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木版年画

时间:2022-09-23 02:12:41

朱仙镇是与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江苏苏州的桃花坞等齐名的中国四大著名的年画产地。其中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最为悠久,可谓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和发祥地。

朱仙镇离河南省开封市有23公里,驱车沿着开封市至尉氏县的省级公路南行30多分钟,便到了这个因木版年画而闻名遐迩的古镇。

朱仙镇早在战国初期就已形成,而此地正是历史上著名的“刺客”朱亥的故里。朱亥原是卖肉的屠夫,因勇猛过人,武艺高超,被魏国公子信陵君看中,招为手下战将。朱亥曾在退秦、救赵、存魏的战役中立下过汗马功劳,因此被封为朱仙,朱仙镇即由此得名。宋朝时,朱仙镇已具有相当规模,成为宋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城南的咽喉重镇。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大破金兵于此,取得朱仙镇大捷,朱仙镇更是名声大振。元代贾鲁河开通后,大运河航运货物可通过贾鲁河直接运抵朱仙镇,再由此转陆运至开封,朱仙镇从此兴盛,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通商口岸。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时期,商贾云集,生意兴隆。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朱仙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人口20余万,民商4万余户,成为当时与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湖北武汉齐名的中国四大名镇之一。

年画社和刘金禄

要了解朱仙镇年画,首先要去的就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社。这个年画社成立于1986年3月,是当地政府投资兴建的用于保护、宣传、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机构。年画社位于镇中岳庙大街以北,它的西侧就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飞庙,昭示着朱仙镇兵戈铁马但辉煌一时的从前。

邻居有名,年画社本身的旧址也很有来头,这个大院子据说是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一座关帝庙,香火也曾鼎盛一时。年画社成立后,又新建了东西两排厢房。在年画社大门外,有两座石狮子,也是清朝乾隆年间建关帝庙时雕刻的,精美绝伦,威武雄壮。大门两侧院墙上则是朱仙镇的标志性“广告”――两幅巨大的年画,其内容取材于古时“铜锤换玉带”的故事。

走进年画社,左侧厢房里展出着建社以来搜集整理的木版年画,并设有出售木版年画的柜台。右侧厢房有一间年画作坊,作坊的主人叫刘金禄,今年55岁。刘金禄每天的工作就是在作坊里印木版年画。年画社成立近20年了,兴衰更替,有成功也有挫折,如今刘金禄是年画社的顶梁柱。他12岁跟父亲刘本成学艺,是刘家第四代传人。从年画社成立起,刘金禄就来到这里,至今在这间作坊里已整整印了19个年头的年画。用他自己的话说,“印了多少年画不重要,关键是和年画有感情。”1996年,刘金禄被河南省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

刘金禄是附近的赵庄村人,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家里种着6亩地,妻子身体不好,一家人生活的担子全落在他肩上。年画社的收入很少,而且每个月工资也没有保障,生活十分困难。刘金禄说,生活再困难,年画还得印,因为政府投资办的年画社就这一家了,他要离开这儿,年画社就要关门了。

姚敬堂老人的故事

55岁的刘金禄天天在作坊里印木版年画。从年画社成立起,他就来到这里,已经将近20个年头了。

在一座清静雅致的小院里,我见到了年画社第一任社长,今年74岁的姚敬堂老人。姚老先生身板硬朗,满面红光,十分健谈。出生在朱仙镇腰铺村的姚敬堂,从11岁起跟舅父读私塾,一读就是5年。解放后开展扫盲运动时,他被定为高中文化。1986年年画社成立时,因为懂得木版年画,姚敬堂被政府委派到年画社担任了社长。一晃6个春秋过去,到了1992年,姚敬堂退休了。第二年,他被河南省授予民间美术家称号,1996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尽管人已退休,但姚敬堂对木版年画研究的热中程度却一如既往。为了将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瑰宝继承和发扬下去,姚敬堂将自己多年的积蓄都投入到了木版年画的研究上。他不仅跑遍了发掘和整理木版年画,还向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们,介绍宣传木版年画

几年来,经他挖掘整理,朱仙镇木版年画由原存的104种,发展到124种。姚敬堂准备在有生之年,把这124种年画编成124个故事,并刻印结集出版。这个由姚敬堂编著、艺人张廷旭刻版、王振梅(张廷旭之妻)印刷、85岁高龄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汀题写书名的线装本《朱仙镇木版年画故事集》(上、下册)已出版了上册,很快便销售了出去,让姚敬堂觉得十分欣慰。

正因为姚敬堂老人对木版年画倾注了毕生心血,谈起朱仙镇木版年画,老人如数家珍。

朱仙镇是与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江苏苏州的桃花坞等齐名的我国四大著名的年画产地。其中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最为悠久,可谓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和发祥地。

朱仙镇木版年画古称“门神”,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因为经常在夜梦中听见鬼叫而惊醒,失眠致病。大臣们见状心中不安,于是向太宗建议:不如派武将夜守宫门,必能驱逐魔鬼。太宗听后,乃令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全副披挂,彻夜守护。几日后,太宗的病果然痊愈。太宗大喜,但想到总让将军守门不是长久之策,遂命画工把这两位将军画下来贴在门上,称之为“门神”。从此,“门神”就成为木版年画的主要内容。

