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布拉旅游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历史考证及文化价值

时间:2022-09-23 04:43:32

坎布拉旅游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历史考证及文化价值

内容提要:坎布拉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西北部,为半农半牧的藏族居住区,以丹霞地貌、佛教寺院为主体景观,此外兼容有李家峡水电站,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独特的宗教人文景观为一体,以游览、宗教朝觐、消夏避暑为主要旅游内容的多功能旅游区。其佛教历史悠久,被称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复兴地,阿琼南宗、尼姑寺、南宗扎寺都先后建在这里,其中的南宗寺至今为止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坎布拉也是青海唯一的一处僧、密、尼同时存在的宗教法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藏传佛教后弘期 历史考证 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悠久的宗教文化和历史渊源

佛教是在公元七世纪传入的。佛教传入后,曾经为苯教所不容,佛教和苯教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后来终于战胜了苯教,同时也融合了苯教的一些教义、神祗和仪式,并形成了自己浓厚的地方特色。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佛教,后来被外地人俗称为“喇嘛教”。佛教传入吐蕃,一开始就受到传统的苯教势力的抵制,佛、苯之间的斗争,历200余年而不息。

(一) 坎布拉悠久的宗教文化

坎布拉地区佛教历史悠久,被称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复兴地。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著名的吐蕃王朝,先后从唐朝和尼泊尔两个渠道引进佛教,印度佛教开始在我国藏区传播。佛教在吐蕃不断传播,随着吐蕃奴隶主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的不断尖锐和吐蕃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吐蕃王室经过几次大的佛苯斗争,进一步同佛教相结合,佛教的地位发生深刻变化,开始参与政治,逐渐扎根。随着吐蕃势力的扩张和佛教在的进一步发展,青海藏区也出现一些小型寺院。

公元841年,朗达玛篡位上台后,颁布了灭法废佛的命令,关闭境内大小寺院,迫使僧人还俗,烧毁佛经,命人将大昭寺和小昭寺的佛像抛入水中。

当时卫臧的三位佛教僧人藏饶赛、约格琼、玛尔•释如牟尼听到朗达玛灭佛的事情后,就用骡子驮上佛教经典的戒律和论书,逃往阿里。后来又从阿里逃往南疆、内蒙和甘肃。在流离了几十年后,最后终于逃到了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先居于今尖扎县城北约40公里处坎布拉林区的阿琼南宗丹霞山岩中,凿岩洞为室,研习佛经,传播教义,培养弟子,弘扬佛法,延续律仪,传递衣钵,并一度活动于今该县加让乡的洛多杰扎岩等地,后流落到化隆的丹斗(藏语:暂住之意)、循化的央斗(藏语:又住之意),这两个地名到现在都在化隆和循化保留着,这才使濒临灭绝的佛教得以保存下来。因此,坎布拉藏区成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根据地。

(二)坎布拉藏传佛教后弘期宗教文化的考证

佛教从公元7世纪传入(那时称为吐蕃)后,一直与当地的原始苯教有着激烈的斗争。公元8世纪,赞吉达玛灭佛,藏饶赛、约格琼、玛尔释如牟尼3名僧人由来这里避难和修行,并收贡巴绕赛为徒。坎布拉风景名胜区内的南宗寺,有着一千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南宗峰上、下,呈现三寺六殿格局:三修洞(属黄教)与观音殿(属红教)坐落峰顶;峰下河东红色台地上,由北而南次等排列着尼姑寺(红教)阿琼南宗寺、(黄教)桑阿德杰寺、(红教)度母殿,(尼姑寺管辖)。形成噶举派(红教)与格鲁派(黄教)并存,尼姑与阿卡(喇嘛)同修的宗教兴旺发达之洲。

二、后弘期宗教文化的价值分析

(一)历史分析

通常史家以朗达玛灭佛为界,将藏传佛教史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前弘期”即指公元七世纪中叶(松赞干布时算起)至九世纪中叶(朗达玛灭法为止),这段历史长达二百年之久。

至于藏传佛教“后弘期”开始的具体时间,众说纷纭,本文采取藏传佛教史的一般说法,即以贡巴饶赛受比丘戒作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起始。

