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初步意见

时间:2022-09-23 01:24:44

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初步意见

一、20*年的主要工作

20*年,我市认真贯彻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2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我委《关于我市体改工作的几点意见》,突出工作重点,努力攻坚破难,积极稳妥推进,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继续稳步推进。

(一)企业改革继续推进。我市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通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初步建立,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国有、集体资产从一般竞争性企业中逐步退出。经济成份由单一的国有、集体所有制向多种经济成份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个体私营方向发展,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1、县属企业改革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截止目前,全市县属企业762家。其中,国有、集体资产全部退出企业565家,占74.15%;国有、集体资产部分退出的企业123家,占16.41%;国有、集体资产尚未退出的企业74家,占9.7%。全市县属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国有、集体资产已经在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格局已经形成,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

2、以6家困难工业企业解困为重点的市属企业改革继续推进。市属74家企业(不含房地产、公益性等企业)中,国有、集体资产全部退出46家,占62.16%;国有、集体资产部分退出8家,占10.81%;国有、集体资产尚未退出的企业20家,占27.03%。市属工业企业(经委系统)23家,通过改革,国有(集体)资产全部退出,基本完成改制任务的14家,占60.9%;尚未改制和改制不到位的企业9家,占39.1%,其中国有独资企业6家(华鲁恒升、德棉集团、石油化工、德森集团、宏力集团、三棉),国有参、控股企业3家(*制药、*锅炉、泰康药业)。市属6家困难工业企业改革在2004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全力推进。轴承公司的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已经结束,正在解决遗留问题;锅炉公司的改革方案正在研究,准备实施;宏力集团已经进入企业破产程序,正在进行职工安置的准备工作;三棉正在进行企业改革方案的准备工作。

3、粮食系统企业改革全面推开。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全市粮食企业改革工作总体要求、任务目标和有关政策。市属粮食企业和各县市正在研究具体实施方案,因地因企制宜积极推进,争取按照确定的时间进度完成任务。

4、公用事业单位改革已在市燃气公司安排试点,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根据建设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省政府《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意见》,起草了《*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已经各部门会签,报市政府法制办审核。

建委、林业、农业、交通、公路系统的企业改革正在逐步推开。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一是按照中央、省的统一部署,我市进行了以“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税费改革后,全市农民负担由71464万元减为52382万元,减少19081万元,全市人均减负44元,减负率为26.7%。2004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特产税,“两工”使用数量由原来的20个降为10个,农业税税率降低了3个百分点。今年农业税税率在去年的基础上,又降低了2个百分点,由原来的3%变为1%,农业税附加同步降低,有条件的地方全部免征了农业税。二是积极探索农村财务管理新模式。在全省率先推行了“两级管帐一级管钱”的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我市德城区、陵县、平原、夏津、武城、禹城、临邑、经济开发区8个县市区已全面推行了农村财务管理电算化,实行了微机联网监控,提高了我市农村财务管理的水平。三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目前全市有耕地的8302个村,已有8068个村完成了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占总村数的97.18%,全市已有110.75万户颁发了土地经营权证书到户率达98.41%。四是完善农村林权制度改革。开展了以林地、林木拍卖承包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把属于集体的沟渠路四荒地按20-30年承包期不变的形式一次性拍卖给愿意植树的个人,并要求他们严格按照规划植树。五是利用经济杠杆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拉动林业的发展。几年来我市禹城的贺友、陵县的中茂圣源木浆造纸、晨鸣人造板、小枣加工、葡萄酒生产、宁津、乐陵的家具生产等一批大企业的建设,带动了木材价格和果品价格的上扬,促进了林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一是调整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从20*年起将乡镇中小学教师工资支出和乡镇离休人员“两费”统一上划到县管理,重新核定乡镇收支范围和基数,合理确定乡镇财政体制。二是全面推行以“村财乡管”为主要内容的村级财务管理办法。在保证村级资金所有权、支配权不变的前提下,由乡镇代管村级财务,实行专户管理,核算到村,明细到项,严禁截留、挪用或以任何形式改变用途。三是积极推行乡财县管试点改革。20*年进行了“乡财乡用县管”改革试点,努力做到“预算统编、账户统设、资金统缴、支出统核、采购统办、票据统管”六个统管。四是开展国库管理制度试点改革。改革现行的财政性资金拨付方式,20*年成立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建立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国库管理制度。五是深化事业单位财政管理改革。通过事业单位改革,最终实现财政供给由按单位人员拨付经费的“以人拨款”转向“人事并举”的目标。

