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碱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23 12:06:11

乌头碱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乌头碱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预防乌头碱中毒事件的发生。方法 通过临床病例的诊治进行分析。结果 乌头碱类中毒能致恶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结论 正确认识乌头碱中毒的机理及救治要点,做出正确诊断,抓紧时间,抓住主要矛盾,采取综合措施,才能使患者尽快康复。

关键词:乌头碱;心律失常;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9岁,2011年3月17日入院。病史:晨起自服自配抗风湿药酒200 mL。3 h后出现恶心,非喷射状呕吐胃内容物6次,继之自觉胸闷、心悸并摔倒在地。频繁发作阵发性抽搐,瞬间缓解。同时伴有小便失禁,寒战多汗。发病4 h后家人急送我院。

入院时查体:T36.2℃,P90次/min,BP100/50 mmHg 神志清晰,呼吸平稳,轻躁动不安,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90次/min。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全腹无压痛。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患者在查体时突发抽搐,意识丧失,四肢抖动强直,持续30 s左右自行缓解。立即做心电图提示:混乱心律,多源多形室性早搏,室率平均90次/min。立即静脉注射利多卡因50 mg,并随即静脉滴注0.9%氯化钠400 mL加入利多卡因400 mg,20滴/min。收入抢救室,吸氧,多参监护,给予生脉、环磷腺苷等药物以扩容、营养心肌细胞。经处置后患者未再发生抽搐,自觉心悸好转。当利多卡因总量达200 mL时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交界性逸搏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停用利多卡因,静脉滴注钾镁合剂后患者病情逐渐平稳,血压120/60 mmHg。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心率79次/min,胸前导联ST段轻度下移。次日经静脉滴注丹红、钾镁合剂后患者无不适症状,自动离院。

2讨论

乌头碱类植物,其有毒成分为乌头碱。草乌、川乌里均含有其成分,因其具有抗风湿作用,故在百姓中用其泡酒饮用。口服纯乌头碱0.2 mg即可中毒,2~4 mg可致死。症状出现在5 h之内,致死原因多为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

乌头碱对血管有以下作用:①兴奋迷走神经引起窦房结抑制,房室传导阻滞。②直接作用心肌,类似洋地黄正性异位兴奋性,产生高频异位搏动,尤其是室性异位搏动。严重者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及心室纤颤致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③抑制血管活动中枢引起血压下降致休克。

乌头碱可激活心脏的一个或多个异位起搏点,形成单源室性早搏,多源多形室性早搏、室速、室颤。除一般治疗外,首选阿托品能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提高心脏正常起搏点的自律性,抑制异位起搏点。对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用阿托品不但无效且常可致恶化,需用超常规剂量的利多卡因可控制,且有较好的耐受性。如大量利多卡因无效时可加用胺碘酮,以防室颤发生。由于补镁可调节细胞内外离子平衡,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适当补充钾镁可获良效。

总之,自用白酒炮制药酒过程操作不规范,用白酒浸泡的乌头碱不能破坏其有毒的生物碱。相反,乙醇有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毒物吸收的作用。有冠心病史的患者心肌应激性增高,易受乌头碱激惹而致严重的心律失常,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引起血压下降,对抗乙酰胆碱的作用导致恶心、呕吐。只有积极抢救治疗,控制心律失常才能抢救成功。

因此,要正确认识乌头碱中毒的机理及救治要点,做出正确诊断,抓紧时间,抓住主要矛盾,采取综合措施,才能使患者尽快康复。同时需加强此类药物管理,向患者做好宣教,以预防类似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雷载权,张廷横.中华临床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上一篇:利奈唑胺治疗脓毒症临床分析 下一篇:本科护生在临床实习中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