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语课堂阅读中的合作学习

时间:2022-08-05 11:18:45

小议高语课堂阅读中的合作学习

《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还可以从别的学生那里获取知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在课堂阅读中通过合作的方式互从对方获取有用信息,来填补自身在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得到心理的满足、信息的拓宽、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

一、合作的方式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合作方式有同桌合作和小组合作两种。

(一)同桌合作。让同桌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就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对于一些课堂中出现的小问题,难度不大,答案较为单一的,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既能有效展开讨论,又能节约课堂时间,方便易行。如果同桌二人成绩相差较大,往往能起到优生对学困生的带动作用;即使同为学困生,由于基础相似,熟悉程度较深,他们反而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得到提高。

(二)小组合作。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答案多元的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为补充,使结论更清晰、准确、多元化。

1.根据学生的常规固定座位,就近形成学习小组,一般以四人为单位,前后桌合作。

2.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性别、个性差异、能力水平等因素,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可由一名在知识、能力、组织方面较强的同学暂任小组长,可就教师的问题进一步分配任务,汇总本组意见。比如,在教授鲁迅的《祝福》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要求每个小组撰写一份《祥林嫂死因探究报告》。此问题需在较长的小说中找到根据,答案也较丰富,适合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很多小组的组长分派了任务,有的按文章段落分,有的按内因外因分,有的按人物分,任务明确,各司其职,再互相补充,效率较高。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使组内学生差异互补,也是学生自身独立学习的促进、补充、提高,又可以让不同小组之间形成竞争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

3.根据学生的小群体自由组合。高中学生有一定认知能力,有了自己活动的空间和朋友圈子。教师可以把分组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交往圈子,改变自己平时的固定座位,自由组合。另外,他们的精神是自由的,小组合作的氛围也更加宽松。这样,就更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当然,对于尚未组合成功的同学,教师要恰当安排。这种自由组合更适合带有体验、展示性质的活动,如朗诵、表演等。如在教授《雷雨》时,可以让学习小组合作将《雷雨》改编为课本剧,并分角色表演。

二、合作的过程

(一)合理而有效地引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采取合作学习形式时,需要教师精心组织,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及拖延中浪费宝贵的时间。所以组织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就应充分了解学情、设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重视引导,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比如为了避免讨论成为学优生的个人活动,可以丰富讨论的形式。如: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也可以每人独立思考,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意见,大家再发表见解,更可以互相提问,再共同讨论。这样的讨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

(二)灵活而有机地交流。教师还要参与学习讨论,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研讨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机智,调整学习时间,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分析研究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尤其出现困难混乱局面时教师要深入小组,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地展开。教师还要及时诊断与处理问题,注意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活”起来。像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改动诗歌的原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品评优劣。韩老师深入一些小组,和学生交流,同时拿出自己改动的诗句,让学生评价。调动了课堂气氛,激活了课堂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合作的总结与提升

总结提升、评价合作时,要视探究的结果和问题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也可以和学生共同商量展示成果的方式。比如在探讨问题“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时,可以让三个组展示共同撰写的《祥林嫂死因探究报告》,让其他组同学提出不同看法或补充意见。也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小组成员每提出一条有价值的探究结果,加上相应的分数,最后看哪一组优胜。也可以和小组内部自评、小组之间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

教师点评时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评价起到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渴望再次合作学习。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

上一篇:丹麦人的“最幸福” 下一篇:从文本中审视 孟子的义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