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干部产生机制探析

时间:2022-09-22 10:51:46

高校学生干部产生机制探析

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是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并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工作开展的基本框架和层次是以学校为起点,从学校到学生工作部门,从学生工作部门到辅导员老师,再从辅导员老师到学生干部,最后从学生干部到广大学生。所以说,辅导员老师和学生干部实际上共同承担了学生管理和服务的基层工作。高校学生干部作为联系辅导员老师与学生的纽带,在学生的服务和管理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且高校的环境不同于中学和小学,大学的学生管理不同于中小学的小班管理(一位班主任负责50人左右的学生)。大学中,一位辅导员老师所负责的学生人数往往相当庞大,可能是一个年级,甚至是整个系部,有数百人之多,而且高校的学生管理除了专业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行政事务工作以及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对于学生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基本都是从辅导员为起点,学生干部为途径来实施的。学生干部实际上处于对其所负责的本年级或本班学生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关于学生专业学习、校园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高校中的学生干部对于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干部人员的产生也就是这个队伍的形成的基础工作,应该获得包括辅导员老师与学生两者的高度关注。对于什么样的学生能作为学生干部,担负起学生的直接服务与管理工作,相信无论是辅导员老师还是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想法与标准,并且我们也不难找到一些通行的学生干部的选拔标准,如思想觉悟高,学习成绩优,组织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等等,而无论是什么样的标准,什么样的选择理念,都要通过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机制来实现学生干部的产生。

下面我们就具体看一下关于高校学生干部的产生机制。学生干部作为联系老师与学生的纽带与桥梁,注定了其要对两者负责的双重任务,那么对于这个队伍的产生也就有两种作用的力量,一方面来自辅导员老师;一方面来自学生。可以通过这两种力量来确定高校学生干部产生机制的类别,一种是单一制,也就是说由两种力量的其中一种来确定学生干部的人选;另一种是结合制,也就是说由两种力量共同作用来形成学生干部的人选。

我们先看“单一制”的学生干部产生类型,显而易见,此类型可以分为两种具体的操作机制:学生选举制和辅导员任命制。选举制,大家都不陌生,就是通过本系部的年级或班级大会,让所有有意愿成为学生干部的同学依次在所有同学的面前作公开的竞选演讲,全体同学对上述同学进行投票,然后组织公开唱票,最后根据票数的多少来确定学生干部的最终人选。选举制应该是目前最为通行的一种学生干部产生方式,采用直接选举的方式,是最为纯粹的民主形式,也是最能体现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民主色彩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所产生的学生干部往往交际能力较强,群众基础较好,与同学关系融洽,比较能服众,在学生的活动组织中也更能发挥作用。但是选举制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这种方式实质是一种“唯人缘论”,也就是说能不能成为学生干部,关键是看自己在同学中的人缘,只要人际交往上比较出色就可以顺利当选,这样学生许多其他方面的优势也就都被“蒙蔽”了。而作为学生干部,要做好学生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这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干部身上除了“群众基础”,有许多其他重要的素质是不可忽视。所以这样的选举方式所代表的选择标准太过单一,不够全面;二是这种方式实际上“屏蔽”了辅导员老师在学生干部产生中的作用,往往会导致产生的学生干部不能很好地满足辅导员老师的工作需求,致使辅导员老师运用起来“很不顺手”,给以后的学生服务与管理工作造成诸多不便。

相反,在学生干部产生中,能有效避免这种“唯人缘”状况出现,并且能较全面的考察学生,使之成为学生干部的方式就是“任命制”,也就是说,辅导员老师在与学生的初期接触中,发现一些组织能力好,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再结合对学生的历史表现(学生档案)的考察,来确定一些比较适合作学生干部的同学,直接对其任命,并向所有学生公布任命结果。这种方式相对于选举制来说,实际结果上可能更为合理,因为作为辅导员老师,考虑问题相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更加成熟和全面,所确定的人选往往更加符合一名学生干部的要求和标准。但这种方式总体来说却不太可取,原因有二:一是这种方式逆潮流而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普世价值。而作为有着一定文化素养的大学生,他们对民主的诉求更强,也更自觉。作为辅导员老师,如果架空学生直接确定学生干部的人选,往往会惹来众多非议,造成学生对老师以及老师所任命的学生干部的不满,群众基础出了问题,也会为以后的具体工作造成困难。二是没有正当性,学生干部是所有同学的直接服务者和管理者,对于每个同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人员,学生干部与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直接相关,而又不让学生参与确定干部人选的过程,将广大同学的呼声和诉求直接“屏蔽”掉,这是没有道理的。

以上就是关于两种单一制的分析,无论哪一种,都有着其不可避免的狭隘性,都不是学生干部人员选择的最佳方案。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二类机制——结合制,也就是在学生干部产生的过程中,将辅导员老师和广大同学的影响统一起来,共同作用,形成最终的人选。可以说,“结合制”的思路是对的,避免了单一制的局限性,让“桥梁和纽带”(学生干部)连接的两边——辅导员老师和学生,都能对学生干部的选择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对于结合制的具体操作,也没有同一的标准,也就是说,对于辅导员老师和广大学生的意见怎样结合,怎样统一,两方面力量具体来怎样影响学生干部的人选结果都没有一种统一的制度标准。常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种是组织学生公开选举,但是同学投票之后免去公开唱票的环节,直接把选票上交辅导员老师,辅导员再根据自己的意见加以斟酌,最后形成学生干部的人选名单。这种方式应该是最不可取的,因为这是明显的违规操作,我们都知道,选举公正性的保证就是公开唱票,没有公开唱票的投票是无效的,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生也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这种半截民主太过虚假,还不如直接任命。

