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新生

时间:2022-09-23 02:14:03

地震前,映秀镇一派繁华景象。南来北往的游客络绎不绝,周边一些城镇的人们,如深受化工企业等污染的工业小镇漩口,也喜欢到映秀来消费。

然而,“5・12”之后,一切都改变了。

小镇生计

中滩堡村位于中心镇区,全村近1000人。虽然是村庄,但村民们绝大多数已不再以种地为生。

早先,村里曾经有1000多亩耕地。过去几十年里,由于兴建发电厂等企业、修路,中滩堡村失去了原有的绝大部分土地。如今,全村只剩下一两百亩耕地。

据县人大代表、原中滩堡村村委会主任董毅力介绍,全村有七八十个村民从事运输业。他们开大货车、面包车或四轮拖拉机。开大货车一年至少挣两三万元,开四轮拖拉机拉货最少也挣一两万元。

还有不少村民开餐馆、农家乐、卡拉OK。餐饮业生意尤其红火,一般每年能挣几万元以上。在餐饮娱乐场所打工的,每个月也能挣数百元。2007年,中滩堡村人均收入接近4000元。绝大多数村民修了房,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还在都江堰市买了房。

地震瞬间毁灭了映秀多年的繁华。但灾难过后,生活还要继续。

最先恢复的是日常生活秩序。每天,映秀板房区小街两边的集贸市场,小摊小贩挤挤挨挨,肉、鱼、蔬菜、水果等,应有尽有。

餐饮服务业也日渐复苏。很多原来做餐饮的映秀人开始重操旧业。“映秀餐厅”“震中饭店”“食为天”等餐馆,每天顾客盈门。不少村民开起“板房家庭旅馆”。这些开店的,来自中滩堡村的最多。

中滩堡村的杨云青,在公路旁边的板房区开了一家“震中饭店”。

农民杨云青是映秀镇的能人。地震前,他做过多年的木材生意,还开了一个渔庄。地震后,杨云青决定不再搞渔庄。2009年2月,他开起了餐馆,注册为“震中饭店”。

“震中饭店”的店名很响亮。半个多月前,有成都的旅行社主动联系他,想把这里作为旅行团定点饭店。

在映秀镇入口处,有一家小商店打出横幅,上书“温爷爷到过的小店――温总理说,既方便了群众,也为国家减轻了负担”。店面只有一间板房大,日用品却也齐全,价格也比较公道。

映秀台球厅常常营业至深夜。网吧则是24小时营业,几乎每天晚上都坐满了玩网络游戏的年轻人。在名为“印象映秀”的茶馆,甚至可以无线上网。

开药店的宋明易说,他每个月的板房门面租金不到200元,目前收入还过得去,尽管他很难再找回地震造成的近10万元损失。

映秀镇党委副书记蔡代敏介绍说,地震后的项目都是本地人优先用工,包括治安联防、交通保畅、卫生防疫、地质防治在内的公益岗位,解决了几百人的就业。

但仍有很多映秀人在为今后的生计而苦恼。蔡代敏说,镇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让老百姓住得下,活得下。他承认,“活得下”远比“住得下”更难。

复苏的企业

地震前,映秀湾水力发电总厂是当地著名的大企业。这座始建于1971年的发电厂,下辖映秀湾、渔子溪、耿达三座径流式水电站和二台山开关站,年均发电量约20亿千瓦时。发电厂的俱乐部、电影院、灯光篮球场、舞厅、宾馆一应俱全。它的发展带动了映秀镇的繁荣。

地震使发电厂遭到毁坏性打击。在映秀上班的310名职工中,130名职工遇难,28名员工受伤。办公大楼、车间、家属楼悉数倒塌,映秀湾、渔子溪、耿达三座电站和二台山开关站均被摧毁。

发电厂对于映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还未从伤痛中缓过神,重建已经开始。2008年6月13日,负责重建的队伍进入映秀。此时,通向汶川的公路仍未修通,连绵的余震伴随着泥石流不断发生。

2008年12月19日,映秀湾电站第一台机组恢复生产。按计划,2009年6月30日前,第三台机组将恢复发电;2010年底,发电厂旗下的三座电站将全部恢复供电。

上述计划能否顺利实施,与正在紧张建设中的“二台山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休戚相关。该工程的前身为二台山开关站,是阿坝南部地区水电集中外送的惟一通道,现由四川送变电建设公司负责重建。开关站的倒塌直接导致阿坝州四成以上的水电容量无法送出。

工程竣工日期定在2009年5月12日。“这是一项政治任务,”技术负责人王新国说,“我参加工作十年了,从没遇到过这么紧张的工期。”

地震完全改变了二台山的地质结构,是否适合原址重建,曾让专家和决策者再三考量。但一旦放弃二台山,不仅没有更合适的地址,阿坝州最重要的电力输送通道还必须重新规划,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

另一家重要企业――九寨沟天然药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九寨药业)的重建,则依然没有明确的计划。

