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诗间“云”为何物

时间:2022-09-22 10:10:11

云自由舒卷,悠闲飘逸,变幻无穷,牵动着诗人的情思:“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的静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的渺远;“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洒脱……在中国古典诗歌里,云一直是文人墨客钦羡吟咏的对象。《诗经》中就有“英英白云,露彼菅茅”的诗句。《楚辞》里有“青云衣兮白霓裳”和“冠青云之崔巍”的描写。曹丕有“西北有浮云,亭亭似车盖”的《浮云诗》。陶渊明更是用心倾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云”这一客观物象,在诗人眼里成了抒情写意的载体,成了诗人倾诉心声的聆听者,云随即上升而人格化为较为固定的审美意象。笔者结合中学课本中的古诗名句,浅析一下古诗中“云”意象的丰富意蕴、情致。

一、寓别离之情,寄思亲之意

世事多变迁,迁客骚人远足天涯,与云为伴,羁旅之思萦绕心头。“但去莫复归,白云无尽时”道尽了王维满腔别离之情;“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岑参以汾水上历久不变的白云象征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言别后思念依旧;孟浩然“别后能相思,浮云在吴会”,戴叔伦“临风自笑归时晚,更送浮云逐故人”(《别张员外》),皆是以浮云寓别离之情。另外,骆宾王有“还望青门外,空见白云浮”的伤怀之感;李白有“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的相思之情;陶渊明《送谢山人归江夏》“携琴一醉杨柳堤”直到“日暮龙沙白云起”,想必只有白云最懂诗人的心意,最能化解诗人的离愁别绪。云是天空中的恒久的景象,它又是变幻莫测的鬼魅,进入诗人的视野,染上了浓浓的感彩。

二、为游子漂泊的写照,亦为贫士的象征

云飘忽不定,满载漂泊之意,恰似游子,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乃真实写照;杜甫“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归”,浮云、游子已融为一体,韵味绵长;皎然《酬别襄阳诗赠少微》更曰“别后须相见,浮云是我身”;贾至《送王道士还京》“一片仙云入帝乡,数声秋雁至衡阳”因所送之人的处士、道士身份而演变为“一片仙云”。颜真卿 “兴逐孤云外,心随还鸟泯”(《咏陶潜》),郎士元的“若问前程事,孤云入剡遥”,诗句中的“孤云”,无不象征着诗人的贫士身份。

三、象征隐逸,表现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云的舒卷自如,闲逸孤高,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对自由超脱的隐逸生活的向往。“九州不足步,愿得凌云翔”,曹植翔凌云而超物外之意自现;陶渊明的“灵凤扶云舞,神鸾调玉音”(《读山海经》),描绘出云中世界的美妙,表现了他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而其“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和郭主簿》)的诗句,同样蕴蓄了自己洁身自好的情操;南朝陶弘景的“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以飘逸的白云委婉地谢绝了皇帝的邀请。古人向往神仙世界,宋黄庭坚“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水调歌头游览》),正是借“白云深处”表达了他超然物外、幻想理想天地的美好愿望。

四、象征困难、阻碍、黑暗,用以倾诉内心的忧虑与无奈

“垂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等等,无论垂云、长云、愁云、浮云,还是黑云、青云、黄云,无一不象征困难、阻碍、黑暗。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又何尝不是在慨叹前途阻碍重重呢?

总之,古诗中“云”的意象被赋予丰富的寓意,反映了一定时代人们思维情感和文化意识的多重融合。当“云”作为一种载体出现在诗中时,它实际上远远超出了其原始的本初意义,表现了诗人寄寓其中的深层意蕴,具有超凡的情感感染力与引人入胜的艺术情致。

(作者单位:庄浪县水洛中学)

上一篇:经典阅读:生命与心智的成长 下一篇:“桥边”与“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