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时间:2022-06-06 06:48:40

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前段时间我上了一堂课题为Electricity的公开课。在日常生活中,电的用途以及电的正确使用,学生非常熟悉,但是本文简单介绍了电的循环路径,这是学生陌生的内容。为了更好的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导入”、“略读”、“细读”、“品读”和“运用”五个教学步骤,帮助学生在学习本文后掌握与电有关的词语、短语;用英语解释什么是电;用英语表达电到达每个家庭的简单路径。

无论是“略读”部分浏览文中插图、标题、首尾段落、每段落的首句、回答WH问题、段落大意连线;还是“细读”部分阅读后完成问答、填空、判断等题型的练习;以及“品读”部分的小组讨论,在我的引导下,进行得都很顺利。

课后反思本堂课时,我意识到学生课堂的反应告诉:学生读得不尽兴,课堂上的某些问题或练习的设计有点重形式轻内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备课时,我认真的分析学情和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问题出现在哪里呢?我反复思考,查阅资料,请教有经验的同行。终于明白,我侵占了学生提问的权利!

在备课时,往往是凭借对学生的了解,预设学生的困难点。说到底,练习设计的出发者还是我,而并非学生。每个学生的现有水平、知识面、信息量都不一样,对于同一篇文章,理解、存在的问题也会有千差万别。在预设问题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出现了学生被我牵着鼻子读,并非自主阅读。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做到自主阅读呢?

自主阅读,即是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问题,就问题发问,寻求解决从而理解全文的过程。而往往遇到问题、寻找问题的过程,被老师越俎代庖,不是学生找寻自己的问题,而是老师按照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预设问题,让学生失去了自主提问的权利。因此,在阅读时,学生能完美的回答教学目标涉及的种种问题,我们却不能说每个学生对全文有了全面的理解。怎样才能把寻问、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教研员肖坤老师的指导下,借鉴了其他同行的课堂经验,我尝试着把老师预设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转换成由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在“略读”部分,学生了解本文的结构和主旨大意,“细读”部分则由学生自主阅读,就文章内容向其他学生自主提问,由其他学生回答,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或奖励,在学生自主提问-回答后,老师再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文章概述或复述等检验。采用这样的形式,不仅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加深每个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的了解,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尝试在阅读课中使用这样的方式发现,学生提问的角度不仅新颖、提问的质量超出我们的想象而且在学生组织语言提问的同时,巩固了以往学过的知识内容,回答问题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各科之间的联系。例如:八年级有一篇课题为Computer的阅读文章。阅读时,我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分部分进行小组阅读,文章共3部分,全班共7个小组,于是,我安排1-2组阅读第一部分,3-4组阅读第二部分,5-7组阅读第三部分,阅读的同时,共同寻找阅读中的问题。5分钟后,每个小组派1-2位学生向其他组提问,并由提问组判断回答组的回答是否正确并给予一定分数的奖励,而提问组则依据提问的数量、问题是否正确、问题是否重复等方面来给予分数奖励。在提问-回答过程中,有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有学生根据生活经历或常识回答,在最后一部分“电脑是否在不久的将来代替人脑”这个问题上还展开了一场辩论。正反双方据理力争,不仅用到课本中的种种例证,有的学生还用到了科学课堂学到的相关知识支持自己的观点。整个阅读过程历时30分钟,在阅读前我用5分钟进行课文导入和“略读”,阅读后,我用10分钟帮助学生把整篇文章串联起来。起初我担心,分部分阅读学生会不会有盲点,因为有些内容没有细读到,但10分钟的总结和课后作业反映:学生对于文章理解得很全面。即使学生某些段落未细读,但是课文的导入和“略读”环节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了整体架构;学生自主提问-回答时,问题源自于课文,部分回答也源自于课文,问-答的同时了解、熟悉了全文细节;最后10分钟的总结从部分回归整体加强了文章的整体性。同样是一节课,课堂气氛、效果丝毫不比以往差。课后学生的一句话让我无法忘记“老师,今天的这堂英语课真有意思,时间过得太快了!”学生学得有滋味,我教得有效果,何乐而不为?

在学习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们的教学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好“导”的角色,不再“导”过度。

上一篇:深入探讨高职学院的教学改革 下一篇:摭谈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