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

时间:2022-09-22 09:52:49

浅议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

[摘 要]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以下问题:教学视野狭窄,信息传递单一,师生关系沉闷,教学环境杂乱等。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

[关键词] 思想品德 教学 新课程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理解新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观。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以下问题:教学视野狭窄,信息传递单一,师生关系沉闷,教学环境杂乱等。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而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政治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因而改进目前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二、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施策略

1.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将亲身感受的实际问题变成书本内容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理解的同时,使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思想品德课程从知识与技能、现实问题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2.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老师要重视指导学生活动,让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活动中,老师们应确立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理念,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有收获。首先,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上《思想品德》课时,应该与其他学科一致将学生分成4-6人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可以自己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如姚明队、“钱学森队”等。学习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人人参与。其次,活动促进学生感悟、体验。学生不仅靠听来学习,而是通过自由、主动、生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3.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初中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首先,生活化是指教学中讨论的话题要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其次,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再次,生活化还指教师的课程开发要依赖于学生的生活

4.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思想品德课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思想品德课学习活动要成为思想品德课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政治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政治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政治开放题的类型很多,而好的开放题应满足非常规性、参与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开放性以及探索性等特征。其次还表现在学习的材料应不局限在教材这一点上,生活事件、实践活动、成长经历等都可作为学习的材料。  

三、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实施策略

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科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归纳为四类:教师引导,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师引导

尽管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知识基础,但他们学习的更多的是人类文明的间接经验;尽管他们在学习上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并不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反而对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中学生的思维在很大层面上借助于间接知识与直观感受,有时简单的操作活动与实践经历即可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自主探究作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种权力。

3.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能促进学习更为高效,另一方面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的习惯、交流的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发展。

总之,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贯彻以上教学策略,就能够在教学过程实现这样的局面:在教育方法上,改教导为引导;在学习方式上,改你讲我听为自主参与、活动探究;在教学形式上,改形式主义,为不拘形式,追求实效……这样的课必然提高德育功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我们坚信:德育课程改革一定会迎来灿烂的明天!

上一篇:摭谈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 下一篇:师生齐努力,让政治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