还有一种就是校园民主集中制,首先经过学生的公开投票,公开唱票最后形成一个“票数结果”,再上交辅导员老师,然后老师根据参选学生的得票数以及自己的意见来对票数结果进行调整,形成一个学生干部的人员名单(调整的结果有可能与“票数结果”相同,有可能与“票数结果”相异,例如A得票数比B要高,但当选学生干部的人员是B)。这种方案可以说是相对较好的一种学生干部产生机制,也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体现,民主的基础上有集中,集中的指导下有民主。但是这种机制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这种机制是以学生民主投票的“票数结果”为基础,经过辅导员老师“调整”而产生最终结果,但是对于辅导员的“调整力度”却没有一个严格的“量化说明”,也就是说,辅导员在多大程度上“参考”学生选举的票数结果,在多少票差距的范围内进行调整。如果没有明确的限定,那么这项制度其实又近似于“任命制”了,这种方案的灵活度和随意性太强了,“民主集中制”实际上会导致“无民主只集中”的状况。第二,这种机制会往往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经过辅导员老师的调整,最后学生干部人选结果与票数结果往往会有不同(例如A得票数比B要高,但当选学生干部的人员是B),被“调上”的B同学自然是没有什么问题,但被“调下”的A同学心理难以避免的会产生不满(自己明明是票数较高的,而又因为辅导员老师的原因,而无法成为学生干部)。虽然作为辅导员老师对学生干部的人选进行调整是非常正当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毕竟所处的角度不同,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往往难以理解老师的做法,所以这种机制必然会产生对一些“被落选者” 以及“被落选者”的支持者的伤害,这就会导致那些“被落选者” 以及“被落选者”的支持者对辅导员老师和学生干部队伍的不满,这些都会造成以后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困难。

为此,可以找到另一种机制,也按照“结合制”的思路来进行,修正以上这种具体的操作方案,尽可能将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我所设计的方案是一种改良版的选举制,可把它称为“不等票额选举制”,具体程序为选举制的标准流程(竞选演讲——公开投票——公开唱票——公布结果),同时让辅导员老师也成为无记名选举者的一员。也就是说,让辅导员老师也像广大同学一样参与无记名投票,选举自己支持的候选人。但是作为辅导员老师,其拥有的选举权限不能与学生一样,其所代表的选票数量应该超过普通同学,所以称之为“不等票额选举制”。比如说,作为辅导员老师,其所代表的选票数量确定为选举所在集体总人数的1/10(关于具体的比例,本人并没有进行过严格的调查分析,只是大致确定1/10这个标准,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一个50人的班级选举班长,辅导员老师有5(50*1/10)票的权利,而这5票辅导员老师按照自己的意愿,可以都投给1个人,也可以分散给2个人,3个人,4个人、5个人,辅导员老师和同学们同时投票,同时上交,通过公开唱票产生最后的结果。

这种方案就对上一种“结合制”的修正,也基本克服了上一种机制的缺陷。它的优势在于:第一,此机制基本框架是“选举制”,在学生干部产生的程序上坚持了民主的原则,更具有正当性和公正性;第二,在选举制的基础上,辅导员老师能够拥有多于普通同学的票额,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三,对于辅导员老师的权限也加以了有效限定,使其无法对最终结果形成太大的影响,保障了产生机制的民主性;第四,辅导员老师作为无记名投票的一员,他的作用完全“隐形”了,作为学生,谁也不知道辅导员老师投了谁的票,这也就有效避免了学生对于辅导员的不满。

以上就是我所设计的不等票额选举制,也就是辅导员老师参与其中的选举制,这种设计相对于传统的学生干部产生机制来说,更加完善,负面影响更小。但是毕竟没有“完美制度”的存在,这种机制在设计和应用中肯定也会有着其不可避免的缺陷,也希望广大学生工作者继续探索,设计出更加优化的机制。学生工作不仅仅需要“人治”,更需要“法治”,对学生服务与管理工作有益的制度建设更加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而一套完善的制度不是一时一刻能够形成的,需要学生工作者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对既有机制进行修补、改良和革新。

参考文献:

[1]匡乐文.论高校学生干部选拔的原则、标准与程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2)

[2]宫清莲.高校学生干部选拔与管理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28)

[3]李景玉.论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J]. 教书育人,2010,(12)

[4]金武州.浅析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与使用[J].高教论坛,2010,(05)

作者简介:

张鹏(1984-)男,汉族,河北承德人,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硕士,专业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就职于承德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年级办公室。

关舒丹(1984-),女,满族,辽宁沈阳人,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现就职于承德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年级办公室,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河北 承德 068000)

上一篇:高职学生创业园对提升软实力作用的调查 下一篇:浅议高校团委学生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