站在尘土飞扬的废墟旁,九寨药业保卫部部长董成宇神情焦虑。在他身后,是都汶高速工地忙碌的施工现场。

九寨药业的前身是四川省阿坝州制药厂,20世纪70年代在马尔康建厂,后迁至映秀镇枫香树村,今属四川汉龙集团。

在地震中,九寨药业有74名员工和家属遇难。药厂庞大的废墟上,惟一矗立的建筑物是曾经的锅炉车间,里面有一台保存完好、价值百万的新锅炉。废墟后面,抢救出的设备大多扭曲变形。

九寨药业留下董成宇和三位同事,看守这些设备。他们在废墟旁搭了简易棚子。棚子里苍蝇横舞,加上废墟里的药材发霉,气味难闻。但董成宇说,比起地震后棚子里躺满了遇难的同事,现在的情形已经好多了。

目前,九寨药业的部分产品通过委托加工的方式,已在兄弟企业恢复生产。颗粒剂生产中心也落户成都市温江区“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区”,很快会投入试运行。

董成宇不断强调着公司重建的决心:“我们企业很坚定,一定要在映秀镇重建。”但九寨药业能否原址重建,仍是未知数。

“地震旅游业”

一块八米高、三米宽的巨石赫然矗立在213国道旁,上书:“5・12震中 映秀”。

一年前的5月12日,巨石从山坡上砸下,倒插江边。而今,这块“天崩石”已成映秀镇震后的标志之一。游客们纷纷拍照留念。

“映秀大道”上,一排“摩的”蓄势待发。一有游客模样的路人,司机们争相招呼,“20元,把你送到牛眠沟沟口,走上去就是地震喷发点,好看得很!”

在“天崩石”、漩口中学遗址、渔子溪观景平台等“景点”,都有摆摊设点的村民,贩卖与地震相关的纪念品。即使在牛眠沟深处的堰塞湖旁,也有村民搭上帐篷,开起了“小卖部”。

很多游人来自成都。也有上海、广州等地的游客到成都旅游,顺便看看映秀。

数目众多的“板房宾馆”应运而生。在当地,一般的四口之家会分到两间板房,不少村民全家挤在一间房,腾出一间做“宾馆”。“宾馆”中一般有三四张床,每张床收费20元到30元不等。

“每个月能有好几百块钱的收入。”中滩堡村头道桥小组村民刘安芳告诉《财经》记者,开一间板房宾馆,成本很低。板房区的水、电免费,床单被罩都是统一发放的救灾物资。

临近地震一周年,“宾馆”费用最高涨到了150元一间,仍供不应求。

映秀镇工商所副所长杨明涛称,按照相关部门测算,2009年映秀游客将突破200万人次,旅游销售收入将达4亿元人民币。

政府树立的“映秀震中遗址游览图”上,列出了牛眠沟、地震壁画、漩口中学遗址、祭台等15个景点。每个景点前都制作了简介牌,并安排“公益岗位”,聘用村民打扫卫生、维护秩序。

镇上的映秀湾发电厂办公区和映秀小学废墟,也被绿色的铁丝网拦了起来,将作为今后的地震遗址。

2009年3月,一个导游培训项目正式开办。映秀镇一位副镇长说,现在有很多旅游团搞“震中一日游”,但没有讲解人员,“一些村民说得又不够准确,有损映秀形象”。于是,由镇政府出面,选拔了十个年轻人,进行先期导游培训。还请来四川大学的老师讲理论、到各景点实地培训。这个培训计划会持续一段时间,并逐步推出第二期、第三期。

参加培训的刘映介绍,她和其他九名年轻人都来自枫香树村,有一定文化基础,经过了考核面试。“不是所有人想来就能来,我们毕竟要代表映秀的形象呢。”他们在漩口中学遗址处“练兵”时,一看见旅游团,就主动上去讲解。

旅游业将成为映秀镇主要的产业支柱之一,并带动映秀镇经济的全面复苏。

从某种程度上说,震中映秀的旅游开发也是在挖掘灾难所带来的“资源”。如何在人们的情感需求与商业发展间取得平衡,是一大难题。

映秀镇主管宣传的党委副书记蔡代敏表示,把灾难带来的资源利用起来,从情感上确实有些难以接受。但毕竟逝者已去,更多的人还得好好活着。开发旅游,可以给活着的人谋生计,也有利于遗址的保护。

是的,死者长已矣,给活着的人谋生计,也是对死者的告慰。

在映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以前晚上9点之后,小镇就会安静下来。现在大家都住进了板房,很晚了,人们还在活动。有的在喝酒,有的在闲逛,有的在“摆龙门阵”。也许这样,才会逐步淡忘地震的惨痛记忆。

时近子夜,繁星闪烁,河风习习。喧嚣了一天的板房区渐渐静谧,走在路边甚至听得见蛐蛐吟唱。板房房檐下盏盏红灯笼温暖的光,照着暗夜,也照着板房里入眠和未眠的人们。■

上一篇:中篇:家园 下一篇:科技:追踪甲型H1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