一家知名的汽车企业时,那家汽车立刻就看到宣奇武的价值。于是,精卫有了业务,按照企业逻辑惯性发展下去。直到从上地那几间饭店上的办公室搬到北京亦庄的阔气的办公楼。精卫只用了3年,北京市政府和中关村管委会双双发现了这只“美丽的鸟”。

显然,所有的奇迹似乎都和宣奇武的背景相关。宣奇武在1990年到日本以后都做了些什么,在遥远的异地他乡?

宣奇武读的是九州大学,读了6年。6年里,他的眼里只有汽车。因为他从一汽出来的时候,日本师傅告诉他,关于他在一汽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日本得到答案;关于他热切想知道的汽车的一切,日本可以告诉他。因为,日本已经通过学习在许多方面超越了美国和德国。这种学习的心得远比创造的心得有价值。这是一条捷径。

宣奇武的导师无疑给了他更多的帮助,否则很难想象一个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能够进入三菱并在短时间内成为三菱开发本部主任。当然,这与宣奇武的刻苦、才气以及同日本人的友谊有关。无论如何,在三菱,宣奇武认识到日本人的敬业,他们要在一个岗位上磨练十几年才能在业内站住脚,对于每一个工序动作,都一丝不苟。宣奇武的幸运在于,他迅速地熟悉了汽车生产流程,并调动整个研究队伍对亚洲汽车生产销售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于是,他既和许多亚洲工厂的经理尤其是中国的老同学们成为朋友,又和三菱本部的同事成为伙伴,还有,他熟悉了各种汽车问题与环节。这使他拥有了技术与人才以及人脉的基础。

中国像宣奇武这样技术与机会的人不多,中国需要这样的人才。需要产生市场,市场孵化企业,企业支持中国汽车业。一切似乎有某种宿命在跟随。

宣奇武承认,和丰田等世界一流公司比,自己的人才、数据库、经验、资本、硬件都有所不足,但能够做到他们98%的好,而且成本只有1/10。性价比的优势成为精卫的杀手锏。不过,宣奇武说,自己一年只能承接3个整车设计,没有更多的人才。所以,他与清华汽车工程系联合起来,做足人才储备的工作。

除了规模和资本等所造成的一些短板,精卫的设计水平并不次于国际水平。而且,这是中国自己的车,从底盘、发动机、外观等所有方面,都参照中国的特色而设计,在中外的不同中寻找中国车的亮点。

未来奔向他

宣奇武是清华1983届汽车工程系的学生,那几届的学生现在都成了中国汽车业的人物。在同跨国公司的风云激荡和国内你死我活的竞争中,这些人成长起来。宣奇武在一个关键的时刻去了日本,并在另一个关键的时刻回国。

宣奇武那届学生正是青黄不接的人才年代。快要退休的老工人没有太多的耐心与责任心教会这些几乎什么也不懂的年轻人,还有,这些老工人的技术落伍了。宣奇武的幸运在于,他的部门有一位日本的访问学者,于是听从学者的建议,到日本寻找汽车的真理。

对于现在的中国汽车业而言,真理就是自主创新,这需要几乎全世界汽车研究的经验,中国没有。宣奇武有。而且巨大的人脉资源使他能够创造出中国自己的车。整车设计将带动发动机和零部件等整个产业链的提升。在“中国创造”的空白点中,宣奇武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精卫的空间。

前不久的一则消息似乎是笔者絮语的一个佐证:……日前,曾在日本九州岛大学留学,取得工学博士并担任日本三菱汽车技术高管的中国人宣奇武,研发出了中国第一部纯国产车。和此前中国与外资企业合作生产,借用美日德等国车种进行改造不同,宣奇武研发的车种从设计到零件完全是“中国造”。

这受到日本媒体的深切关注。日本的中国专家角南笃指出:“中国也终于走到这一步了,汽车的设计技术是日本的家传绝技,平常都被封闭在企业组织内部,但现在却藉由留学生传到了中国。” 权威专家表示,对于一个追求了20年自主品牌轿车的中国而言,像北京精卫全能科技有限公司这样,将世界顶尖的日本、欧美和中国整车研发专家组织成一个中国团队进行自主品牌汽车研发的模式将成为中国中高档轿车走向自主品牌的现实路径……

在北京亦庄新盖的精卫总部,宣奇武谦逊地表达着自己的理想主义――设计几款中国自己的高档轿车、高档跑车,使中国更快地掌握世界汽车业的话语权。如果可能,向产业链下游发展,像丰田一样成为一个具有完整的产业链的汽车集团。于是,他再次提到人才问题,提到汽车业领军人物的理想主义的气质与执著。

笔者忽然想到亨利•福特的理想主义:“我将为普通大众生产一种汽车。它将使用最优质的材料,由那些可能雇到的最优秀的能工巧匠按照现代工程技术人员所能设计出的最简单的方案进行制造,然而,它如此廉价,所以任何一位拥有丰厚薪金收入的人都可以拥有一辆车子并得以与家人一道驰骋在上帝制造的广袤大地上,去尽情享受美好时光。”这种理想主义在吉利的李书福和奇瑞的尹同耀身上闪烁。

但老福特何以那样自信?那是因为他手里的技术能力。显然,宣奇武还缺少老福特的资本,但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巨大市场和自主创新的冲动,作为中国人的宣奇武有他的历史机遇和发力点。

目前精卫公司除在哈尔滨、芜湖、长春、上海、苏州设有事务所或分公司外,还将在香港、台湾设立事务所,并将在美国、韩国设立分支机构,努力把公司架构成为以北京为龙头,以日本为坚强后盾,在汽车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集团。

在公司的网站里,宣奇武将振兴中国汽车工业,成为中国第一、国际一流汽车技术公司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精卫尽力为中国的汽车厂家提供新型车开发构想、新型车造型设计(包括概念草图、效果图、模型制作)、新型车工程设计(包括基本布置图、零件图)、新型车样车制造、主要总成(发动机、变速器等)的开发设计、针对振动噪音等问题点提供改善方案和汽车工业商务咨询等等业务服务。

显然,2002年成立的精卫还没有找到高速成长的时代感觉。但宣奇武手中掌握的国际有效资源确实是无法替代的。“精卫模式”的成熟化能否带来中国汽车产业的一次起跳,“精卫填海”的神话能否变现?这还在于精卫的未来业绩与影响力。

这也是宣奇武的理想主义。

上一篇:艺术随想 第5期 下一篇:中关村的“黄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