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贫血52例血液检验分析

时间:2022-09-23 02:43:07

肾性贫血52例血液检验分析

【摘 要】 目的:分析肾性贫血患者血液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我院于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肾性贫血患者52例,对患者行血液检验和肾功能检查。结果:分析患者血液检结果,发现患者出现红细胞呈下降趋势,尿素氮、肌酐呈上升趋势。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检查结果,发现患者贫血程度与肾脏功能状况呈正相关。结论:对肾性贫血患者行血液分析,不仅有利于了解患者肾功能的损伤程度,还明确患者贫血类型,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 肾性贫血 血液检验 临床诊治

【中图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25-01

国外临床研究表明,肾性贫血主要是由患者的肾脏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引起,临床症状为水肿、血尿、尿痛等,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上通常采用血液检验的方式对肾性贫血患者进行临床检查,提供治疗依据。本组对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52例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历史性回顾,得出如下结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肾性贫血患者52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3例,年龄为19岁至72岁,平均年龄为(41.28±2.84)岁。本组52例患者,其中肾功能衰竭29例,尿毒症23例。患者入院时,尿素氮浓度>18mmol/L,肌酐浓度>351.0μmol/L。

1.2 一般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行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前,患者需禁食,于肘静脉处采血。将患者血液样本置于血液分析仪下进行血液细胞分析。通过血液蛋白的含量,分析患者的肾脏功能受损状况。采用生化分析仪对血液标本中尿素氮、肌酐检测以便进行观察。

1.3 评判标准

根据患者血红蛋白含量了解患者的贫血程度:血红蛋白处于110~160 g/L为正常范围,90~110 g/L为轻度贫血,61~90中度贫血,31~60为重度贫血。

2 结果

分析52例患者的血液研究结果,本组血液中尿素氮、肌酐均呈上升趋势,其中5例患者出现轻度贫血,29例患者出现中度贫血,17例患者出现重度贫血,1例患者出现极重度贫血。根据表1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患者贫血程度越重,患者体内的尿素氮、肌酐浓度越高。

分析肾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发现患者贫血程度不同,血液中红细胞的存在轻度差异,重度贫血与极重度贫血患者均出现细胞形态异常,且红细胞形态变化较为显著,呈不规则状。

3 结论

随着对肾性贫血研究的深入,发现肾性贫血诱发因素非常多,以慢性肾功能衰竭为主。笔者对本组52例患者行血液检查时,发现患者肾功能衰竭会对患者体内的红细胞造成影响,不仅降低患者红细胞活性,还抑制了红细胞生长素成长,易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症状。笔者研究期间,发现慢性衰竭患者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阶段,会造成血液中血红蛋白大幅减少,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症状,Perlman R L[1]等学者将肾脏疾病患者治疗前和治疗期间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正常人的生活质量进行综合比较,患者血液检验结果显示,肾脏疾病患者的贫血程度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有关。Plantinga L C等学者对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那个分析时[2],发现经干预治疗后,患者的血红蛋白量呈上升趋势。随着临床症状的好转,患者的血红蛋白量随之增加,与治疗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随后,有学者对慢性肾脏损伤和尿毒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分析,发现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贫血程度的影响[3]。因此,笔者认为对肾性疾病患者行血液分析,了解患者的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对患者的贫血状况进行分型,加强临床干预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研究表明[4],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肾脏组织缺氧的症状,该症状不仅会对患者的肾脏功能造成损伤,还易造成肾脏机制活动异常。此外,慢性肾脏组织的原发疾病、血液透析等均会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的症状。日本学者研究慢性肾脏疾病与贫血之间的关系时[5],先记录患者的治疗前的贫血程度,行30周干预治疗后,综合分析患者的治疗前后贫血程度,发现治疗后患者有好转趋势,与治疗前相比贫血程度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笔者对本组5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时发现,肾脏患者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且血红蛋白值越低,患者的肾脏功能损伤越严重。此外,随着患者肾脏功能损伤的变化,患者的血液中肌酐、尿素氮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因此,笔者认为通过改善患者的贫血状况有效患者肾脏功能损伤。同时,肾脏功能受损患者治疗初期,加强对贫血的干预治疗,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术,肾脏组织受损患者常常会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症状,导致患者伴随出现贫血疾病。加强对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观察,尽早进行干预治疗,提高患者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不仅能够患者的临床症状,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对此,临床治疗中应重视血液分析在慢性肾功能患者贫血症状的分析、分型中的应用,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应斌,黎华连,丁燕玲等.肾性贫血的网织红细胞6项参数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20):3806-3808.

[2]戴学庆,涂秀.63例肾性贫血患者输注红细胞悬液与新鲜全血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6):2006-2007.

[3]权正洪,张东亮,李宗文等.纠正贫血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9(02):148-149.

[4]孙艳华,胡晓艳.成分输血对治疗慢性贫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3262-3263.

[5]张慧,常洪贤,刘刚等.慢性病贫血患者血清铁 铁蛋白骨髓细胞内外铁颗粒检测结果临床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02):262-263.

上一篇: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对策分析 下一篇:心内科睡眠障碍患者的原因研究及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