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唐代正统“职业装”

时间:2022-09-23 01:08:26

胡服,唐代正统“职业装”

唐代诗仙李白到底是什么样的?从画作、塑像与影视中看到:他身着修长又有垂感的圆领袍,头巾布脚潇洒下垂,腰间系革带,足登皮革靴。这套行头可以看作唐代官式常服标准像,官式常服相当于现代职场正装。

据专家研究,包含明显胡化元素的“圆领衣”发明者,很可能是亚述人,他们建立起地跨亚非的强大帝国,扩张服饰文明自然不在话下,圆领衣随即东传波斯、中亚,西入欧洲希腊与罗马,掀起一阵穿圆领的全球热。

现代人喜欢把圆领衫称为“休闲服”,而古人则把它当作正装穿,属于“胡服四宝”之一。

圆领袍衫也称“袍衫”、“上领袍”,袍为夹衣,衫则为单衣,后来被统称为袍。这种袍服的左右襟在胸前交叠掩合后,以衣带或纽扣将衣襟上提至颈部,固定在颈一侧,配合适当的裁剪形成一个圆形领口,这种闭合方式与前代汉服的“交领右衽”迥异,将人体遮挡的更为严密,增强了对风沙的抵御作用。

汉服在此之前多为上衣下裳,男人也穿裙装。即便是连衣式深衣,上下身仍要分开裁剪。因为有“礼”的概念,同时也有实用价值。以曲裾形式的深衣为例,左右两襟不对称,右襟加长并逐渐收窄呈三角形,穿着时紧裹身体在腰间围绕,成通身紧窄状,长可曳地,行不露足。这样的设计,也是因为搭配套腿式裤子的需要,曲裾显然更利于遮羞。所以在相对保守的古代,“圆领衫”便成为人们进入职场的不二之选。

圆领袍可以搭配有裆的穷F,于是有些圆领袍还在胯下左右两侧开衩,使衣裾分为前后两片。这些设计中蕴合的马背文明色彩更浓厚。胯下开叉后,衣裾前后不相连,还可以向上掖入腰带从而变成类似短打的装束,更方便上马下马和劳作。

在整体的视觉形象上,这套服装所勾勒出的形体线条偏于流畅、简洁,与传统冠带衣裳层层包裹而形成的宽大、严整之态大有不同。上世纪初仍穿着的大褂还有唐人圆领袍的影子,可见其生命力之强。

搭建这座文化桥梁的胡人,在唐代处处留影。唐朝画家阎立本的传世名作《步辇图》描画了这样一个场面: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禄东赞前往京都长安,迎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接见了他。画面右侧坐在步辇上的是唐太宗。左侧站立三人,中间一人戴毡帽、穿锦袍,乃是吐蕃使者禄东赞,另外两人为唐朝官吏。画中人物都穿着窄袖圆领袍,连皇帝也不例外。

阎立本的画中还有一个启示,关乎阶层平等化。宋人小说《唐语林》里讲起唐代大司徒杜公,他在扬州时与幕僚们闲谈:退休后,我一定花八九干钱买匹小马,吃饱饭就骑上它,再穿件粗布[衫,到市里头去看盘铃傀儡戏,足矣。

[衫是在圆领袍的下摆,大约膝盖处加上一段横[,作为向上衣下裳时代的致敬,对胡服的这个小小改造,反映了汉人怀恋故服的心态。粗布[衫谁会穿呢?圆领袍衫简化掉了前朝服饰的繁缛细节后,变得极为通用,即可做官员公服也可做常服,市井百姓也能穿。有人说一个时代强盛与否,应该看看那些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这些把圆领衫作为“民间礼服”的百姓,给唐朝挣了面子。

等级森严、“贵贱不通服”的汉人,毕竟还是忍受不了服装如此失序,只好用“服色”来补位,官依其品来定其颜色。唐代诗人白居易不厌其烦地在诗中记载自己穿着的衣衫,衫袍绯或青,映射着仕途升与谪,堪称唐诗里的舆服志了。圆领袍衫引发的服色方法,一直影响着后代王朝。

唐代是圆领袍的天下,不过大量唐俑还记载了另一个好看的款式――“翻领衣”。这种直接连通现代审美的款式也来自胡服。

外翻的衣领露出不同于上衣颜色的花纹,更容易将视线集中到人的脸部,因此很快成为当时的衣着时尚,以至于官员在穿圆领袍这种“职场装”时,也要想方设法仿效一下:不系合领口,使圆领袍的前襟上端自然松开垂下,形成翻领的样子,从而达到与胡服的翻领相仿的外观,用今天的话说,大概就叫显得洋气

“胡服四宝”中的另外三样,一日幞头,一日蹀躞带,一日皮革靴。与圆领袍最密不可分的,是被称为蹀躞带的腰带,这种腰带的带上系有长短不齐的短带,用以系挂弓、剑、打火石等物,是胡服里最为方便骑士出行而设计的装备。“幞头”形似鲜卑服小帽,式样美观又便捷实用,逐渐取代了汉族传统的冠和帽,成为最流行的男子首服。

公元621年,唐朝开国君主、高祖李渊颁布了历史上著名的“武德令”,在这套中国首部行政法典中,对服饰制度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以冕服、祚衣(皇后服饰)等汉族传统服饰作为礼服,以风行全国的幞头、圆领袍等作为官员的日常办公服。

从此,这套带有浓郁胡风的套装,正式纳入了古代国家的政治生活,得到了正统的名分。

上一篇:英国媒体推荐的最佳身心放松法 下一篇:中国上古时期石跪坐人像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