(四)事业单位改革正在进行试点和基础工作。省委、省政府2004年5月下发《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后,今年省政府又召开会议进行了全面部署。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方法都已经明确。我市的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尽管没有进行部署,但是,已经进行了对改革方案进行了仔细研究,待条件成熟后就可以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五)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进展。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取得重要进展,加强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外延发展与内涵提高并举,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普通、职业、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根据市政府分管领导的意见,就市中医院改革工作进行了研究,根据市中医院的具体情况,提出在市中医院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

20*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虽然取得很大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企业改革进入攻坚破难的关键性阶段,一些老大难问题阻碍了企业改革的进展。市属困难工业企业的改革,虽然从上到下尽了很大努力,但由于多年积累的一些棘手问题解决起来非常困难,改革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继续推进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二是医疗卫生、公用事业等单位改革进展缓慢。医疗卫生、公用事业等单位的改革涉及单位利益调整和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改革的政策性强、情况复杂,要加强有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推进医疗卫生、公用事业等单位的改革。三是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关系还没有理顺。市发改委机构改革后,县(市、区)的机构改革工作没有到位,全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作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市直单位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二、2006年工作初步意见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要按照“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加强对各项改革的总体指导、统筹协调和综合配套,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做到改革方案周密稳妥、工作推进深入细致、风险防范及时有效,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深化和完善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继续深化和完善企业改革。一是继续推进市属企业改革。做好市属困难工业企业改革和解困工作,尽快研究锅炉公司的改革方案并实施;积极稳妥地进行宏力集团破产工作,保持社会稳定;认真做好三棉的改革准备工作,适时进行改革工作的实施;研究好泰康、德森的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做好德棉集团、石油化工总厂的改革准备工作。理顺已经改制企业的产权关系,对人均持股的改制企业,指导企业依法搞好股权结构调整。二是稳妥推进粮食企业改革。按照市政府的部署,积极稳妥地搞好粮食企业改革工作,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保持社会稳定,维护职工权益,按时完成改革任务。三是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引导市政、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单位,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稳妥地搞好改革。要引入竞争机制,放开经营限制,允许外商和民营企业进入公用事业领域参与改革和发展。四是对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引导其摆脱家庭式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股权多元化,形成有力于企业发展的股权结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五是搞好建委、林业、农业、交通、公路等系统的企业改革工作。六是大力推动企业战略性重组,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和政府的强力推动作用,以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采取多种形式推动社会资本和资源加快向优势企业、优秀企业家聚集,做优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

(二)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消农业税,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力度,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村税费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促进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强化农村财务管理。加强农村财务代管中心建设,加大农村财务审计和财务公开的力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全部实现我市农村财务电算化管理,提高我市的农村财务管理水平。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土地延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土地流转制度,引导农民依法进行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要积极促进农民增收,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县域经济,进一步深化以林地、林木拍卖承包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加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商品林等林业资源体系建设。

(三)继续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进一步完善市级以下财政体制。按照公共财政改革方向,合理界定市、县、乡财政关系,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理顺县乡责权关系。二是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今年试点的基础上,在财政重点扶持县全面推广“乡财乡用县管”改革试点,努力做到“预算统编、账户统设、资金统缴、支出统核、采购统办、票据统管”六个统管。三是全面开展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在今年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将全部单位都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县(市、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明年全面展开,将县(市、区)的所有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

(四)做好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教育投入,落实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努力形成长期、稳定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教育内部活力。坚持“凡上岗必竞争”、“精简淘汰与新进补充”并举的原则,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改革分配制度,按照绩效挂钩,向教学一线倾斜的原则,落实以“课时补助”为主要形式的绩效工资。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农村卫生改革。中心卫生院基础设施完善后,在人事管理制度、经济分配制度、人才建设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继续推进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在不断扩大省、市、县试点单位和参保农民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家庭帐户设立、基金封闭运行、统一用药目录、强化经办机构建设、推进计算机网络管理和建立公示制度等工作。逐步推动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调整医疗单位布局,力争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上有所突破。

(五)搞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结合*实际情况,认真搞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六)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规划、指导、协调和督导。要按照机构改革后的职能要求转变工作职能和方式,认真搞好经济体制改革的规划指导,协调指导各主管部门搞好所属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协调市属企业改革政策的落实,积极参加重大改革的研究和方案论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探索建立市级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改革工作的督导,促进改革工作健康发展。

上一篇:市体改工作的几点意见 下一篇:知识经济成本会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