实际上,松赞干布时期是古代藏族社会的大开放时期,又是大变革时期。松赞干布的主要精力放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改革或发展上,而无暇提倡佛教。佛教只是作为外来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在吐蕃传播的,并没有当作唯一的加以特别崇拜。所以,从松赞干布至赤德祖赞(703—754年在位)期间,佛教在吐蕃虽然以时断时续的步骤一直传播下来,但这段时期的佛教在吐蕃没能真正立足,当时吐蕃的宗教依旧由苯波教一统天下,佛教只是乘隙而入。

后弘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这一时期中藏传佛教的特点,一为大量传译印度波罗王朝时期盛行起来的密教无上瑜伽部的经典和法门,一为以密教传承为主形成各种教派。藏传佛教的各派,是在后弘期中逐渐形成的。在前弘期中,只有佛苯之争,佛教内部未有不同的派系。后弘期中因传承的不同产生若干教派,较大的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较小的有希解、觉宇、觉囊、郭扎、夏鲁等派。苯教虽为原有宗教,但在后弘期中渐与佛教融合,其中一部分也成为佛教的一个派别。而坎布拉藏区作为形成噶举派(红教)与格鲁派(黄教)并存,尼姑与阿卡(喇嘛)同修的宗教兴旺发达之洲,亦有利地说明藏传佛教教派间的包容、共存,这既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主要特征,也是藏传佛教复兴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宗教传承分析

后弘期的佛教传承中又分“下路弘线”和“上路弘线”,佛教从青海地区重新传入,并复兴起来,藏传佛教史上称之为“下路弘传”。而佛教在西部的阿里地区得到振兴,被称为“上路弘传”。坎布拉藏区作为下路弘传的中心,有鲜明的特点,并在整个藏传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特点一是下路弘传与苯教之间产生过相互接触、容纳和摄取的密切关系,从三贤哲所避难弘法的地方多半人信仰苯教可知,二是从贡巴饶赛在汉地两位比丘的帮助下受比丘戒可知下路弘传与汉地佛教发生了某种联系,三是下路弘传在戒律方面多有变通和妥协,四是下路弘传的自发生性、民间性突出。显然,当时因灭佛而逃往康区等边地传法的并不止于上述三位僧人,只是由于这三位僧人在康区的传法活动对佛教戒律的传承和后弘期“下路弘传”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他们的事迹被详细记载。而更多的僧人因当时沉落和隐藏于民间,在下层民众中从事传法活动,加之当时局势较为混乱,他们的事迹被疏于记载是可以想见的。所以,上述三位僧人的事迹,可视作是当时逃往康区边地之僧人从事传法活动的一个代表和缩影。

(三)现实价值分析

后弘文化区位于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关联区内,是热贡文化辐射的核心区之一,以峰峦、峡谷和丹霞地貌为自然景观文化特征,以热贡文化为核心的藏传佛教后弘文化为人文特征。

目前,以藏传佛教寺院为主的宗教圣地,已成为藏族地区繁荣文化、发展旅游、搞活经济的重要支柱以及第三产业的主要内容之一。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大、发展势头强劲的产业之一。近几年,随着黄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一向只有宗教徒的宗教圣地——隆务寺,坎布拉的尼姑寺、阿琼南宗寺、桑阿德吉寺等地吸引了大批的游客,逐渐成为青海旅游热点。

坎布拉景区以“原始森林、丹霞百态、高峡湖泊、密宗佛寺、藏族古村”为五大主体景观。1992年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2003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近年来我州更加重视旅游业,并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如坎布拉系国家森林地质公园,因地制宜的发掘现有资源,特别是旅游文化资源,变“文化资源”为“经济资源”,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寻找新的亮点和支撑点,实践科学发展。坎布拉旅游文化种类丰富、厚重,开发利用前景极为广阔灿烂。因此,在了解了坎布拉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宗教深厚的文化底蕴后,具有自然人文景点的阿琼南宗、尼姑寺、南宗扎寺这一比较成型的典型,对其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其成为我州众多文化景点的重点。

上一篇:浅谈长江上游客船薄板焊接变形的解决方法 下一篇:玻璃幕墙工程的造价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