到北宋时期,朱仙镇木版年画日益兴盛。在《东京梦华录》里,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景:“北宋时汴京一带木版年画已相当繁盛,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及财神马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当时,不仅民间木版画在宋都设场印刷十分普遍,就连宋室宫廷也主持开办年画作坊,官办与民办作坊的融合,促进了木版年画的发展。到了北宋末期,由于金兵入侵,京都沦陷,繁荣的市民文化逐渐萧条。大量年画艺人背井离乡,流落外地。汴京的木版年画业从此迁至朱仙镇。从明代中期到清乾隆年间,是朱仙镇木版年画业最兴盛时期,当时年画作坊达300余家,可以想见是何等繁华景象。这种繁华景象到了清末,因黄河决溢,朱仙镇屡遭水患,加之河道阻塞,航道不通,商业不景气,木版年画业也渐渐式微。到民国时期,黄河决口,朱仙镇被淹,木版年画从此由繁荣走向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才终于得到了继承和发扬。1986年成立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作坊和销售批发市场,年画作坊达到近百家,从业人员300多人。

木版上的春秋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种类丰富多彩,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 、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每到年关,人们都要买些木版年画贴到门上,贴到灶房、车辆、牛圈、粮仓,以营造祥和美满的过年气氛,表达人民安居乐业、保富平安的朴实愿望。五谷丰登、宅院安全、避邪驱灾,在年画中都能表现出来。

说起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其他木版年画的不同之处,姚敬堂老人总结了5个方面:

一是工艺复杂。朱仙镇木版年画采用木版与镂版结合印刷,水印套色。木版一般厚约一寸,根据画幅尺寸大小,在刻印时酌情加厚。雕版分二面,便于画面对称协调。其木版放置墨线(主版)、水墨、水红为镀版块,印刷用纸多采用本地草纸、粉连纸、平边纸、油光纸、宣纸等。

二是色彩艳丽。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用色非常讲究,十分注意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多采用青、黄、红三原色,用色总数可达9到10种。使用颜色的配方,采用了我国民间传统的技法,用中药材做原料,使用传统工艺精炼配制而成。如红色是用苏木红熬水制成,黑色是用松烟调水发酵后经石磨磨成,黄色则是把槐米掺明矾放锅中煮成,绿色取自于生铜,青色从葵花籽中提取。用土法制成的颜色印刷年画,色泽鲜亮透明,风吹日晒不会变色。在诸种颜料中,广丹和苏木红还具有药用价值。无怪乎在一些农村,孩子身上长疮以后,大人们总是从年画上撕下一片黄纸贴在患处。

三是形象夸张。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刻制上采用了很多中国古代人物画法,人物夸张朴实,古拙浑厚,表达英雄形象的画面较多,同中原人民固有的憨厚、耿直、质朴无华相吻合,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艺术风格。

四是线条粗犷。年画版面的图案,线条的雕刻有阴有阳,风格粗犷豪放。粗细对比性强,采用古代人物画的技法,尤其在衣纹等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线条粗实纯厚,富有野味。刀法坚韧而锋利,线条均匀而简炼,洒脱而犀利,充满了流利的刀质感。

五是构图饱满。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以继承传统技法而构图,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画面饱满、紧凑、严密,上空下实,留有空白的地方较少。画面上人物有主有次,对象明显,情景和人物安排得十分巧妙,使人感到既合情合理,又不繁琐,表现出匀实、对称的图案,有很强的美感。

姚敬堂老人告诉我,朱仙镇木版年画从兴盛到繁荣,从繁荣到衰落,又从衰落到繁荣,经历了近千年的坎坷历程。一幅小小的木版年画,浓缩了历史的沧桑和进程。因此,朱仙镇木版年画也成为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收藏的珍品。欧美一些国家博物馆都珍藏有朱仙镇木版年画,其中莫斯科博物馆就藏有118幅,而且大部分是清朝乾隆年间的。鲁迅先生生前喜爱收藏,曾大量收集朱仙镇木版年画(现藏于北京、上海鲁迅博物馆的有42幅)。鲁迅先生描述朱先镇木版年画时这样说:“河南朱仙镇年画,刻线刚健有力,不似有些地方年画那样纤巧,这些木版年画不染脂粉,人物无媚态,很有乡土味。”

艺人张廷旭

在离朱仙镇1.5公里的赵庄村,我见到了民间艺人张廷旭。

张廷旭今年51岁,中等身材,憨厚中透着机敏。张廷旭的家庭可以说是年画世家,他的父亲张义曾经是朱仙镇最大的年画作坊“天成德”的领班,最繁盛时,曾率领着300多艺人刻版、配色、印刷,远近闻名。1995年,83岁高龄的张义老人离开了人世,年画的家业就传到了张廷旭的身上……

上一篇:放社:黄土坡上的祈福狂欢 下一篇:北疆明珠兴凯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